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學風,直接影響其人才培養的質量,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的成長,還是學校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風涵蓋教師的治學作風和學生的學習風氣。狹義的學風即指學生的學習風氣。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學風,它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等。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學風存在的問題
因生源質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生的學風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1 學習動力不足。從筆者所作的“大學生學習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看:17.4%的大學生學習動機水平弱,14.9%動機水平達到“較強”,67.7%動機水平達到中等。學習動機是推動大學生努力學習的直接動力,學習動機水平不高,結果就是學生學習缺乏動力。
2 學習目的功利化。動機強度較高的是與就業、生活和回報父母相關的現實的、近景性的動機;與求知和個人成就、人類理想相關的動機強度則較低。
3 學習態度不端正。許多學生的學習是“應付老師、應付考試”。調查顯示:有26.6%的學生是“考試臨近,為了應對考試,才去學習”;25.6%的學生“如果不是為了平時成績,我是不會做作業的”;19.7%的學生“要不是害怕老師點名,才不去上課呢”。學習態度決定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程度,消極應付的態度很難有積極的學習行為。
4 學習行為消極。具體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堅持性。有18%的大學生“學習中如果感到有困難,馬上就泄氣”,34.8%的大學生“上課時,如果是隨便坐的話,坐后面的位置”。“遇到困難的學習問題,能耐心而努力地堅持到底”,有18.5%的學生表示做不到,40%的學生認為自己做得不好。33.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學習沒有常性,常常是努力一陣又放棄,有前勁沒有后勁”。
5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48.8%的學生基本不預習,“能夠做到課前預習”的僅有21%;“上課認真聽課、做筆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28.6%的學生表示做不到,38.8%的學生認為自己做得不好;“課后認真復習、整理筆記,不懂的地方及時弄懂”,31.6%的學生表示做不到,39%的學生做得不好。
6 學習興趣不濃。21%的大學生不同意“通過學習,能了解未知世界,非常有趣,令人著迷”,20.1%的大學生不認可“動腦思考學習中的問題,有一種說不出的樂趣”,19.5%的大學生不同意“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學風問題的原因分析
影響學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學生方面進行分析。
1 對大學的教學模式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中學和大學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差別。大學的課堂教學信息量大,許多學習內容要靠學生課后通過自主學習去融會貫通,大學更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中學習慣于被動學習的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上課經常是似懂非懂,對大學的課堂教學感到很不適應。調查發現,26.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的教學方式與中學有很大差別,感到很不適應”,基本適應的占42.7%,輕度不適應的占30.4%。
2 自我管理能力差。許多大學生在進人大學前,學習和生活幾乎是老師和家長一手包辦的,學生所有時間都由老師和家長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天的作息時間和學習任務都要求得很明確很具體。他們始終是在他人的嚴格管制之下被動地完成各種指令,這導致這部分學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調查發現,“每天都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和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習生活安排有序”,34.1%的大學生表示做不到,42.3%的大學生“感覺自己管不住自己,變得很懶散”。
3 目標缺失。對大學新生來說,在高中階段,他們都有非常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考取大學,對于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學習目標;進人大學以后,曾經的目標已經變為現實,在他們的人生規劃中缺乏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導致學生目標的缺失,很容易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松懈心理。調查發現,52.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74.1%的學生短期目標不夠明確,75.7%的學生缺乏具體的行動計劃。
4 價值觀傾斜。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出現了結構性的過剩,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加、起薪普遍比較低,這種狀況對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新讀書無用論”悄然抬頭。依據我們的調查結果,18.7%的大學生不同意“任何學科知識都有用處,將來不論干什么現在都需要認真學習”,18.2%的學生認為“將來不想做科學研究,用不著努力學習”,有31.2%的大學生認為“課堂學習對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沒什么用處”。
5 專業思想不穩定。由于專業選擇過程中的盲目和被動,以及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缺乏興趣,導致專業思想不穩定,影響學習積極性。調查發現,22.3%的大學生認為“目前的專業將來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換專業”,25.8%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不是我自愿選擇的”。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學風建設的對策
1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一是,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其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進而影響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大學時期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應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個人理想,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現代化大業聯系起來,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理想,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有堅實的根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有不竭的源泉,使學習動機有巨大的能量。二是,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知識價值觀和積極的學習觀。知識價值觀是個人對知識價值的根本信念,他直接影響人們對知識的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要教育大學生深刻認識學習對社會和個人的價值,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意向,積極探索如何學習、怎樣獲得優秀的學習效果、有哪些因素影響學習過程以及如何選擇適應自己個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等,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2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就是規定學生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在一定程度上規定學生的行為目標,它對學生的行為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原有管理制度往往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應該盡快完善教學和學生管理制度。二是,加強紀律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須被學生深刻認識和領會,才能成為真正規范其行為的標尺。因此,教育者必須指導學生深入學習理解學校的管理制度,使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去做以及違紀帶來的不良后果,從而加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三是,外在紀律約束與學生的自我管理相結合。學校的紀律是學生管理的內容也是手段,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最終目標。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結合規章制度這一剛性規定,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自我調節和控制,并積極鍛煉自治自理能力,達到自覺行動。
3 強化學習激勵機制。一是,培養大學生的成就動機,激發深層次的學習需要。成就動機是指人們不斷追求成功的內部動因。成就動機是刻苦和自覺學習的動力。雖然回避失敗有時也能促使人去學習,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卻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奮、積極進取、樂學好學,學習效果也好;回避失敗使人憂心忡忡、焦慮壓抑、消極被動、怕學厭學,學習的效果也不好。學校要舉辦各種學科競賽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成就動機。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了解社會對知識與人才的需要,激發他們獲得優秀成績為社會多做貢獻的心理需求,形成更好地發揮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的強大動機。二是,利用各種獎勵措施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通過對學業成績的獎勵,對大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給予強化,如,給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授予獎學金,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過去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是對自己有利的或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從而增加以后的類似行為頻率。同時,做好對優秀學生獎勵的宣傳,發揮替代性強化的作用,比如,對于優秀學生的獎勵舉辦適當的頒獎儀式等。
4 大學生人生和大學生涯規劃。依據前面的分析,目標是誘發人類行為的重要動力。高校應該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制度,指導每個學生建立適合自身的目標體系,包括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學四年的奮斗目標、每一學期或學年的學習目標,并制定實施計劃。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情況進行記錄,并定期對自己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必要時做出適當調整。
5 對一年級學生的教育管理。大學的第一年是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涯的開始,也是最為重要的時期,它的影響深遠。大學第一年的適應不良,輕者導致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生活質量下降;重者使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從而放棄進一步的努力,也就是日常所說的“破罐破摔”。因此,幫助大學一年級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是學風建設中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6 班主任的學習指導作用。班主任有效發揮自身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應重點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專業思想教育和學習興趣培養。存在專業思想問題的學生,大部分并不像他們自己所意識到的那樣,存在嚴重的專業定向與自身特長愛好不一致的問題,更多的是由于對自己了解不深入,對專業認識不全面造成的。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促使自己改變以往對所學專業不合理的認知,增加對本專業的心理認同感,擺脫專業思想方面的心理困擾。二是,學習方法指導。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學習的價值,強化大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給大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大學生學會學習。
總之,新建本科院校,學風建設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各方面工作的積極配合,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
參考文獻
1 王國亮,關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陜西教育,2009(8)
2 郝文靜,新建本科院校學風建設的突破口與切入點,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7(3)
3 任志強,新升本科院校學風建設探索,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