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會賽場,當我國國歌響起、國旗升起的瞬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熱血沸騰,一種民族的光榮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奧運英雄的名字傳遍華夏的同時,激勵了更多青少年學生樹立起了為國爭光的理想。在中國北京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后,人們對奧運熱情絲毫未減,奧林匹克教育作為奧林匹克運動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在中國蓬勃開展。進行奧林匹克主義、奧林匹克精神等思想層面的教育比了解奧運會的一般常識更為重要,實施以奧林匹克思想為核心的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哲學,是關于奧林匹克運動的系統的理論和主張。它與奧林匹克活動體系共同組成了龐大的奧林匹克知識體系,形成了一種宏大的社會文化現象,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果,影響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奧運會本身的范疇。從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奧林匹克運動,對豐富高校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知識視野有著重要的意義。青年大學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主體,在高校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奧林匹克主義的涵義
奧林匹克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重要的組成部分,思想層面的奧林匹克主義是奧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高校加強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奧林匹克教育既體現了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和精神,也符合了我國高校的教育方針與目標,更有利于高校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奧林匹克憲章》中對奧林匹克主義做了最具權威的定義:“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同文化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所要開創的人生道路,是以在奮斗中體驗到樂趣,體驗到優秀的榜樣的教育作用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尊重為基礎。它的目的是將競技體育運動置于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的位置,以期建成一個和平的、維護人的尊嚴的社會”。
但如果將奧林匹克主義超越體育領域的范疇,提高到人生哲學、生活哲學的高度來認識和理解,奧林匹克主義是一個高標準的奮斗目標,是鼓舞人們前進的理想。因為,奧林匹克主義的含義有著廣闊的外延。
奧林匹克主義概念的涵義是深刻悠遠而且與時俱進的,但它的主旨始終是美好的、現實的、有價值的,它不僅值得我們在體育領域中運用,而且值得我們在思想教育領域弘揚。
二、奧林匹克主義的教育宗旨和價值
在奧林匹克主義指導下,奧林匹克運動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其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之中,它對教育的作用尤為突出。
教育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顧拜旦爵士從他恢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就是以教育為主線。他認為“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從這一思想出發,他的基本目的不是以奧林匹克運動推廣競技運動,而是把競技運動納入教育,把體育納入一般教育,進而把一般教育納入人類文化和生活的過程之中。前任奧運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曾這樣評論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價值:“奧林匹克運動應當有助于教育它的實踐者或是組織者去培養參與者的品質,通過教育他們克服困難去斗爭,而不是遇到挫折、困難或不稱心就畏縮,來培養他們的勇敢;通過教育他們客觀地、現實地與他人比較來評價自己的優缺點和品質,去培養他們的謙虛”。
三、奧林匹克主義的教育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提出過不同的教育方針,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發展對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綜觀歷次教育方針的內容,“培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始終是我國教育方針的主旨。而這與奧林匹克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身體、意志、精神的和諧發展這一教育主旨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將奧林匹克主義的內容納入到高校體育課的系統教育中去,讓身心發展處于最為關鍵的時期的大學生接受奧林匹克主義的系統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習內容,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形成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將奧運精神融入德育教育教學
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并按照奧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奧林匹克運動謀求把體育與文化教育融合起來。”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競爭如火如荼,因而對現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在體育比賽中,一些體育項目需要隊員精誠的團結協作才能奪取勝利。其實,這種超越、戰勝自我、團結協作又何止是僅僅停留在競技場上。這種寶貴的精神品質,是奧林匹克運動價值體系的精髓。人們欣賞體育運動,不僅因為從中享受到運動健兒的精湛技藝,更是因為從中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激勵,從而產生出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奧林匹克主義精神指導下的奧林匹克運動,這一將身體,意志和精神三者的教育有機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途徑,使人們找到了克服上述弊端、加強現代人素質教育的法寶。
五、在高校體育課中進行系統的奧林匹克主義教育的途徑
1.將奧林匹克主義的內容編入教材。我國于1979年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1984年參加23屆洛杉機奧運會開始廣泛地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實踐。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對奧林匹克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大中小學的體育教材幾乎沒有奧林匹克相關的知識介紹。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末,奧林匹克知識才逐漸步入普通中學的體育教材,但份量較少,僅局限于奧運會比賽項目的介紹。之后到九十年代初,才有與奧運會相關的專著進入體育院系作為專用教材。當前,盡快在我國高校體育教材中新增奧林匹克知識的介紹,尤其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內容介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這是在高校開展奧林匹克主義系統教育的重要前提。
2.加強高校體育教師對奧林匹克思想體系的學習和研討。直到九十年代初,體育院系才開始設《奧林匹克運動》理論課程,并為學校體育今后發展奧林匹克教育提供師資準備。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九十年代以前參加工作的絕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師并未接受過奧林匹克理論的系統學習。他們可能更多地將視野集中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活動體系當中(如奧運會具體項目的比賽),而對具有豐富內涵的奧林匹克主義的思想體系無法深刻領會和全面理解,這客觀上就給體育教師在開展奧林匹克主義的系統教育時造成困難。因此,組織高校進行奧林匹克主義進行專門的、深入的、經常的學習和研討,為高校開展對奧林匹克主義的系統教育提供專業上的準備,這對于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傳播媒介廣泛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奧林匹克知識體系融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與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緊密相連,涉及眾多人文主義學科,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知識接觸點,這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因此在高校范圍內,充分地利用校園文化傳播媒介,如廣播、有線電視、電腦網絡、報刊、宣傳欄、知識講座、競賽、文藝演出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奧林匹克主義的系統教育,配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辦法,必將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以后,充分利用高校校園的文化傳播媒介,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習奧林匹克知識的運動,對學生進行奧林匹克思想的教育,這是最理想的手段。
參考文獻
[1]任海.奧林匹克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2]謝亞龍.奧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