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生教育”的內涵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決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要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
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現代社會中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恐怖主義、貧困、疾病和犯罪等存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命,人類在享受自身發明創造成果的同時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災難,漠視生命的行為層出不窮。為了教育人們愛惜生命,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學會、組織開始出現。1968年,美國學者杰·康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指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美國加州創建阿南達學校,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90年代初,生命教育的理念開始在我國港臺地區傳播,近幾年開始進入大陸。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多種表述,劉濟良、李晗認為生命教育是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張美云指出:生命教育是一種通過增加與生命相關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創造生命價值,以促進學生的生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武芝林認為,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培養學生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認識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礎,珍愛生命是關鍵,發展生命是目的。要讓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過程,尊重自我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最終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2 生存教育
傳統的教育方式、現代手段、教育內容、教育目的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以學會生存為重點,學會生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要在所有現存的情況和環境中進行教育和學習。”
關于生存教育的表述也有多種,彭國平認為,“生存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識、生存知識、生存能力、生存價值等方面進行的教育,以保證受教育者不僅在學習、生活中能做到獨立、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強、自立、創造,特別是在險峻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和發展,成為生存好、發展好的社會個體。”楊永紅的研究認為,生存教育包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生存所需的各種技能的培養。
因此,要通過生存教育使大學生認識生存及提高生存的意義,把握生存規律,提升生存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強化生存意志,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的有效知識和技能,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解決安身立命之本的問題。
3 生活教育
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生活教育的含義作出這樣的闡述:“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通過生活教育可以使大學生認識到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觀。要使大學生理解到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幫助學生確立為個人、家庭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的理想。要讓學生理解生活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組成的復合體。要讓學生了解生活常識,學習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幫助學生為自身設計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生活追求。
總之,“三生教育”的內涵及其豐富、深刻。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它既是教育規律的反映,又是向教育本質的回歸。
二 朋輩心理互助是高校實施“三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1 朋輩心理互助的含義
朋輩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互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類似于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活動,從而使參與者的心理素質向健康的積極方向發展。這里的“朋輩”含有“朋友”和“同輩”的意思,其中“同輩”是指同年齡者或年齡相當者。他們通常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所關注的問題也相同。心理互助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煩惱等各種問題時,他們往往求助于自己的朋友以尋求解決的建議和指導以及情感上的關心、安慰和鼓勵。就高校而言,大學生之間的心理互助,主要是指同學之間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它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實施“三生教育”的一種新模式。
2 朋輩心理互助的特征
朋輩心理互助通常是由一個群體里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人物來主持,在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和交往技巧的基礎上,向周圍的同學傳播心理調節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朋輩心理互助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1)自發性。自發性是指作為群體或集體生活的人,在自身無法克服心理困擾的時候,往往會主動尋求幫助。學生在克服心理困擾時也不例外,使“朋輩心理互助”能自發地產生。
(2)相互性。在朋輩心理輔導中的助人者和當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助人者和當事人可能隨著環境和心境的改變而相互轉換角色。所以朋輩心理互助有相互性,可以認為是人際交往中需要互補的產物。
(3)覆蓋面廣。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與他們年齡相當的同輩,而不是父母、老師或其他人。根據有關心理學調查研究表明,當問到“你最喜歡跟誰在一起”時,大多數學生(占60,2%)選擇“要好的同學或朋友”。可見,當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求助的對象也許是他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詢員或其他社會工作者。這也就是說“朋輩心理互助”在某種意義上比心理咨詢所涉及的對象更多,因而可以看作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可以是進行“三生教育”的有效形式。
(4)簡便可行,易于見效。在校大學生年齡多在18。23歲,通常以宿舍、班級、社團等集體方式聯系在一起,這就為他們在心理方面相互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擔當“朋輩心理互助”工作的通常是當事人比較要好的同學或朋友,這些同學或朋友易于接觸,其建議和意見容易被接受,從而能夠及時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此外,擔當“朋輩心理互助”的同學往往與當事人共同生活和學習在一起,對監督建議的實施以及改善環境極為有利,這些因素都使“朋輩心理互助”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3 朋輩心理互助在“三生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1)朋輩心理互助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心理學角度看,“朋輩”由于年齡相同、經歷相似,通常有相同的經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和價值觀等。利用“朋輩”的這些優勢和特點,從班級中選出優秀學生作為“朋輩輔導員”進行系統培訓,協助教師開展“三生教育”,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由于這些“心理輔導員”都是大學生身邊的普通人,其生活場景同在校園、寢室、教室,其學習、生活、活動的方式、內容都具有同一性或類似性,因此,他們與專業輔導員相比顯得可親、可信,他們的話更真實和更有號召力、親和力。“三生教育”重視的是大學生自身的感悟和體驗,而傳統的教學手段由于自身局限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此,在大學里,“三生教育”課程中引入這樣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通過這種人際交互作用的方式,可以模擬社會生活的情境,來促進個體的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發展。也可以利用團體互動的力量促使大學生敞開心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自己親自探索和嘗試,形成積極的面對人生的態度。
(2)朋輩心理互助具有可行性。“朋輩心理互助”符合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開展的,大學生往往喜歡向同齡人打開心扉、相互交流、傾訴煩惱,如對生命的意義、價值展開探討。近年來,大學生傷害他人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如北京大學高材生盧某在美國槍殺其博士導師和同窗好友、馬加爵殺害大學同學等,表明了他們對生命的漠視,在對自身生命價值不滿的同時也否定了他人生命存在的價值。還有大學生就生存危機的應對以及如何提升生活質量等話題,學生之間相互傾訴、合理勸導、理智分析、真誠安慰,在很多時候會比教師談話的效果更好。它能幫助身陷困境的人恢復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力,平復過激情緒,重拾信心。還可以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價值及存在的意義,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熱愛生活,培養健全的人格。而傾聽者在助人的同時,也升華了友誼,改善了心理自我調節能力,促進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
(3)朋輩心理互助具有廣泛性。朋輩心理互助在高校實施“三生教育”中的運用,改變了以往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只是配角的局面,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朋輩心理互助在高校“三生教育”中的推廣,不僅可以使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提高同學們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而且對他們學會尊重他人、關心別人、接納別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生存都有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