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展開與推進,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課程結構框架以及實施策略的江蘇小學數學教學,已經逐漸顯露出某種具有穩定性、風格化、流傳性的內在共同基質。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充分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蘇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大綱教材(以下簡稱為“大綱教材”),和本世紀初按照第八次課程改革理念編寫的蘇教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材(以下簡稱為“課標教材”)的實驗、使用和研究,這種共同的基質由于教材價值取向、內在特質的進一步規范與引導。愈益顯現出其鮮明而穩定的特征,從而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思想內核與風格表征
以人為本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為了一切人,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一切,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這一開放、開明的社會中所有領域的最終指向與價值指歸。作為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江蘇,在每一具體領域中都積極而富有創造性地踐行著這一理念。教育作為文化建構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無疑顯得更加舉足輕重。那么,在這以人為本的時代大背景下,江蘇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了怎樣的精神風貌與內在風骨呢?我們試圖以江蘇各區域、各層面的小學數學教學為考察對象,以兩套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撰與實驗為潛在線索,以“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為切人口,就上述問題給出一個全面、深入的探索和表達。
1.“兒童”、“數學學習”、“發展”: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思想內核。
兒童是數學教育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兒童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他們的學習建立在個體自然成熟的基礎之上,為此,數學教學必須提供適宜的環境維護和引發他們的天性,促進其主動發展。“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建立在我們對兒童的再認識、再發現的基礎上,意味著數學教學首先應該是為了兒童、基于兒童并最終指向兒童的。
“為了兒童”闡明的是數學教學首先要確立一種兒童立場。數學教育教學必須體現國家意志以及文明傳承的歷史使命,但其最終實現的,還應該是作為人的“兒童”的充分、自由而完整的生命成長。在數學教學中,兒童不是工具,不是手段,更不是載體,兒童自身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是數學教學的最終價值。
“基于兒童”闡明的是數學教學應該真正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既貼近兒童,滿足兒童的認知需求與情感需要,更要遵循兒童的思維特點與發展規律。基于兒童的數學教學,一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是一種將教學目標、手段、方法、價值調適到恰當高度的教學,是一種以兒童的現實水平作起點、以兒童未來的可能發展水平為方向的適切的數學教學。
“指向兒童”則對數學教學的內在價值做出了有意味的規定。首先,數學教學要指向兒童的學習態度,讓兒童善于主動學習,建構并釋放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其次,數學教學還要指向兒童的學習方法,讓數學學習由被動走向主動,由模仿走向創造;再次,數學教學要指向兒童的學習能力,讓兒童學會學習,在獲得知識積累與方法啟迪的同時,獲得學習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數學教學還要指向兒童積極情感的生成,兒童數學學習固然需要付諸毅力與堅持。但享受數學學習的過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同樣是數學教學重要的價值追求。
“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強調數學教學需要有鮮明而準確的學科性。數學學習固然存在與其他學科學習共通的成分。也包含著教育學、心理學的一般規律與特點,但它又體現著自身鮮明的獨特個性。尤其是,數學學習不是“數學內容”與“學習行為”的簡單相加與拼接,數學教學需要展開數學內容、方法的內涵及其形成過程;數學教學需要準確把握數學思維的特點、構成及其發展的路徑與方向;數學教學更要準確闡釋數學文化的內涵,從而真正發揮數學的內容、過程、方法與精神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實現數學學科內在的教育功能。
“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最終還應指向兒童的數學發展。發展不只是分數的簡單提高,也不只是數學知識或方法的機械累積。通過數學學習,兒童的數學經驗獲得了怎樣的豐富,兒童的數學素養獲得了怎樣的提升,兒童的精神世界因為數學學習又有了怎樣的內在拓展,所有這一切,都應是數學教學深刻探索的嚴肅命題。此外,發展還應是主體內在的一種動態轉變,這又必然要求數學教學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事實上。這也是對數學教學“兒童立場”的一種必然呼應。一切教學行為的效度最終都需要在兒童學習活動的優劣中得以確認。因此,兒童學什么、怎么學、為何會這樣學、還可以怎樣學、學得怎么樣,等等,自然就成為數學教學需要認真關注的問題。
當然,兒童、數學學習、發展這三者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完整而有意義的數學教學中,三者相互作用,并構成教學場域中的有機聯系體——以兒童為主體、核心,以數學學習為平臺、載體,以發展為意義、指歸。“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實質上是以兒童數學學習的過程為載體,通過數學教學促進兒童逐步學會學習,學會思維,不斷實現數學素養的提升。“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重要精神內核。
2.“三實”“三活”“三精”: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風格表征。
事實上,無論是從教學流派的組成元素,抑或是其內部特征來看,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都已經初步形成了其相對穩定的,具有某種獨創性與獨特區域特征的教學主張、教學策略和方法系統,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學風格。“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江蘇已經建構起了以“真實、樸實、扎實”為價值追求,以“活躍、活潑、靈活”為呈現方式,以“精細、精練、精致”為藝術特征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風貌,這些已經沉淀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最具獨特性、也最具生命力的重要標桿,并在全國小學數學教學界獲得廣泛認可。
三個“實”字,呈現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真正以學生的最終發展為價值指歸,致力于建構以真實的教學設計、樸實的教學實施、扎實的目標落實為價值追求的教學結構體系。真實是對數學教學內在規律的本質把握,是對虛假的拒絕;樸實是對數學教學形式與內容二者之間關系的認識,是對“形式重于內容”的擯棄;扎實是對數學教學目標準確的認識與到位的落實,扎實是對空泛和浮華的否定。真實、樸實、扎實最終匯合成數學教學促進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的“厚實”。
三個“活”字,描摹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的行為特征,著眼于刻畫江蘇小學數學課堂靈活的師生行為方式、活潑的師生精神狀態以及活躍的師生思維過程。靈活、活潑、活躍,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彰顯出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勃發的精神氣質。
三個“精”字,則著力勾勒出基于精細的教學架構、精練的板塊推進、精致的教學演繹三位一體的教學藝術風骨。教學架構精細,指向教師對數學課堂整體結構的充分考慮與精心思索;板塊推進精練,指向教師對教學環節的精當設置和教學節奏的明快組織;教學演繹精致,則指向教師對一切教學細節的精敲細打、精研細磨。
完美的課堂,是靜與動的和諧統一、粗與細的辯證協調、開與合的交相更替,“三實”“三活”“三精”,正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對這一課堂境界的主動演繹與靠近。可以說,教學結構體系、教學行為方式以及教學藝術風貌三者的有機融合,加之“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的獨特視角與立場,編織出了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活中見實、活中顯精”的豐富內涵與顯著特征,使得江蘇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共性背后的獨特魅力與個性風貌。
二、蘇教版教材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形成的重要載體
教學流派的形成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歷史過程。并且,影響教學流派形成與發展的因素也極其復雜、多樣與流動不居,充滿變數。其中,千百年來因區域地理、歷史、人文環境所構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受此影響而形成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無疑是促成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形成的最為內在、深刻,也最為持續、富有生命活力的要素。而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的編寫、實驗與推廣,各級教研部門對區域教學活動的整體導向與規范,優秀學校、課題組等研究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優秀教師的教學研究、示范與輻射,以及數以萬計的智慧、踏實的江蘇小學數學教育人日積月累的實踐與探索,更是構成了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其中,作為數學教學最為重要的載體,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的編寫與實施,對于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所起到的決定性、主導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眾多因素所無法比擬與企及的。做出這樣的判斷,本身即與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自身的特點、在江蘇數學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教材與教學流派之間所存在的歷史淵源密不可分。
1.從流派走向教材:教材建設中的文化滲透與觀念繼承。
教材建設不可能是空中樓閣。幾十年數學教育實踐所積累下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在自覺、理性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已經逐漸開始形成的數學教學經驗、教學觀念乃至教學思想,必然會為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的編寫、實驗、完善等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1)獨特的團隊構成:文化傳承的前提。
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編寫人員的構成,復雜而具有特色。要說復雜,是因為其中既有全國知名的小學數學教育專家、大學教授,有具備一定理論及教學經驗的教學研究人員,更有大量來自教學第一線的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而要說特色,則是因為編寫團隊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均來自江蘇本土。人無法脫離其本土的文化與傳統而存在,因而在他們的身上,由于所受數學教育傳統的影響,無疑都烙下了鮮明而深刻的江蘇數學教育的文化印痕。反過來,當這一團隊致力于進行數學教材的編寫工作時,已經在他們身上烙下的各種文化印痕無疑又會通過某種顯性或隱性的方式,釋放并投射到具體的數學教材之中。從而,這種獨特的團隊構成,無形之中便在傳統的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與蘇教版數學教材之間架起了一座觀念、思想的橋梁,成為溝通兩者的重要紐帶。
(2)現代的編寫理念:文化傳承的基礎。
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的編寫團隊中除了權威的數學教育學者以外,一個重要的特色是,無論是教材主編、副主編抑或是具體的編寫人員,都無一例外地具有極為豐富的數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從而,這套教材在編寫之初便具有了更加濃郁的“實踐意味”。由于教材編寫者曾經或當下都是優秀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因而,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始終能夠以實踐者的姿態,站在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的立場上,細致體察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與需求,努力將數學學科自身的邏輯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邏輯相互映照。并且,蘇教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由于其編寫團隊的實踐經驗,因而其在遵循一般的數學教學原理之外,更是對兒童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有著某種入木三分的把握。可以說,蘇教版教材在編制過程中能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教師。這樣的定位無疑使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一線教師的在場感”,恰是這種“在場感”使得教材在真正實施過程中,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形成了無縫對接與內在契合,從而真正實現了教材編寫時由“便教利學”轉向“導學引教”,進而升華為“育學育教”的樸素目標追求。而由“便教利學”轉向“導學引教”,進而升華為“育學育教”的目標追求,也是對數學教學應從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這一命題的不斷打開與重新認識的必然結果。
2.從教材走向流派:流派生成中的實踐規范與思想建構。
教材作為數學教育中諸多元素中的一個,成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最為重要的因素。這本身既與教材自身的功能相關,同時也與教材的價值取向、內在特質、結構線索等要素高度相關。
(1)從教材本身的功能看。
一個特定區域的數學教學流派的形成,必然與生活在這一區域中數以萬計的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專業生存方式等直接相關。正是這些教師日積月累、勤勤懇懇、樸素執著的教學行為,描畫了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精神底色。或許,有人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即每個個體的教學實踐都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性勞動,千人一面的課堂早已為我們所擯棄;或許,也有人會提及,教材只是個載體,具體的、個性化的數學教學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規定性。這些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種基本的現實,那就是,如果我們愿意將自己的視線真正觸及每一個最為普通的數學教師。如果我們愿意真正走進課堂分享他們真實的數學教學生活,那么,教材本身的內在規定性在他們日常的教學行為中所形成的巨大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就某一個個體而言,教學或許可以成為一種獨創性的研究過程,但對于教師群體而言,教材更可能是他們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媒介。而這,也恰是教材自身所理應具備的功能。從這一意義上看,教材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一個具體的數學教學工作者,影響著每一天實實在在的數學課堂,因而,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對兒童、數學學習、發展的理念闡釋,對“三實”“三活”“三精”的實踐訴求,在數以千萬計的日常數學課堂上靜悄悄地傳遞著、滲透著,并發揮其最為重要的影響力。
(2)從教材彰顯的個性看。
蘇教版大綱教材和課標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所倡導的“師生在場”理念,無疑使得教材在具體教學素材的遴選、教學情境的編制,尤其是教學線索的設計上,始終擁有一種“課堂現場感”。“課堂現場感”的本質是對兒童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通透把握,是對知識結構呈現順序和表達方式的反復推敲和精細打磨,意在幫助學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和諧統一。看似靜態的教材文本,其本身因為這種“課堂現場感”而獲得了一種對話性與召喚性。沿著教材呈現的教學素材與線索,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常常可以得到有機的統一。而這種內在的統一,恰恰在實踐范疇內極大地推動、釋放了教材固有的規范與引導功能,從而使得教材從實驗的最初階段便獲得了實驗教師的普遍認同,為其最終對更為清晰、穩固的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材的實施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形成的重要路徑
那么,作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得以形成的至為重要的因素,教材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促進并推動這一流派形成和發展的呢?
1.懈讀教材:汲取內隱其中的教學主張。
作為一套具有鮮明“實踐意味”的數學教材。透過其整體的編排結構、線索和框架,以及其中每一個具體素材的選擇、情境的營造,包括習題的處理與編排。我們都很容易把握其背后所隱藏著的對具體教學活動的主張。與鮮活的教學活動中所折射出的明朗化的教學主張相比,教材作為一種靜態的文本,其所蘊含的教學主張通常會顯得更加隱蔽,也更為內斂。但是,這種隱藏在具體文本中的教學主張,卻并不是不可以解讀的,更不是不可以把握與理解的。比如。倘若我們對課標教材作深入探究,便不難發現教材“育學育教”的鮮明主張。“育學育教”的“育學”,指的是教材要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他們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育教”,指的是教材還要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努力在“育學”的過程中著力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使他們能夠體驗到職業的幸福。為此,教材規劃了合理的內容結構系統,凸顯重要內容的核心地位;突出了數學結論形成過程,著眼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注意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重視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等等。由此,解讀教材的過程,便成了教師不斷透析教材教學主張的過程,成為教材中靜態的教學主張不斷被激活、喚醒,并向著教師個體有機滲透、傳遞的過程。教材對于個體教學主張的影響,恰是在這一次又一次、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得以強化并最終為教師所內化。
2.運用教材:生成可操作的方法系統。
教材靜態的教學理念與主張,需要借助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得以活化,并轉化為現實的教學價值。作為每一個獨特的教學個體,這一轉化過程必然會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個性與創造性。事實上,這既是課程標準對于教學活動的一種內在規定,也是蘇教版教材在編制過程中給教師所留空間的一種必然體現。然而,在認同這些獨特個性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基于同一教材的教學個體會因為教材內在的規范性與約束性,而使得彼此的教學行為在呈現出多姿多彩風貌的同時,也必然地顯現出極大的共同性與相似性。這一現象在常態的數學課堂中展現得尤為明顯,即便在以教學研究與觀摩為目的的研討活動中。也有著頗為鮮明的表現。尤其是,在省內組織的各類“同課異構”的數學教研活動中,我們時常發現,不同的教師在對教學活動進行個性化表達的同時,其基本的教學價值指向與目標設置,其內在的教學線索、框架與流程,包括其對數學教學的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比如,如何營造更有利于學生展開數學學習活動的問題情境,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如何設計有層次有坡度的數學練習以促進知識鞏固與技能形成等,都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并與教材編排過程中所隱藏的相關理念與主張有著內在的統一性。由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基本判斷,即正是教材這一公共的教學平臺的客觀存在,才使得處于同一教材體系下的廣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行為與方法系統上獲得了重要的同質化傾向,并使得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形成成為可能。
3.交流共生:成就和而不同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是教學工作個性化的穩定狀態的標志。不同的教師往往在教學風格的某些獨特側面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身處同一文化領域,并在同一教材體系的影響與制約下,不同教師看似鮮明獨特的教學風格背后,依然可以很明晰地把握住它們的共同特質與脈絡。事實上,除了前文所述的種種原因以外,同一區域的教師基于統一的實驗教材平臺,往往有更多開展教學交流與研討的機會。類似的研討活動,盡管并不會對各種風格本身孰優孰劣做出判斷,但交流的過程,恰是不同的教學風格進行有效對話、碰撞、溝通的過程,也是大家各自取長補短的過程。畢竟,過于劍走偏鋒、標新立異的教學風格并不會為更多數的教師所認同與接納。從而,異質化的教學風格恰恰就會在這樣的持續對話和研討過程中,逐漸取得某種意義上的平衡,執其兩端而取其中間的中庸線路,必將使得某種更加具有和諧感、更符合教材價值取向,也更具有江蘇特色的以“三實”“三活”“三精”為標志,以“活中見實、活中顯精”為內涵特征的教學風格,成為一種實際的教學主流。
四、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核心人物及研究共同體
團隊性是教學流派的重要特征。江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團隊根據分工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教材編寫共同體、教學研究共同體和教學實踐共同體。這三個共同體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團隊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之下,各司其職,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為出發點,以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問題為抓手,以問題的提出、探索和解決來推動教育教學研究的組織和深入。
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材主編孫麗谷。江蘇省教研室教研員、教材主編王林等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領軍人物,更是蘇教版教材研究共同體的思想領袖。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輯部為核心的教材編寫共同體,一直注意關注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潮流。把握我國小學數學教材和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研究我國小學數學教材和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繼承和借鑒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教材編寫的創新和跨越。在孫麗谷、王林的帶領下,一大批在省內外數學教育界具有廣泛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數學教育研究人員、特級教師不斷加盟這一共同體,他們的參與為蘇教版教材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獨樹一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省、市、區(縣)教研室教研員為主體的教學研究共同體則結合本區域數學教學的實際,努力搭建交流、研討的平臺,著力解決來自教材實驗、來自一線教師的真實、典型的問題,切實發揮了教學研究的指導和提升功能。其中,參與教材編寫的凌國偉、沈重予、李繼海、陳春圣、蔣康華、朱紅偉、蔡宏圣、匡金龍、沈曉東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在他們的領銜之下,一大批有志于從事數學教學研究的老師們,就小學數學教材、教學、實驗等展開的研究,推動了本地區的教學研究與改革,無疑為整個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最終建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以學校廣大數學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實踐共同體則是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又一重要組成。其中,像邱學華、盛大啟、徐惠通、張興華、翟裕康、華應龍、閆勤、徐斌、王冬娟、周衛東、戴銅、許衛兵、王凌等一大批在省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特級教師;像吳金根、周逸君、錢陽輝、魏潔、潘小福、李新、嚴育洪、王東敏等特級教師,賁友林、李繼鋒等優秀的青年教師,既是教材的編寫者,又是教材的實踐者,都是其中的核心代表。他們在各自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以教材的實踐與應用為平臺,以兒童、數學學習、發展三大核心觀念為出發點,以數學教育中最具價值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載體,既在各自的局部領域中做著相應的開掘與探索,同時又在教材編寫團隊的號召與率領下,圍繞江蘇數學教育的共同問題展開實踐與探索。此外,以他們為核心的名師工作室、課題研究團隊等也以各種形式開展著豐富多彩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一個以他們為圓心的開放型、輻射性研究群落。他們及其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恰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廣泛形成與建構奠定了堅實的民間基礎。
當然,三個共同體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一方面,從顯見的層面看,教材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紐帶作用。編寫者,致力于從教材建設的角度探究教材的功能及其教學價值;研究者,致力于以教材為切入口,研究與數學教育相關的重要問題,提升教材的實踐價值與教師的實踐智慧;實踐者,則以教材為實踐載體,依托教材進行具體的實踐與探索。三者以教材為紐帶,共同致力于江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各自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的建構作出相應的貢獻。另一方面,從隱性的層面看,三個共同體之間還具有內在的共同價值取向、研究旨趣和文化追求。可以說,從更高的層面看,這三個共同體又構筑了一個更加上位的價值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成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最為重要的三根支柱。
令人欣喜的是,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重要載體的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經驗的不斷積累、思考的不斷自覺,已逐漸顯現出其越來越清晰的輪廓。“從兒童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出發”的教學主張,“三實”“三活”“三精”的風格特征。也越來越成為江蘇小學數學教學自覺的精神內核與實踐追求,并內化為每一個教師個體穩定的、內在的教學框架與品格。事實上,在諸多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數學教學交流研討活動中,江蘇小學數學教學的上述特征,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數學教學工作者的認同與接納。江蘇小學數學教學流派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重要的數學教學流派,已經在全國小學數學教育領域內產生積極而廣泛的影響,成為江蘇基礎教育重要的品牌之一。
(執筆:張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