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教師隊伍已經是一個以青年教師為主體的隊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因此,如何使他們成熟成長和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職業素養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與學校的教風密切相關。良好的教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年教師的自身成長,促使他們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對自己的人生目標自覺追問。青年教師要想成長為“教書育人”的“人師”,就不能拘泥于“教書匠”的角色而固步自封,要加強自己的內在修養,喚醒蘊藏在其中的教師主體意識,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做到“傳道與授業并重,教書與育人同行”,在教學、育人中體味教師的幸福。
一 良好教風的內涵
教風是教師的思想文化素養和人格修養的綜合表現,是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知識水平以及精神面貌的體現,是教師德與才的統一。良好的教風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1 愛崗敬業。教師的勞動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或者所謂的工作時間上,事實上很難有一個嚴格的時空界限以及具體量化的標準,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師自身的責任感、事業心、自覺性和敬業精神來約束自己。因此,一旦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就需要具有高度的職業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敬業、樂業、勤業,這是對教師的基本職業要求。
2 關愛學生。高校教師面對的是當代大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主體。他們走出父母羽翼的庇護,第一次獨立地面對社會、獨立地求學生活,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同時也心存迷茫,他們激情勃發同時也身存惰性,他們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滿懷疑慮,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同時又滿心焦慮。作為與他們接觸最多、距離最近的教師來說,熱愛學生,并把學生當成獨立的主體,講究教育民主和師生平等,以自己的愛心來關心、關愛、關懷學生,就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職業情感,也是高校教風的獨特內涵之一。
3 嚴謹治學。一個學校良好的教風,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益求精、不斷改革創新的職業精神。嚴謹治學是指研究學問和知識要求實認真、嚴格要求和積極創新,是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基本要求。教師是真理的追求者,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只有自身具有淵博的學識,具有對真理和知識不懈追求的精神并以身作則,才能引導和帶領學生對真理和知識執著地追求,從而成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鍥而不舍的典范和榜樣。
4 言傳身教。古往今來,教師一直被尊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這個職業也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歷史使命,人們也經常用蠟燭、人梯等詞來形容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和犧牲精神?!罢讼日骸薄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都是對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育人風范的理論注解。教師在各方面要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這是社會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 高校教風與青年教師的現狀
教風是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合格人才的培養等目標的實現。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苯鼛啄陙?,伴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教師隊伍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大批青年教師成為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的主力軍,肩負著學??沙掷m發展的重任。青年教師的整體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高校教風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著學風和校風的建設以及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目標的實現。青年教師的成長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高等學校的關注。
當今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即現代教師必須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既要教學生成才,更要教學生成人。單純地做一個教書匠、做經師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青年教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就不得不面對時代和社會的這種挑戰。能否把危機變成轉機、把挑戰變成實現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機遇,是擺在高校青年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目前,不少青年教師抱有得過且過的想法,只把教師這個職業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很少有對自己教育行為的理性反思和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自覺追問。
隨著我國各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校園這個以往的“象牙塔”已經不再那么純粹,社會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對教師的沖擊、教師角色的轉變、現代教育改革以及理念對教師的影響等,使高校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青年教師作為高校的生力軍,面對急于成才的心理壓力,繁重的工作壓力,收人、住房、家庭等生活壓力,其思想、教學也表現出多元化的傾向。一些青年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忽視為人師表;強調個人利益,缺乏責任意識;過于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做事追名逐利,奉獻精神淡化。一些青年教師完成講課任務之后就走人,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等缺乏關懷的興趣;還有一些青年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而對教書育人、幫助學生成長等這些教師的基本職責沒有足夠的重視,而現有的高??己藱C制對教書育人指標的忽視更加劇了青年教師的這種傾向。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明確指出:“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經師”是教學問的,“人師”是教行為的。沒有身教的言教是蒼白無力的,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在學生心目中產生扎扎實實的印象,教師的人格魅力會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中得到印證。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豐富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尤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青年教師有年齡、學歷、知識面等方面的優勢,面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對教師“做師先做人,傳經先選經”的要求和挑戰,是做所謂“傳經送寶”的“經師”,還是做教書育人的“人師”,就成為立志做好教師本職工作的青年教師自覺的追問。
三 青年教師主體性發揮的策略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青年教師要實現向“人師”發展,既要有社會和高校的激勵等相關機制建設的推動和成長環境的優化,更需要以教師的內在主體精神引發青年教師對自身成長的自覺思考,推動青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體驗自己職業的自我實現價值和社會奉獻價值。結合教風的內涵,筆者認為,青年教師主體性的發揮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以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感染學生。教育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事業,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事業。因此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就是要有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崗敬業、甘為人梯的敬業精神。愛崗就是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敬業就是要專心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行業,甘為人梯就是要具有一種奉獻和犧牲精神,甘作鋪路石,付出自己成就別人。教師的這種敬業精神,要求教師不僅要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負責,更要對自己從事的教育活動的對象——學生負責;要求教師不僅要立足本職的教書工作,做好傳經送寶的經師,更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育人的歷史使命,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師。
2 以關心、愛心打動學生。教育的全部奧秘在于尊重和關愛學生。當今作為教育受眾主體的學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教師既是學習的導師、知識和智慧傳播者,還要是生活中的朋友、解決心理苦惱的“白衣天使”。這就需要教師能夠親近、關心、理解學生,讓學生能夠體會和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關愛學生,除了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之外,還涉及到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一方面能夠掌握學生基本情況,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青年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溝通、解答學生疑問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因此關愛學生,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和進步。
3 以淵博的學識、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引導學生。研究科學知識、傳授文化知識是教師的任務和使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有追求真理的誠心、改革創新的決心、堅持真理的信心;要用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態度追求知識和學問,在書本中、實踐中不斷獲取新的知識以充實教學內容,同時要把握學科前沿的知識和發展動態,勇于創新,拓寬自己的知識口徑,形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嚴謹治學不僅是對自身素質的要求,同時還應包括指導學生學習知識和研究知識的要求。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教學認識是一種有引導的認識,因此就要求教師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對學生嚴格要求,用自己良好的治學態度和職業精神引導學生的學習和對真理、知識的不懈追求。
4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教師的率先垂范是學生最好的道德成長指引。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師人格的作用。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大學教師育人的核心是人格示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學識等綜合素質是學生認知的直接來源,同時也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模仿效應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年教師具有年齡、心理上的優勢,大部分又是剛剛從學生的角色轉變而來,因此與學生天然地接近,對學生的影響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德才兼備的教師不僅對學生學識的提高產生重大作用,而且學生也會深受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和熏陶,并會在自己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深深地打上教師人格的烙印。
作為高等教育主力軍的高校青年教師,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成長更需要加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師德修養,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真正擔負起育人的責任,從而實現自身從“經師”到“人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林效廷,與時俱進加強教風建設,焦作大學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