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經濟史,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之后,往往伴隨著劇烈的生產方式變革和產業結構調整,也往往蘊育著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過去的工業化模式。是少數國家集聚了世界多數資源,破壞性地使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這樣的發展當然是不可持續的。人類迫切需要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創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開發新的資源。這樣的需求和矛盾,強烈呼喚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從這個角度來判斷,當今世界科技正處在一次新的革命性變革的前夜,而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世界經濟、產業格局的大變化,很可能會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來。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對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了更為迫切和現實的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基礎性和生力軍作用。高等院校創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礎設施、自由的學術氛圍和多學科交叉的條件,這些特點使高等院校成為產生新知識、新思想的沃土,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重要基地。
基于自身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關鍵性地位,理工科專業無疑是高等院校培養創新人才、趕超世界科技革命步伐的重要依托力量之一。要把理工科專業大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需要強化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當今高等學校正處于由傳統教育向創新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既是創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環節,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還是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在理工科專業教學改革中,探索一條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新路,已成為了一項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緊迫性的重大課題。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一重大課題對于民族地區院校而言,更具緊迫性和關鍵性。區位的劣勢、基礎的薄弱和資源的獨特,決定了民族地區院校理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必須努力探索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適應時代需要的有效路徑。
吉首大學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是一所辦在西部民族貧困地區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其所處地域具有顯著的特殊性——“老、少、邊、山、窮”。“老”即革命老區;“少”即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即湘鄂渝黔四省(市)邊遠山區(離各省會中心城市均在250公里以上);“山”即大山區(云貴高原東端的武陵山區);“窮”即深度貧困區(全國18個貧困區之一)。辦學的地域特殊性一方面造成學校區位不利、基礎弱勢和競爭劣勢的問題突出,生存和發展與發達地區高校相比較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功能與作用的發揮提出了特殊條件和要求。近年來,該校緊緊圍繞“創新能力培養”這一重大課題,有機整合本土資源與外在資源,在實踐中凝煉、形成了“科學知識學習與文化藝術修養并重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本取向”“著力構建科研實踐、創新平臺,突出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發展”等理念,初步走出了一條理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可行之道。

一 科學知識學習與文化藝術修養并重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本取向
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想象力是人們從事科學創造、藝術創造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也是人生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質。想象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參與藝術創造活動”,“藝術創造包括創作和接受兩個方面,是想象力大顯身手的過程,也是培養想象力最為重要的舞臺之一。”我國“兩彈一星”元勛、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也曾說過,“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修養”。人們常把導彈、火箭、航空等詞匯與錢學森聯系在一起。其實,錢學森興趣廣泛,知識面很寬,他不僅是科學大師,而且在音樂、繪畫、攝影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理工科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素質結構不完善而導致。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素質應是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的統一,人文素質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改善理工科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模式,強化理性與直覺相統一的文化心理的形成。因此,理工科專業的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等方面應強化人文素質的培養。吉首大學在自身人才培養的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知識學習與文化藝術修養并重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取向”這一理念的重要性,并通過獨具特色的素質課程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展相結合等途徑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該校素質課程模塊構成合理,兼具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主要分為人文精神類、科學素養類、創新能力類和本土特色類等4大類課程,包含人文關懷等16個類別,涉及人類文明起源與發展等81個課程方向(具體情況參見表1)。在精心設計課程模塊的同時,制定了嚴格、科學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課程修習要求:第一,素質課程進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通過學校教務綜合管理平臺進行網上選課。第二,學生在七個學期內必須選修滿10個(含10個)以上學分的素質課程方可畢業。第三,文學、歷史、法學、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專業學生必須選修3個學分的科學素養類課程;理工、醫學、農學、體育等學科專業學生必須選修3個學分的人文精神類課程;非藝術專業學生必須選修1個學分的人文精神類中的藝術情趣方面的課程;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創新能力類和本土特色類課程各2個學分。第四,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省級(含省級)以上級別的學科競賽取得三等獎(含三等)以上獎勵的可免修創新能力類1學分課程;學生參加學校素質教育中心組織的各類創新實踐活動獲得表彰獎勵的可免修創新能力類1個學分課程。

在素質課程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現場模擬和人物訪談等多樣化手段,并與豐富多彩的學生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傳授與運用的有效銜接,拓展了學生的感知視野,陶冶了學生的人文情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主動性。
學校先后成立了書法協會、美術協會、攝影協會、民間藝術協會、音樂舞蹈協會、英語俱樂部、武術協會、生態之旅協會、節能協會、環保協會、航模協會、麥田之旅志愿者協會等眾多學生社團組織,開展了藝術展演、文化沙龍、寢室設計大賽和田野調查等活動。與此同時,大力拓展文化藝術修養空間,積極搭建社會實踐平臺:一是深入拓展校內實踐基地。在校內建立了“大學生藝術團”“廣告中心”“攝影社”“周末素質拓展學校”等20多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實踐基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營造了“實踐出真知”的濃郁氛圍。二是積極拓展校外實踐空間。先后與湖南民族歌舞團、張家界民族歌舞團、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等40多家單位建立了校外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實踐基地,學生到這些基地學以致用,參加演出、采風、寫生。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經受了鍛煉、貢獻了智慧、增長了才干。
上述教學改革措施的綜合運用,使理工科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不少優秀成果,獲得了許多獎項。比如:2003級生物科學專業的毛泳淵同學在由中國青年報社等單位主辦的“關注西南生物多樣性寶庫——2004年全國大學生電影月”活動中取得了“優秀影評獎”(全國僅兩項)。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2002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鄧燕潔同學榮獲了特等獎,2006級生物科學專業的彭夕洋同學、2007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李靜同學等學生也先后獲得了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的好成績。
二 著力構建科研、實踐、創新的平臺,突出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發展
在加強文化藝術修養,提高綜合素質,為創新能力培養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吉首大學尤為重視理工科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著力構建科研、實踐、創新平臺,特別是通過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有益探索,達到了“突出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發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學校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具有一定專業特色,集人文、社會、地理、資源于一體,對實踐教學起著重要作用的教學平臺,其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吉首大學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目標、內涵建設、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已經形成獨到的發展思路:
1 建設目標方面,立足于學生科技創新。注意區分實踐基地與專業實驗室的功能區別,提出了“一個中心,三種教育觀”的基地創新建設目標(參見表2)。
以科研為主體(而不是學習)的學生發展觀,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科技活動
2 內涵建設方面,圍繞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條件建設注重資源共享和自力更生,學生實踐項目突出特色和創新,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強調個人素質和團隊合作。
3 管理模式方面,服務于大學生科技創新。從人才培養需要出發,從師生需要出發,充分發揮服務功能,促進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實行“時間和空間開放”“項目和技術開放”“專業和部門開放”“管理人員開放”和“技術服務開放”等五個管理開放。
4 評價體系方面,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把能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作為評價基地教學科研效果和質量的主要標準。具體操作上,對學生的科技活動和創新成果按三大項指標進行量化:一是基本科研素質的獲得;二是實踐技能的獲得;三是科技創新成果的獲得。根據這些指標,每年都在基地展示學生們取得的科研成績,激勵學生投身于科技活動。對基地的硬軟件建設成果的評估則參照學校相關政策和制度進行,對指導教師的評價則在參照學校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在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責任心、奉獻精神和出勤率、指導學生取得成果等方面加大權重。學校還規定凡是學生在科技活動中取得的各類獎勵,可由獲獎學生、指導老師和所在學院按4:3:3的比例分享獎金。事實表明,這些措施確實能夠激勵學生和教師積極投入到科技實踐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5 在抓好基地管理建設的同時,注重有機整合本土資源與外地資源。以生物科學學科為例,共掛牌成立了兩個校外生物學科野外教學實踐基地:一是湛江的硇州島,一是永順縣的小溪。硇州島動、植物種類豐富,具有明顯的熱帶特色,而且附近有湛江海洋大學、南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等教學科研單位,能滿足生物科學學生野外教學實踐的專業要求。永順小溪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分布有許多珍稀的植物種類,是學生進行野外教學實踐的理想場所。
依托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學生先后完成了“德夯風景區蝶類資源多樣性研究”“鳳凰斗篷山元斑肥螈的生態習性觀察”“湘西香料茶的研制與開發”“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油脂植物調查”“吉首有毒菌類的調查研究”“苗族傳統文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管理與利用”等2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都是緊扣湘西生物資源、其他專業或外地高校無法完成的研究課題,但它們又絕不是課本知識的驗證和重復,也不是教師思想的拷貝,而是要通過科技實踐才能獲得的創新產品,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大部分研究的結果都已發表在國家級專業期刊上,如《應用生態學報》《中國油脂》《氨基酸與生物資源》《中國草食動物》《中國蜂業》《中國林副特產》《微生物學報》等。扎實的創新實踐使學生們獲得了較高的榮譽,比如:2002級學生鄧濤的作品《吉首大學校園植物志》獲得2005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并于2007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此書為我國首部由學生編撰的高校校園植物志方面的圖書。2004級學生柳菲的作品《張家界植物游》獲得2007年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2003級學生張靜的作品《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蝶類資源調查》獲得2006年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三等獎等。這些成績是在堅持實踐基地建設要突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宗旨的基礎上取得的。可以說,實踐基地的本質就是創新基地,創新基地就是特色基地。
本文主要介紹了吉首大學通過綜合素質培養和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促進理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有益經驗,其“科學與人文并重”“有機整合本土與外地資源”“突出自身特色,服務地方發展”等方面的理念已經由實踐成果所驗證。但這并不表明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就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缺乏專業基礎知識的嚴格訓練,綜合素質培養就是“無的之矢”,科研實踐就是“無源之水”。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本落腳點應在于基礎知識、實踐技能與科學人文素養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 劉宏森,想象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切入口”——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分析,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36
2 陳磊,“您是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國慶前夕劉延東親切看望錢學森,科技日報,2009(14):1
3 劉影,劉海峰高校內部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探索,現代教育科學,2003(4):103-104
4 馬鳳英,李樹勛,崔旭春,結合校內實習基地強化化工原理實驗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高等理科教育,2007(5):113-114
5,6 劉世彪,等,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實踐與探索,高等理工教育,2009(1):111-114
7 龔雙姣,等,植物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等理工教育,2006(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