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藥物化學是藥學專業中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它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藥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我國中草藥研究發展的新時期,作為高校該專業的教師則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探討天然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綜合能力,從而培養具備從事天然藥物成分研究與應用的創新人才。本文筆者闡述了該校藥學專業天然藥物化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的一些做法與探索,以供探討。
一 充實和重組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取舍、原則以及安排
1 選好教材,取舍好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天然藥物化學教材和教學的內容由教研室教師集體討論確定。希望通過教材和教學內容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天然藥物中各類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和理化性質,為后繼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成分提取分離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學生自學等方面奠定基礎,以層層深入的分析為重點而展開,達到強化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教學時,首先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內容,其次在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的基礎上,將專業知識適度地引入,使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融會貫通,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例中,以實例來進行印證。如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類成分結構中有內酯的基團,具有內酯基團的理化性質在有機化學里已經學過,提示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然后講授這兩種化合物結構的共同特點及不同點、理化性質的共同特點及不同點;根據理化性質,介紹提取和分離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方法;再根據這兩種化合物結構的共同特點及不同點介紹鑒定方法,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根據所講授的內容安排一些典型的思考題,便于學生課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如生物堿章節內容,這是課程學習的重、難點之一,因此要求學生重點掌握。要達到這一目的,課堂講授遠遠是不夠的,需要安排一些典型的思考題用于學生課后自學和知識的鞏固。如生物堿的堿性強弱與氮原子周圍的電子云密度有關;又如毒扁豆堿有兩個氮原子為什么它們的堿性不一樣;在提取弱堿性生物堿時,藥材為什么要事先酸化等。
2 教學內容要堅持“必需、夠用、掌握”的原則
鑒于天然藥物化學的教學內容較多、知識面廣,有些內容與其他的一些學科相聯系,講授的原則要堅持“必需、夠用、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熟悉和掌握本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并對本課程有關的前期課程知識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與本教材重復的內容應省略,如:色譜法在分析化學課程中已經學過,講授各類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的色譜檢識方法時,著重其應用的講解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用波譜法鑒定化合物的結構是學習天然藥物化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必要時通過實例講述結果及與結果相關的基礎知識及原理,這樣方可達到“掌握”和舉一反三的目的。
3 重視實驗課教學的安排及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為突出本科和高職教育的特點以及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和定位,重視實驗課教學,實驗教學時數與理論教學時數之比為1:1。通過結合相關學科的綜合實驗,注重操作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能訓練,從而加強知識的聯系性和科學性,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縮短學校的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將來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成為藥學行業需要的應用性人才。
教學實驗內容的安排,應基本涵蓋天然藥物化學學習的目的和內容。把黃酮類、生物堿類成分的提取分離鑒定做為實驗的主要內容,因為中草藥或者中成藥等藥物大多含有該類成分;并且安排一些其他成分的預試實驗,選擇以化學方法、色譜方法(TLC)為主,這樣通過實驗能使同學們基本掌握天然藥物化學學習和研究的目的、內容和方法。而在藥物質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多工作可做,同學們可以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將實踐的內容、方法和技能等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去開展研究工作。
二 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1 認清本學科在藥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適時進行本學科的專業教育,強化本課程在藥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動性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在第一堂時,講述中草藥研發的國策和優勢以及如何利用天然藥物化學的知識和技術對中藥和中成藥進行二次研發等,并結合目前在臨床上效果較好的一些中藥開發產品進行介紹和分析,使學生明確學習該門課的最終目的。而后重點將發展中藥現代化以及中藥現代化與本學科的關系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對學習天然藥物化學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2 化繁為簡,強化學生對某些抽象理論的認識
在教學中通過化繁為簡解釋和闡明疑難問題,可以強化學生對某些抽象理論的認識。如講到黃酮類化合物水溶性時,首先闡明分子的平面性與非平面性的特點,做到先有感性認識后有理性認識。舉例用磚(平面)和石頭(非平面)的堆砌實例,來說明平面型分子(黃酮)和非平面型分子(二氫黃酮)哪一種形式的水分子更易滲入,進而闡明黃酮類化合物的水溶性,以此提高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并轉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
3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采用啟發、討論式互動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若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因材施教,有互動性。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提問式啟發、討論式教學等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和分析問題以及最終解決問題。通過互動,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活躍。如在進行各類成分結構分析時,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類成分可能有哪些性質如極性大小、酸堿性、化合物的穩定性等,如何選擇提取分離使用的溶劑和方法,而后教師進行總結補充,講解難點、重點和注意點。通過啟發、誘導式、實例教學等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實例教學,如蘆丁的提取分離,通過講解蘆丁的理化性質,可選擇多種溶劑和方法進行提取分離,但是選擇哪一種方法和溶劑提取分離的效果好(包括產品的收率和質量),通過分析對比,確定最佳方法,并將最佳方法用于學生實驗,從而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4 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
實驗教學的目的,除配合理論教學、驗證理論知識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為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筆者加強了實驗教學管理。按照學校制定的《桂林醫學院實驗教學日志》,從學生出勤、學生實驗情況、實驗準備、用品供應情況等進行檢查。在實踐教學中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實驗態度等方面對每一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實踐證明,加強實踐課教學中整個實驗過程的科學管理,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實驗失敗,指導老師耐心給予啟發式指導,找出失敗原因,直至實驗成功。由于教師的嚴格要求和細心的帶教,使學生對實驗產生極大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堅定他們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從而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
三 重視考核的形式和內容,公平、公正、科學地評價學生成績
1 重視理論課學生成績的考核
理論課的考核主要由基礎知識和分析應用能力的考核兩大部分組成。該課程的基礎知識主要通過選擇題(客觀題)進行考核,而分析應用能力則通過主觀題進行衡量,客觀題與主觀題分數之比為6:4。考核的重點應放在分析應用上,以了解和分析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考察教師的教學質量,找出問題,分析原因,為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依據,使教學能不斷地有所創新。
2 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行全面考核
期末實驗考核,采用抽簽方式決定考核內容,每題通過教師提問、學生面答,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掌握情況。通過全面考核學生對本課程實驗內容和技術及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以綜合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所得成績即為期末實驗考核成績。
以上的做法和探索,目的是使大學教育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開創自己獨特的東西,以達到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