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外關于職業期待的研究
1 早期的理論建構
期待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Vloom)于1964年在他的《工作與激發》一書中提出來的。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們只有在預期其行動有助于達到某種目標的情況下,才會被充分激勵起來,從而采取行動,以達到這一目標。弗魯姆認為,激勵的力量來自于目標的期待,而激勵則是選擇的過程。如果個人有了特殊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就要做出某種行動。但在做出最后行動之前,他要對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種種行動進行比較和權衡,最后選擇并采取他認為最有成功把握的行動。
期待理論具體應用到職業領域,稱為職業期待。這一理論的研究是隨著職業指導工作和職業心理學的發展而興起并不斷深入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理論界首先對以職業期待為中心的擇業問題進行了研究。五、六十年代,職業心理學研究成為西方國家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職業期待直接影響人對職業的選擇,并進而影響人的整個生活。一個人的擇業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除了個人才能、機遇等條件之外,主要決定于個體的職業期待是否合理。職業期待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態度和勞動積極性,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國外關于職業期待的概念界定
職業期待,又稱職業意向,是勞動者對某項職業的期待,也就是希望自己從事某項職業的態度傾向。職業期待來自勞動者個體方面的行為;職業期待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勞動者的一種主動追求,是勞動者將自身的興趣、價值觀、能力等與社會需要、社會就業機會不斷協調、力求實現的個人目標;職業期待不同于職業聲望。職業聲望是職業地位的反映,是社會的人們對某種職業的權力、工資、晉升機會、發展前景、工作條件等社會地位資源情況,亦即社會地位高低的主觀評價。其含義完全有別于職業期待,二者不可混淆。同時,二者也有聯系,勞動者個體所追求和希望從事的職業,當然多是社會聲望高的職業;職業期待直接反映著每個人的職業價值觀。一個人的擇業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除了個人才能、機遇等條件之外,主要取決于個體的職業期望是否合理。
3 職業期待的分類
按照職業期待的發生過程,可將其分為自然性職業期待和社會性職業期待;按照職業期待所指向的對象,可將其分為物質性的職業期待和精神性的職業期待;按照職業期待實現的程度,還可將其分為合理性的職業期待和不合理性的職業期待等。
4 國外關于職業期待研究的代表理論
由于學者們的職業心理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們的職業期待理論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
特性因素理論是最早出現的職業選擇理論,該理論是由帕森斯創立,威廉姆遜發展成形的。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與能力特點,并與社會的某種職業相關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與其特征一致的職業,以達到人與職業之間的合理匹配。
發展理論就是從動態角度研究人的職業行為和職業發展階段的。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金茲伯格和薩帕。他們認為職業發展包括三個階段:①幻想階段(11歲前);②嘗試階段(11-18歲);③現實階段(18-20歲)。
以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的核心是,人的素質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即人力資本投資作用比物質資本投資更大。舒爾茨認為,這一點是現代經濟發展中最突出的特征。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①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②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佳的投資,且人力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③人力資本投資的消費部分實質是耐用性的,甚至是比物質的耐用性消費品更加經久耐用,即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是長期性的。
塞普爾(super1957、1963)提出了職業發展的自我概念理論。塞普爾認為人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并且前一階段發展任務完成與否,影響到后一階段的發展情況。他認為職業選擇可分成五個基本階段:①形成期(14-18歲)相當于中學,對工作有初步的想法;②探索期(18-20歲)相當于中學、中專畢業到上大學,根據職業愛好縮小職業選擇范圍,從而邁出職業選擇的第一步;③建立期(21-24歲)根據職業愛好完成訓練并受雇,相當于大學;④維持期(25-35歲)安于適應的職業選擇;⑤鞏固期(35歲以后)地位提高,出成就。塞普爾于1957年提出了人們在擇業時最重視的15個條件。后來,金耐(Kinnanee)等人1961年將其縮減為獨立性和多樣化、工作條件和同事、社會和藝術、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創造性等六個緯度。1982年拉斯堡(Larebeau)則抽取了名望、利他、滿意、個人發展等四個因素,總的來看,他們傾向于把職業期待納入個性(人格)的范疇。
5 對國外職業期待研究的簡評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國外對職業期待理論和應用研究都非常深入,主要從能力和價值實現對職業的意義、職業期待的不同發展階段、職業期待的種類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人們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教育提供了指導。不過國外在研究對象的選擇方面,主要針對的是在職人員。
二 國內關于職業期待的研究
1 主要研究成果
我國對職業期待的研究,起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90年代以后,我國青年價值觀研究迅速深入,職業期待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理論方面:西南師范大學黃希庭教授等對塞普爾職業價值觀問卷的修改和研究。㈣中國科學研究院方俐洛、凌文栓、白利剛等人對霍蘭德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的建構和研究。
實踐方面:丁雪紅對國內七所本專科院校的學生的職業動機進行了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職業動機的內在因素主要是能力、自主性、愉悅、職業投入度和好奇心,外在因素主要有物質利益、職業評價、競爭、職業認識和遵從,并且大學生職業動機的總體趨勢是內外動機高度并存。職業動機性別差異上男生重能力和競爭,女生的動機傾向不明顯。
凌文輇等教授從22個條目里抽取了三個因素——聲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發展因素,來探討青年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內部結構。結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學生在看重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將“保健”因素列為擇業的重要條件。而對工作單位級別、地位、知名度、規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都列為“最不重要”的地位。
龔惠香等人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系列調查研究。龔惠香在研究中也發現,大學生擇業過程中注重內在價值因素,忽略社會聲望等因素。同時還受到人際關系、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吳諒諒、李寶仙在對杭州三所大學進行職業期待的調查時,把聲望地位和穩定性、內在價值、外在價值作為職業期待的主要維度。調查顯示,職業期待中最重要的項目順序依次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收入高、能提供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機會均等和公平競爭、福利好以及符合興趣愛好。在這六項中,各有三項是屬于外在價值維度和內在價值維度,但沒有一項屬于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最不重要的六個項目是容易成名成家、單位級別高、單位規模大、有出國機會、單位知名度高和較高社會地位。除有出國機會這一項外,其余都屬于聲望地位因素。
2 對國內職業期待研究的簡評
我國學者對青年的職業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選擇方面。在職業選擇中,其研究又大部分集中在職業價值觀、職業動機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社會調查和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職業期待理論探討相對薄弱。對不同青年群體的研究力度極不均衡,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較多,對其他青年群體的研究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