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族傳統體育與實施素質教育相結合
1 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加快民族傳統體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
當前,全面推進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最大障礙是一些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轉變思想,更新體育教育理念,提高對利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從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提高民族人口素質的角度,強化學校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正確認識民族傳統體育在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才能在高校真正得到實施和開展。
2 建立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教育相適應的操作系統
建立科學和可操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考核體系,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教育,實現體育教育目標及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評價要從體育教育內涵設定的教學目標體系出發,從單一的評價視角轉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綜合質量評價,要淡化考評的選拔功能,強化檢驗、反饋、激勵的綜合功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健身性、活動性、游戲性、娛樂性為主,其終極目標難以進行測量評價,效果主要體現在主動參與和體驗過程等方面。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習評價考核的內容應充分考慮體能、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因素。評價方式應以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定性的等級評價制為主,提高可操作性。
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多種體育教育途徑中的切入。學校是育人的重要陣地,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全面育人目標的主要形式和途徑。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重視課外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課外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它能使個體需要得到自由發展,又能實現課內外互相補充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也是學校體育的組成部分,它是在普及的基礎上選拔優秀體育人才,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和運動能力,達到以提高帶動普及的作用。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楔入運動訓練,是體育教學的需要,能起到帶動示范性作用。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訓練是必要的,為學校培養和儲備了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才,這些學生是學校參加各級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骨干,更是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中堅骨干力量。民族傳統體育的競賽和表演也可以說是體育教學補充、延伸、拓展的最好形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充分突出了體育競賽的競技性、觀賞性和體育精神。民族傳統體育的競賽和表演可以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普及與提高的“推進器”,為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 民族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對策
1 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教材化并不是指對現有項目的完全照搬或是簡單加工、改造,而是根據教學任務和主要教學目標對一些可操作性項目的內容、結構、要求、側重點、難度進行科學合理的加工、改造,更好地為教育、教學目標服務。主要遵循的原則有健身性原則、從簡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以及多樣性原則。組織者在實施教材化工作之前,應該深入研究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吃透需要改造的項目,只有這樣,在實施教材化的過程中才有可能不犯或少犯錯誤,不能一味全搬或盲目學習別的學校的做法。
2 對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和教學目標的確認
對運動項目和教學目標的確認要以“文化背景”貫穿始終。首先,應該有目的地挑選一些可操作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不能不加選擇一味全搬,組織者應該選擇一些最具代表性和最能體現民族精神的精華項目。在選擇的過程中,要本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可操作性原則。對一些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精神卻缺乏可操作性的項目,要適當考慮,能增就增,不能增就減。其次,因地制宜,具體選擇。地理環境較優越的學校可以把選擇的面放寬,地理位置較差的學校應在自身實際條件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挑選。如具有或與水資源距離較近的學校可以多選擇一些水上項目,而內陸學校則可以選擇摔跤、太極、武術、風箏、毽球、跳球、秋千等項目;場地、場館設施較齊備的學校可以適當挑選一些對這些方面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而這些設施較差的學校則要選擇一些對場地、場館要求較低的項目。總之,在選擇的過程中,應該避免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盲目上馬的錯誤做法。
3 確認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任務和主要教學目標
我們確認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以傳統體育深厚的文化內涵來教育、培養學生。因此,組織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組織工作,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明確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任務和主要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
4 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加工、改造
首先,要以分析素材的觀點去加工素材,主要有“重點”“補充”“省略”“創新”四個工作。“重點”就是指在加工、改造民族傳統體育的過程中,應把握項目的核心成分。“補充”是指為了彌補項目中較為缺乏的內容,適當吸取其他運動項目的精華,使之更合理、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省略”是指將項目中不合理、缺乏操作性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刪節。“創新”是對舊項目的改造適當更新。除了以上四個重要工作外,我們還要全面借鑒競技體育先進的思想、做法、內容。在民族傳統體育加工、改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兩種文化相沖突的地方。對此,各級、各類學校應本著相互兼容的原則,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如競技體育講究規范、民主、競爭,這些思想可以豐富到我們所選擇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當中,競技,體育中對運動量、運動負荷的科學要求也可以適當引入民族傳統體育中。給予民族傳統體育新的時代內涵,是實現其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5 大膽嘗試新的民族傳統體育教材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總有它強大的生命力,但同時也具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在試行期間應該密切注視學生對它的反應以及其本身是否存在問題。發現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盡量在較短時間內使其成熟起來,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學校體育教學目的、目標服務。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教材化是一項很繁瑣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它不僅要求組織者眼光敏銳、大膽嘗試,更需要他們具有較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和體育文化知識。這是實現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教材化的重點和難點。
三 加強民族傳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
對現有教師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培養與提高,要用現代體育思想、體育教育理論培訓廣大體育教師,以適應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需要。此外,在長期的體育教育競技化的傾向中,民族傳統體育往往被體育教師所忽略。如果體育教師隊伍缺乏利用民族傳統資源實施素質教育所需的觀念、知識、能力,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民族體育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思路、策略、措施、內容和方法,將難以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素質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組織各種短訓班、學習班和研討會等,一方面組織教師加強對民族體育教育思想進行解讀,另一方面要提高體育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專業技術與理論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適應和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體育教師群體,消除教師思想觀念上的障礙,提高他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化的設計、選擇、開發、實施和評價的能力,為民族體育與素質教育資源、學校體育資源創造結合條件,從而推動民族體育教育和整個學校體育工作的發展。
四 教育部門轉變觀念加強政策引導
高度重視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讓更多的人關心和支持民族體育。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明確學校體育融入民族體育的必然性,轉變觀念,把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事業,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一個長期任務來抓。
扶持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優勢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特色體育學校為推動青少年體育活動、培養體育人才、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根據地方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狀況,應大力扶持一些學校成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校或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學校。必須運用各種力量,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勵機制,對于成為民族傳統體育傳統項目或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學校,我們要給予掛牌、榮謄稱號等。除了精神動力方面的支持,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更需要物質方面的動力扶持,我們應發動各方力量,包括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學校等對民族傳統體育傳統項目或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學校的經費等資源上的扶持和優先配置,以調動學校參與和長期開展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項目在整個地區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中蓬勃開展。
建立體育課程的綜合評價制度。現代教學評價不應只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而是重視發展過程,關注個體差異,重綜合評價和多元化評價。應注意平時課程評價,建立綜合評價標準,制定合理的考試制度、內容與方式,使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為體育考試的內容。使教考有機結合,并將考試納入到素質教育整體結構中,不僅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體育教師的教學負擔,而且還能拓寬體育教學內容,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校體育工作的真正價值也能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必須從學生的素質教育出發,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己任,用科學的原理與方法,指導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和提高,讓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