“蘇教版”三個字,在小學語文界,已經不單是一個教材版別,某種意義上,它更有些許文化名片的意味。提起“蘇教版”,人們不僅會想到一套小學語文教材,還會聯想到一批人、一個團隊,抑或還能依稀觸摸到與這個教材建設團隊相關聯的某種精神、某些思想和某種做人做事的風格。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下簡稱蘇教版)建設是從1994年開始的,那年元月21日,在南京師范大學專家樓(南山賓館)召開了首次編寫會,作為當時最年輕的參會代表,我出席了這次會議并有幸在后來的歲月里見證了這套教材的成長。16年過去了,我至今對那次啟動會記憶猶新。一間不大且簡陋的會議室。一群思想活躍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會議代表二十多位,有大學教授、教研員,還有像我這樣的一線老師,這便是蘇教版團隊的最初的構成。時任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先生、省教研室主任鄭君威先生先后到會并和大家交流。會開了兩天,很成功。會上,我自始至終被熱烈研討的氣氛包圍著、感染著。當時便有一種直覺,這樣一群激情四溢、志同道合的老師團結起來必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朱家瓏先生是這次會議的組織者。這位后來的蘇教版主編,從一開始就展露出他卓越的領導才干和氣質。至今還記得他在會上講過的幾句話:“史上沒有專門的教材編寫大學,大學里也沒有專門的教材編寫系科,今天的啟動會就是我們教材編寫大學的開學典禮,教材編好了就是大學畢業!我們要在做中學,在編寫實踐中完成大學課程!”
朱家瓏先生的話語像一把火,燃起了全體同志的生命激情,也讓大家堅定了信心。正是因為擁有這份激情和進取狀態,蘇教版才蹣跚而又堅定地走進新世紀,一直走到了今天。
做教材真的不容易!教材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真的超乎想象!這是我16年親身參與其中的切身感受。毋庸說教材編寫過程中細瑣繁復的文字工作負荷,也不必說教材實驗和推進中舉步雛艱的困頓與辛勞,單是每本教材面世時所承受的那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理壓力,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一絲膽寒。經常思忖,是什么力量支持著蘇教版面對困難與挑戰,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的?細想起來,覺得可以列舉的要素不少,但最值得書寫的有如下四條:
第一個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做教材首先意味著一種擔當,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擔當。作為一種特殊媒體,母語教材毫無疑問應當把國家意志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作為教材建設的終極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那么,當今社會大力推進和實施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理念,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意識,以及全民倡導的抗震精神、奧運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也理所應當地成為母語教材的內容選擇。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做教材還意味著一種使命,對文化文明傳承的使命。傳播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宣揚華夏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和精神,呈現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足跡,這是母語教材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責任與使命,在蘇教版人眼里絲毫不含糊。
第二個是團隊合作精神。小學母語教材不是個人作品,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說它是“千人糕”也不為過。選文的、編創的、組稿的、審讀的、繪圖的、制版的,每項工作都必須精益求精、絲絲入扣,每個環節都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廣益。至于教材培訓、網絡教研、課題研究以及教材配套資源開發和期刊建設等等,更是一個個系統工程,每一項工程的推進,都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隨著教材的發展,蘇教版團隊也逐步成長壯大。如今的蘇教版已經擁有一個固定的編寫服務基地和一支近百人的專業編輯隊伍。十幾年來,直接參與過教材建設的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和來自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教研員更是有四百多位。蘇教版提出“開門編書”,就是要求自己擁有開放的心態,從廣大一線教師那里汲取更多的營養,為教材建設服務。
合作離不開研討,蘇教版團隊的研討氛圍是宜人的。在這個集體中間,彼此和諧平等,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不同的意見盡可討論甚至交鋒,而不必介意別人的顏面或某某權威的臉色。“謀事不謀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一個學術性團隊健康發展必備的文化涵養。蘇教版人擁有這種涵養。
第三個是學術定力和專業自信。小學語文界從來就不缺少思想和流派,也不缺乏爭論和批判,單看時下各路專家們強加給“語文”的五花八門的關于“某某語文”的定語,就足以令人眼花繚亂。錢理群先生告誡理論工作者,“要堅守和完善自己的學術思想,認清變與守的辯證關系,不必盲目地與時俱進。”蘇教版的建設者們在實踐中領悟到:變革并不等于打破和重建,有時堅守和回歸也是改革的必須。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說到底是對兒童本位的回歸,是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探尋、逼近和踐行。長期以來,蘇教版始終秉持兒童立場和基礎觀念,在他們看來,小學語文就要做好小學語文的事情,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教孩子讀好書、寫好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蘇教版提出,語文教學要守望平實、返璞歸真;語文教學不能總做加法,還要多一點“減法思維”。蘇教版還主張。語文課堂要注重感悟、重視積累、強調朗讀: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教育素養的修為,重視教學基本功的錘煉。這些思想與主張沒什么微言大義,也不先聲奪人,但卻折射出一群語文教育研究者的可貴的學術定力和專業自信。
第四個是公益之心。做教材還意味著一種服務,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服務。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正是本著這樣的服務意識,蘇教版才能在教材建設的道路上有所收獲,也正是因為懷有這樣的公益之心,蘇教版人才會在工作中樂此不疲。蘇教版的服務是細致入微的。為了幫助教師涉足教科研,蘇教版成立了課題部,先后為全國各地學校和個人立項五百多個教科研課題,很多課題做得有聲有色;為了適應現代信息發展的需要,蘇教版2003年就創建鳳凰語文網,電子教材、網上備課室、教師博客的啟用,還有大量教學資源的積累和分享,為教師的學習、交流與提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蘇教版的培訓品牌更是深入人心。教材實驗以來,蘇教版差不多每年都要組織面向全國或全省的師資培訓活動,這些活動有質量、有層次,內容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教版的這些活動不但不收會務費,而且還給會議代表報銷食宿和差旅費用,這就為不少來自偏遠地區和基層的老師創造了外出學習的機會。蘇教版有一支專門的培訓隊伍長期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教材實驗區,他們的工作準則是“有求必應、不添麻煩”,把實驗區的需要當作自己的職責,因而受到實驗區領導和老師誠摯的歡迎。
行文至此,不能不說說蘇教版的另一位主編張慶先生。
其實,張慶、朱家瓏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名字,無法分割。熟悉蘇教版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張慶、朱家瓏的合作是一對黃金組合,一個主內,另一個主外;一個學養深厚,另一個膽識過人。尤為可貴的是,兩位主編志同道合、興味相投,在工作中彼此尊重、互為支持,時時處處展現出一代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和寬廣胸懷,在蘇教版團隊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也為這個集體營造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張慶先生對于蘇教版是一個傳奇。崔巒先生在給張慶七十華誕的賀辭中寫道:“全國小學語文不能沒有蘇教版,蘇教版不能沒有張慶。”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張慶成就了蘇教版,蘇教版也成就了張慶。在蘇教版行走的16年里,張慶先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同時也奮力攀上了自己人生事業的巔峰。2009年5月,《張慶文集(8卷本)》出版首發,這是張慶先生50年語文教育研究的結晶,也是他奉獻給小學語文同行的珍貴禮物。楊瑞清校長讀了《張慶文集》以后感嘆道:“真是太好了,太有用了,對一線老師來說,這套大書簡直可以當做工具書來使用。”
2006年春,張慶先生不幸罹患白血病,病魔與死亡給老先生的晚年帶來致命威脅,也給蘇教版的天空蒙上一層陰影。面對死神的召喚,張先生表現得異常平靜和樂觀,他對自己說,要“不怕死,爭取活,活得好”。在挺過苦難的化療期之后,張先生便一邊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一邊參加太極拳學習班,進行適度的鍛煉,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或許是天佑蘇教版,張先生不僅奇跡般地躲過了死神的魔爪,而且身體也慢慢地恢復。各項指標逐步穩定到了正常水平。有朋友驚嘆:張先生面色紅潤了,連頭發也黑了許多!
在回顧與病魔抗爭的歷程時,張慶先生感慨萬千:“得了這樣的絕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場大病,更使我感悟到生命的寶貴。”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誰能否認,張先生的這段病史不是他生命旅程的又一個傳奇呢!
有點隨性卻又不無動情地寫下上面的關于蘇教版建設過程中的一些事一些人,權當蘇教版的團隊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