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管理實踐證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其必要性和優越性。在教育領域中,人們也開始意識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逐漸為學者和社會各階層所認同。教學管理的對象是人,但通常我們沒有真正地把人當作“人”來看待,而是當作物品來管理,人文關懷應當是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
一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基本現狀與缺陷
(一)大學教學管理制度
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對于建立穩定協調的教學秩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新編教育管理學》的觀點,教學管理制度是為了強化教學管理,穩定教學秩序,加強教學質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學規章制度、條例、規則、細則、守則等,是全體師生和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共同遵守的教學行為準則;是教學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學管理科學化和教務工作規范化的基礎。我們可以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內涵做如下的界定: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是人們在一定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指導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所制定的對大學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評價的基本制度。更具體地講,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是實施大學教學與教學管理活動的基本程序與規則,是調節大學教學管理者與大學生、大學教學管理者與教師、大學教師與大學生、上級管理者與下級管理者之間關系的機制,是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觀念和理論向大學教學管理實踐轉化的中介,也是大學教學與教學管理改革成果的固化和外顯形式。
(二)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表現
1 扼制學生的求學意愿
學生的教育需求是大學教育的出發點。但在很多大學,還只是停留在領導的講話中或學校的文件上,并沒有落實在教學管理實踐中。比如,在大學生轉換專業問題上,有的大學規定,只有成績排名前5或10名的學生才有轉專業的資格;有的大學規定:經批準準予轉專業者和外校轉入本校者,應根據入學專業和轉入專業的性質不同,繳納1萬元至3萬元專業建設費。這些門檻的設置可能有各種緣由,但其直接后果就是學生要學到自己喜愛的專業是難上加難。
2 限制學生的學習自由
學習自由意指學生具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和空間等的自由。學習自由還包括學生具有選擇教師和課程的自由。這意味著學習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主的、自治的,而非都是以各種形式強制的。由于中國高等學校在這一階段大多數實行的是從蘇聯移植過來的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這一管理制度客觀上使學生在學習上受到不少限制。
3 忽視或損害學生的利益
一些大學并沒有從過度強制性的管理模式中轉變過來,教學管理制度依然是一幅“冷面孔”,唯我獨尊,對學生的合法利益視而不見,或根本就不予理會。近年來,大學生與學校打官司的各種案件越來越多,著名的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學校就是剝奪了大學生的受教育權,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處分學生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處分起到警示作用,讓學生能夠認識、改正自己的錯誤。因此,學校在實施處分權時應當充分考慮育人目的,不能因小過而重罰,責過失衡,應當注重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4 對教師的限制過多
現行的大學教師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借助章法制度和量化指標,強調制定完善、嚴密的規章制度,強調對教師進行監督和控制,強調“服從性”“計劃性”“統一性”,強調定量評價。這種量化的管理方式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甚至生存壓力,實際上限制的卻是真正富有創造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出現。
以上所列舉的是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在人性缺失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事實上,問題遠遠不止這幾個方面。
二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一)大學外部環境分析
教育受政治制度、經濟形式和文化環境所左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工具化的特征日益凸顯,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這些因素影響著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設計和建設。正如陳學飛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取向一直是為政黨或政府的政治、經濟等目標服務,是為在此基礎上確定的培養目標服務的,而往往忽視、排斥,甚至完全不顧及學生個體成長和未來發展的需求。長此以往,已經給我國的大學教育及人才培養造成了相當不良的后果。”另外,我國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人性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科學管理觀的影響。在管理者的潛意識里,如果沒有嚴厲的規章約束,學生就不會好好學習,教師也不會努力工作。現行的大學教學管理觀就是這樣一種“科學管理觀”,這種管理觀認為管理者和學生(乃至教師)之間是單純的主體和客體關系,不把學生當作能動的管理對象,學生被排斥于教學管理過程之外。科學管理觀反映在教學管理制度中,就是強化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忽視教學和學習的自由。在人文關懷的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這種科學管理觀的缺陷與不足正越來越明顯地顯露出來。
(二)大學內部管理因素分析
1 大學的“官本位”意識
所謂“官本位”,即以官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價值訴求為行為取向,唯官是重,唯官是大,領導永遠是正確的。一些大學過于強調行政權利尤其是行政官員的作用,一些職能部門出現了角色錯位,將服務職能置換成指揮權利。行政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有著明顯的缺陷:從管理者與管理對象的角度來說,管理者高高在上,處于主動和控制的地位,管理對象處于被動和服從的地位,束縛了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 教學資源的限制
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一直不容樂觀。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在校生人數的急劇增加,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更顯突出,教學經費、師資、圖書資料、教學設備、實驗室條件等已經無法滿足辦學的需要,更不用說滿足完全學分制的需求了。
3 學生的自身狀況
我國的大學生在中學時期接受的多是“保姆式”的管理,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處于19~23歲的年齡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因而自我選擇、自我判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較差,基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和經驗,養成了依賴心理,希望學校為他安排好一切,他只要被動地服從就可以了,他們不需要學習上的自由。這些都是大學生心存疑慮而不敢冒學習自由之風險的原因。
4 教育者法律意識淡薄
在大學管理權與大學生受教育權之間,大學管理始終處于強勢和支配地位,而大學生受教育權則處于弱勢、被支配的地位,這就導致大學管理權與大學生受教育權的失衡,引起大學生受教育權的缺損。另外,一些校規與國家法律法規存在相抵觸的現象,這是因為在一些大學管理者心目中,普遍存在一種從嚴治校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導致有些校規與有關法律及教育行政部門的規章相比,對學生標準更高、要求更嚴,學生違犯時處理也嚴,形成了對法律法規的“超位”或沖突。
三 構建人性化的大學教學管理制度
(一)以學生為本
我們今天提倡的“以學生為本”,首先是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自由——包括選擇學什么的自由,決定什么時候學和怎樣學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除此之外,要把學生作為本體,尊重其獨立、自主的存在;大學管理的制度和決策要反映學生的利益,并且依靠學生來實現教育和管理的目標,以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
反觀我國大學教學和教學管理的現狀,其存在的許多問題和不足,從根本上講是對“以學生為本”的迷失。大學的領導和管理者應當摒棄舊觀念,把學生當作“當事人”、當作“主題”,其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和改革要為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以教師為本
“以教師為本”是針對大學教學管理活動中管理者主導決策、教師被動執行決策的現狀而提出來的。以教師為本,首先要還原教師在大學教學管理中應有的地位,賦予教師相應的自主權力,保障其教學上的真正自由。
堅持以教師為本,首先要確保教授(群體)在教學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堅作用,保障其相應的權力和權益。“教授在大學里究竟應當持有什么樣的權力呢?簡單來說就是制定大學基本教育政策的權力,而所謂的基本教育政策主要包括課程設置、學生錄取、考評和學位授予、教師選聘等方面的原則、規定和具體的決定。”
僅僅保障教授(群體)在大學教學管理中的權力是不夠的,還要保障廣大教師在教學管理上的發言權、知情權、決斷權。
(三)以服務為本
“以服務為本”是大學教學管理制度中“以教師為本”和“以學生為本”的真正體現,也是教學管理制度中師生與管理者契約上平等的落腳點。
不管是“以教師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兩者都要求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滲透“以服務為本”的理論,體現服務至上的基本精神。落實到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與改革上,就是要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機制——師生為實現教學工作的目標而“全心全意”、管理者為師生實現教學工作目標而“不遺余力”。
(四)以院系為本
“以院系文本”,是針對以學校為本而提出來的。大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是大學生,而教師和學生又分布于大學的各個院系。大學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等任務主要通過各個院系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教學實際上是院系開課、教師從教、學生從學的有機統一;大學辦學實際上是各個院系辦學的一種集合。與此同時,院系層次對各個具體專業、具體學科教學的情況最了解、最熟悉,他們應當有最多的發言權。從節省決策成本、提高決策效率的角度講,大學教學問題的決策應當更多地發揮院系一級的作用。因此,新的大學教學管理體制要體現“以院系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