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全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先是在長沙,繼而在昆明聯合組建的一所戰時大學。從1938年5月到1946年5月,它在八年的時間里,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和科技工作者。本文從西南聯大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研究其特點和成就,也為當前的大學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一 西南聯大的人才培養模式
大批杰出的創新型人才同出于一所大學,表明西南聯大較好地遵循了大學培養人才的規律,把握了創新人才成長的特點:
1 造就通才的培養目標
通才教育思想即提倡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廣泛涉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并使其融會貫通。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便主張通才教育和選修制。文理不能分科,“習文科者不可不兼習理科,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西南聯大校長梅貽琦始著名的《大學一解》中提出,大學教育“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為什么?“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
2 文理滲透、重視基礎、內容新穎的課程結構
公共必修課的設置:聯大在教育目標上提倡“通才教育”,這一點對于學校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以及校風、學風各方面都有影響。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課主要集中在一年級,一般包括:國文、英文、三民主義、倫理學、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一門社會科學基礎課目和一門自然科學基礎課目。原則上共同必修課是所有學生必修的,不過各院又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如文法學院對上述社會科學基礎課目必修兩門,理工學生對上述自然科學基礎課目必修兩到三門,工學院則可以不修中國通史。
選修課的開設:配合學分制的嚴格規定,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專長,又能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聯大八年內所開設的1600多門課中有大量的選修課。選修課的教材一般都是自編的,而且多是新老教師辛勤鉆研的最新成果,因而選修課的開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余地,而且還能發揮教師的專長。一般從二年級開始,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修課程,不受本專業的限制。
重視基礎理論課:聯大特別重視基礎理論課,一般都由系主任或有經驗的教授講授。而且往往由幾個教授同時開一門課,比如:“中國通史”就有孫毓棠、吳晗、雷海宗三位教授同時開,而且是各有側重地從經濟、典章制度和文化史等不同的方面來講授;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的“國文讀本”有羅庸、朱自清、浦江清、王力等多位教授同時或分段開;理學院的“初等微積分”“普通化學”等基礎必修課也是如此。一門課由幾位老師同時開,而授課教師又各有自己的體系和側重面,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廣泛的選擇和比較,同時還能在教師中開展學術爭鳴與競賽,有助于教師隊伍的成長。
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聯大根據特殊時代的需要開設了一些新課程。例如,共同必修課中曾開設了一門“理想與現實”的課程,在教學與討論中,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現實需要緊密地聯系起來,樹立起高度的民族責任感。
3 師資力量雄厚,碩學鴻儒薈萃一堂
西南聯大非常重視教師的聘用,從1938年4月26日的第六十次常務會議到1939年12月19日的第131次常務會議,基本上每次會議都有教師聘用方面的內容,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除了在思想上重視之外,在教師聘用方式上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例如,沈從文只上過小學,華羅庚中學沒有畢業,錢穆也沒有大學學歷,但絲毫不影響聯大聘他們做教授。另外,費孝通、錢鐘書、吳晗等人都是聯大期間新聘的教師,這些人后來都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學者。雖然西南聯大的教師數量在當時的高校中不是最多的,但卻是最強、最有水平的,教授陣容常年保持在180人左右,其中,有117人在國外留過學,留學七八年以上的不在少數,他們不僅學歷高,知識結構新,知識面廣,大多數人有著較深的傳統文化修養,而且接受了西方現代科學的系統訓練,是一批真正會通中外、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大家人物。
4 西南聯大的辦學環境和學術氛圍
西南聯大辦學成就非凡,培養出大批杰出的創新型人才,與辦學者的辦學思想、師資隊伍、學生素質固然關系極大,但辦學的環境和氛圍也很重要。這里說的環境,主要是辦學的外部社會環境,比如西南聯大與當時云南地方當局的關系,與國家教育當局的關系等;這里說的氛圍,主要是指西南聯大內部的學術氣氛。西南聯大有著濃郁的學術氛圍,應該說,兼容并包、學術自由、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大學精神造就了一代西南聯大人。1939年10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統一大學各系科課程設置和統一學生成績考核辦法的訓令,西南聯大教授會認為這不符合通才教育的方針和學術自由的原則,就用教務會議呈常委會函的名義轉報教育部,質疑和抵制教育部的訓令。
5 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西南聯大學生雖然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在課堂有名師指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課外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們在眾多的社團、壁報、讀書會、討論會上,開展政治、學術、文藝、體育、學生自治、社會服務等各種活動,抒發愛國熱情,交流思想觀點,發揮興趣特長,提高文化素養,鍛煉活動能力。學生中組織了許多進步社團,如文藝社、新詩社、劇藝社、陽光美術社、鐵馬體育會等,公開成立并展開活動。聯大生活雖然清苦,但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多校友回憶都提到泡茶館,泡茶館不是為了休閑,而是求學的一種表現。李政道說:當時學校晚上電燈不亮,無法看書,只好到街上茶館里去坐,茶館里有汽燈掛著,比較亮,花很少的錢,泡一杯茶,坐一個晚上或一天,老板都不會攆人。于是一到晚上,茶館里滿是學生,一人抱一本書看,這不妨叫作“茶館方式”的讀書。汪曾祺就曾說過,他這個小說家就是在昆明的茶館里泡出來的。
二 西南聯大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啟示
通才教育和選修制奠定了聯大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使之受到良好人文精神的熏陶,聯大學子畢業后大多都有留學西方的經歷,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們紛紛響應祖國號召,歷經千辛萬險、艱難曲折,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當時大陸剛剛解放,民生凋弊、百廢待興,但他們毅然選擇了回國的道路,這與當年聯大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不能不有密切的關系,其人才培養模式合理的思想內核,對我們今天的高校建設具有啟發意義。
1 寬口徑的專業人才培養
1999年北大確立了“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本科教育改革目標,通識教育模式下培養的人才也需要過硬的專業本領,現代社會人必須有謀生之技,方能擇業糊口——這實際上是價值合理性教育與工具合理性教育的統一。首先,通識教育應該有寬度也有深度,學生既廣泛涉獵多門學科又致力于某一學科領域的深入研究,在當前職業變換非常頻繁的情況下,通識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寬口徑的專業人才更能靈活地適應工作轉變;再次,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學習專門技術,也關涉到學習者其他相關稟賦的發展及其學習者對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感悟。
2 建立課程內容的更新機制
我國現有高校的課程內容還是相對陳舊,跟不上學科的最新動態,部分課程內容所反映的還是前10年甚至前20年的成果。這一點上,西南聯大的做法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通過領導者的激勵和促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主動積極地創造條件,聯系現實需要,講授最新的研究成果,沒有統一和定式,一切都是以社會的現實需要和學科的發展需要為依據,通過教授最新、最先進的內容,培養現實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3 重視基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
基礎知識是指學科中那些最具有遷移性、適應性、概括性和了解與掌握一門學科所必需的知識,其作用不僅在于對學生以后的就業有利,更在于對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有益。未來就業的趨勢將是勞動者的全面流動和跨行業流動,這就更要求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增強其就業的適應能力,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向寬口徑、厚基礎的方向發展。
4 注重開發校本課程
1940年在當時的教育部頒布大學課程統一設置的訓令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就曾聯名上書反對教育部統一課程設置和統一考核。事實上課程的魅力正在于日新月異與豐富多彩,惟其如是,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價值。校本課程的開發,就在于展現教育的多樣化與豐富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學校的資源,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需要,發展學生的潛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的課程管理體制,不僅壓抑了學校自主性的發揮,而且學生個性的發展也受到限制。近年,一些高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雖進行了一些嘗試,但總體來看,由于缺乏具體理論的指導,許多高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改革的進展還是緩慢。
西南聯大如今已是歷史陳跡,但它曾哺育和潤澤無數莘莘學子心靈的恢弘博大的精神是有目共睹的,雖然作為實體的西南聯大早已逝去,但作為學術研究對象,西南聯大總會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來研究。作為精神象征,西南聯大還會被與她有過直接間接聯系的人們時常懷念。國務委員陳至立指出,西南聯大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永遠的光榮和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