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建立中小學優秀教師合作互動的新機制,發揮高水平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2005年12月,常州市教育局在全省首創“名教師工作室”模式,評選、組建了首批25個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三年來,據不完全統計,25個工作室共開展活動682次,開設各類研究課、示范課1201節,有4名領銜人成為江蘇省特級教師。104名工作室成員成為市\"32級梯隊”高一層次的優秀教師,工作室參與編寫教材、撰寫論著68本。
名教師工作室,已經成為常州教育優秀青年教師的集聚地,未來名教師的孵化室。
一、圓夢:懷揣希冀 如約相聚
1.課題引領,如約而聚。25個工作室均由1名領銜人和10名成員組成,工作周期為3年。領銜人由市教育局聘請專家通過“申報:課題選擇自主申報——初選:課題闡述方案論證——復選:現場答辯專家評定——公示:行政審核網上公布”四個流程從申報者中產生,他們中大多為省特級教師、市特級后備或雙師型教師。工作室成員由領銜人通過“公布方案網上招募——條件審核專題答辯——雙向認定簽約上報”三個流程從眾多的自主申報者中選拔產生。工作室的研究課題源自領銜人對教育改革深層問題的敏感與探索,對推進一線課改和教師發展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是吸引志趣相投者的核心要素。共同的研究興趣和價值追求使有志者如約而至,傾情投入。
2.長程規劃,分層推進。為了卓有成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每個工作室在成立初期都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如“常州市小學數學教育王冬娟名教師工作室”對工作室的研究課題“教材研讀和教學設計研究”就進行了長程規劃。期待用三年的時間對小學數學四大領域教材研讀和教學設計進行全覆蓋。第一年:“點”研究。以四大領域中的典型課例為抓手,在不同年級進行“三合一”研究(教材研讀、教學設計與實踐反思),形成精品課例,輻射一類課型,實現“類”遷移。第二年:“線”研究。以某個領域的知識系列(如統計與概率)為抓手,進行縱向知識目標和教學策略的遞進式研究,在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在結構。第三年:“面”研究。以小學數學教材“實踐與綜合應用”為抓手,進行數學知識內部、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關系的實踐研究。
3.創新機制,成事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既是工作室的歷史使命,也是工作室的價值追求。為此,工作室創新工作機制,實現動力內化。一是主動發展機制。成員制訂個人發展規劃,將個人發展規劃與工作室建設目標融為一體。工作室建立《成員管理個人檔案》,記錄成員原有基礎、發展目標和研究成果,每學年對成員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考核與獎勵。二是團隊發展機制。工作室將來自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視作團隊發展的差異資源,充分發揮個體優勢形成競爭力、吸引力和影響力,進而形成工作室的文化張力,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團隊的智慧共享與轉換中優化研究環境。三是項目領銜機制。將工作室研究課題分成若干個子課題,由成員根據各自的個性特長、研究優勢以及所在學校的研究基礎和教研文化等自主申報,在本校組建并領銜子課題項目的研究。工作室每月組織集中研討和交流,提煉出總課題研究方向上的成果。四是研究創新機制。領銜人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創新研究機制,動態調整和完善工作室年度計劃,促進研究任務的高效達成。教育局按照《常州市名教師工作室的管理與考核辦法》組織學期工作交流、中期評估和周期性總結表彰。
二、追夢:激情演繹沉淀芬芳
工作室活動以各自的課題研究為抓手,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堅持學習研究與實踐創新相結合、集中研討與個體探索相結合的原則,扎根課堂,全力推進研究性變革實踐,促進名教師隊伍的加速成長。
1.同課異構,有向突破。課堂永遠是教師播種理想和收獲成長的土壤。同課異構,就是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設計與對比式研究,在問題有向突破的同時促進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成長。為了真正實現“成事成人”的工作目標,工作室在推進“教材研讀與教學設計研究”的前期,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現場聽課等形式,了解課改中一線教師的困惑與需求。從“疑難案例”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同題”,在深入研讀教材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育人價值的基礎上“異構”,并邀請工作室顧問、課程專家沈重予、陳春圣老師現場指導,就“專家眼中的教材編寫意圖”與“教師眼中的教學現場問題”進行深度對話,把準教材研讀的深化點與生長點。而后,工作室成員帶著新的設想回到各自所在的學校進行異地重建,在“疑難案例”的有向突破中積淀走進教材、超越教材的底氣,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
2.統分結合,雙向滋養。工作室成員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域和學校,承載著不同的學校文化以及地域優勢,這是工作室課題研究的重要資源。為了更好地發揮工作室在日常研究中的積極作用,工作室創新“統分結合”的研究機制。組織形式上,“統”為每月一次的集中研討,“分”為成員領銜的日常子工作室研討。研究內容上,“統”為必選內容,“分”為自選內容。工作室將研究內容進行系統分類,讓成員根據各自的研究興趣、研究特長以及所在學校已有的研究基礎進行課題認領(為了便于對比,至少有兩個成員的必選內容相同),在各自所在的學校領銜子工作室課題研究,然后帶著各自的研究成果參加每月一次的集中研討。統分結合的研究方式使子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成為工作室高起點研究的重要資源,而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又引領著子工作室研究的持續深化,既提高了研究的效度,又放大了工作室在面上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的雙向滋養。
3.輻射引領,提升價值。輻射是工作室的重要特性。一是送課到校,將工作室成熟的研究課例送到學校,與一線教師進行深入的現場研討,提升課題的研究價值。二是專題講座。據不完全統計,25個工作室三年中開設了800多場專題講座,足跡遍布了省內外,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者。三是網上互動。常州市教育局在“常州教育網”上專門開辟“名師工作室網站”,每個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網頁,并設立理論前沿、讀書漂流、課堂傳真、研究動態等欄目,為工作室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在線研訓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領銜人會給成員推薦共讀書目和自選書目;成員們交流學習心得或推薦優秀資源;外省市的老師可以提出教學問題向工作室尋求幫助……網站吸引了外省市的志趣相投者,成為工作室的動態工作站、成果輻射源和資源生成站。
三、為夢:感恩成長 暢想續曲
1.充實中感恩執著。工作室成員都在各自學校承擔行政管理工作,工作的壓力與負擔不言而喻,但對教育研究的熱愛與執著,使他們始終堅守著這一份忙碌與清苦,風雨同舟,攜手攻堅。研讀與思考,使我們積累了“走進教材”的底氣:質疑與追問,讓我們擁有了“超越教材”的銳氣。在首屆工作室周期性評估中。25個工作室領銜人中有17人升格為第二屆工作室領銜人,許多首屆工作室成員被聘為第二屆工作室顧問。專業自覺,在這里扎根……
2.成長中感恩合作。工作室的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激情對話;每一次爭論,都是一次智慧共享。率真直言替代了客套恭維,深入反思避免了淺嘗輒止,真實成長淡化了功利追逐。在這里,我們一起為工作室成員慶賀生日;在這里,我們一起為書稿的撰寫挑燈夜戰;在這里,我們一起為參賽選手助興助威……工作室,成為每個成員心向往之的“聚緣雅居”。良好的環境造就了工作室高雅的文化“場”。王冬娟名教師工作室的“水”文化既凝聚了10位成員共同的價值追求,又彰顯了10位成員獨特的教學風格。水之豪放、水之靈動、水之儒雅、水之柔韌、水之深邃、水之逸趣……漸漸成為他們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學流派,在這里孕育……
3.收獲中感恩磨礪。三年歷練,王冬娟名教師工作室不僅收獲了100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9節一二等獎評優課,還培養了1位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和2名市學科帶頭人。由工作室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的《聚焦實踐·走向理性》一書成為省骨干教師培訓教材,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踐孕育智慧》一書在“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一枝獨秀。在首屆工作室周期性評估中,工作室被評為“常州市中小學名教師優秀工作室”,成為“網上最受歡迎的名教師工作室”。職業幸福,在這里生長……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一路的澆灌,只是追夢人孕育春華秋實的序曲,而追夢的足跡將從這里再次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