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傳媒普及程度的迅速增長,全球一體化的景象越來越逼真地呈現于我們眼前,無論你是否覺察,多元文化已經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文化主義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為優秀,也不存在一種超然的標準可以證明這樣一種標準的正當性: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是承認文化的多樣性,承認文化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影響。而文化多元化是指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榮,亦是指在某一民族和國家內,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寬容以及必要的吸收。
在西方,多元文化深受后現代主義的反中心、反主流價值和跨學科特性的影響,許多國家對多元文化采取包容的態度。多元文化不僅僅是多種文化的展示,更是多種文化間的相互承認和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比如西方社會的種族問題、少數群體的權益問題所受到的關注,這些現象和多元文化下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多元文化并不是文化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按后現代主義所提倡的那樣,在多元共存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摒棄一元狀態下非黑即白的弊端,在競爭中呈現多頭并進的態勢并得以共同繁榮、永葆生機。在我國,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一元文化論的權威思想受到沖擊,多元文化(Pluralistic Culture)一詞開始頻繁出現。
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論是建立在文化平等和文化多樣性基礎之上的,從廣義上說它有助于文化間的合作與共融,找到不同文化間的合作方向;從狹義上說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以及文化創造力。英語口語的教學思想是“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全球化視野中,英語被廣泛地用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際交際,因此,學生的英語口語應用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了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的能力。
二 口語教學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出現的幾個問題
1 環境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總要或多或少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在“實用和應用”導向下的英語口語教學中,充斥著功利主義和工具化的色彩,僅有的文化教育更多是西方英美國家主導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導人,母語文化或其他文化很少有所體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進行跨文化交際,必須擁有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否則,只能淪為異族文化的附庸和奴仆。因此,英語口語教學要體現民族性,將提高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作為英語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教會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語言技巧,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此外,在教學中也要反映不同文化群體的認識與溝通形式,體現跨文化性。學生將來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對象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文化也意義重大。因此,英語教學中也要涉及多元文化,使學生具有對所有文化的尊重、寬容與接納的意識,培養開放的文化觀。在與世界文化的情感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掌握文化間的對話、交流和理解,培養積極的跨文化情感,從而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社會批判能力、反省能力和實踐能力。
2 教材因素。當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口語教學均使用某一類教材。這些教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語言知識的積累,編排大量口頭練習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且由于學生所接觸的英語教學資源大多都在彰顯歐美文化的重要地位,從而會不自覺地形成英語文化至上的意識,忽視或無視本土或其他異域文化存在的影響,并對其他非主流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的導入重視不夠。從多元文化的視角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中的英語口語教學,必須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其背后的文化雖然有差異,但沒有高下之序、雅俗之別,也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因此,英語口語教學的教材中不僅應加入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還應融入世界其他文化的英語表達。要教育學生認識各種文化獨特的價值,尊重、接受和欣賞不同文化。要避免以突出表現差異與頌揚優越感的方式來強調某種文化,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
3 教師因素。當前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語言形式的正確運用,而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以及如何規范、準確地用目的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部分教師在口語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中語法錯誤的糾正、詞匯句型等語言點的教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表意是否符合語境等語用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交際策略運用的指導以及相關文化差異及背景知識的介紹。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口語的同時,要使學生了解各個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種族、社會階層、宗教和性別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形成根據文化背景評價文化的思維和行為。
4 學生因素。由于學生中學階段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大學階段又急于通過英語等級考試,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大部分沒有口試要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僅從2001年開始在考生筆試成績達到優秀后才有資格申請參加口語測試),因此學生對口語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另外,學生普遍缺乏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和環境,鮮有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經歷。少數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怕開口、少開口甚至不開口,更談不上有意識地去培養和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 多元文化語境與口語教學
讓學生認識英語多元化語境的必要性。20多年來,我國的口語教學基本上是以英美標準英語為口語材料,其他的非主流國家的英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英美語是當今世界上兩種主要的標準英語。學英語自然要學標準英語,英美語以外的語境,常給人一種非標準的感覺。其次,英美語往往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聯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需要從英美等國家引進資金,學習先進技術。這就使得英美標準英語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第三,英美標準英語的聲像資料客觀上比較容易找到,而其他英語語境的資料難以收集。第四,我國外語界存在著一種片面的觀點,認為只要學好英美標準語,其他多元化語境自然就能聽懂。由于客觀上的忽視和主觀認識上的偏差,我國對英語地域變體的研究,特別是對第三類英語變體的研究嚴重滯后于社會的需求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沒有與口語教學結合起來。有不少高校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能聽懂標準的英語,但遇到不熟悉的口音就不知所措,聽不懂、譯不出的現象經常發生,學生接觸大量的標準英語,卻忽視了英語其他語境的存在。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增加,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這種現實下,人們接觸各種多元文化英語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所以在我們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接觸非標準英語的多元文化下的英語,熟悉各種文化語境的特點,并掌握其規律。
四 結語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劇以及各行各業國際交際的增多,英語學習者面對的不僅僅是內圈英語,還有外圈及擴展圈英語。因此,我們在口語教學中就應全面系統地介紹英語各地域英語口語的特點和文化差異,有針對性地準備口語教學材料,培養學習者獲得根據具體語境和需要來使用英語的能力,掌握英語口語的基本特點,熟悉各種文化的口音,從多元文化語境中理解口語的深層含義。
1 在口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習者寬容的語言態度。英語作為一種語言,非母語使用者人數大大超過了母語使用者,據估計使用英語的人數目前已經接近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學習者的人數更是不可勝數。面對這一現實,從事英語教育或學習的人應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目的已不局限于同“英、美、加、澳”等母語使用者進行交流,而是運用英語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流。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面臨著雙重任務:調和、認清英語各文化背景間的不同,以保持國際交流中的互通性,也就是教授地道的標準英語,同時也要照顧到英語的最大使用者群體,即非母語使用者的社會及心理需求,特別在口語教學中應增加學生對多元化語境的感性認識,熟悉各種英語文化培養學習者開放、寬容的語言態度,即對多元文化英語的容忍度,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2 增加自然語言的輸入。英語的多元文化首先是語言上的差異,在口語訓練中需要有所革新,適當增加多元文化語境的能見度,在所選的口語教材中應當增加自然語言的份量。如按照日常場景進行的真實談話,這些話語含有重復、省略、簡化、停頓,世界各地不同的口音,甚至含有不合語法規則的成分。要使學生能夠掌握英語中各種各樣的自然表達方式,口語課不能只固定采用一套教材,而應該添加一些輔助的聽力材料,特別是真實的錄音材料。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語言千差萬別,口語課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是豐富多樣。要讓學生聽到和習慣各種不同的文化下的口語語境,以增加學生學習的靈活性,適應時代的需求。
3 在口語學習中,交際的動機以及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的認同態度對學生的參與動機起決定的作用。學習口語的目的是要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使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發展迅速,口語課堂也要隨時代而進步,所傳授的知識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需要。要讓學生擁有將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動機支撐,并且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有主動學習了解的欲望,因而學習參與的態度會是積極而主動的,效果也會是明顯的。教師應從主觀上對英語的多元文化有豐富的理解,從他們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認同方面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精神。教師更需要考慮到學生將來走出校門能否用到所學的知識,能否真正用所學的知識去交流。所以平常應當給學生講授一些有實際操作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