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一個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選為特征的后喻文化時代,置身其中的教師必須向學生“不恥下問”的現象日漸頻繁。后喻文化時代對傳統師生關系的挑戰撲面而來,我們應當勇敢、機智地面對。站在后喻文化時代提出的挑戰面前,在梳理和總結師生關系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思考后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倫理取向和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后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的刻畫
二十世紀美國當代杰出的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運用現代傳播學的有關理論,從不同文化傳遞的視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說,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長輩向晚輩傳授知識經驗,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長輩和晚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后喻文化是晚輩向長輩傳授知識經驗,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文化。[1]
后喻文化,也稱之為“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傳遞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輕一代將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即長輩要向晚輩學習。后喻文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種文化中,代表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2]
后喻文化背景下出現了新的文化傳承模式,即晚輩向長輩傳遞文化的模式,使得當今社會文化傳承模式日趨多元。當代社會三喻文化的同時共存,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傳遞模式,年長者和年輕者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學習,有利于消弭兩者間的代溝。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表征:高校中傳統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顛倒,即原先處于被教化者地位的青年大學生,現在“反客為主”,充當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現“教師學生化,學生教師化”。
二、高校傳統師生關系面臨的挑戰
從我國古代直至近現代,教師始終控制著知識和信息的話語霸權。就知識經驗而言,教師穩定地處于知識上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成為當然的知識權威,教師的言行被奉為圭臬。在師生關系上,師生間的尊卑分明,等級序列被賦予不可變更性,兩者間的不平等的關系氛圍濃厚,人們也極力強調與推崇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既定的倫理道德規范,這個“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學生尊崇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苛守自己的位置。[3]一言以蔽之,傳統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處于較遠的隔離狀態。
然而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以網絡為主的媒體系統不僅擁有豐富的信息和知識儲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極快,年輕一代以其獨特的直覺和敏銳迅速適應新時代的文化。于是乎,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占有者和壟斷者,也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師占有的知識和信息的數量和新穎度不及當今的學生。[4]如今的高校里,教師向學生請教的現象已屢見不鮮,教師知識權威正在被分享和嚴重削弱,即權威走向泛化。
再者,當今的青年學生追求獨立、個性自由和張揚,勇于挑戰權威。于是,老師批評學生逃課引起學生反抗、學生質疑老師授課內容,致使目前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屢屢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師生關系日漸淡化、緊張、尖銳,嚴重影響到教育的發展、社會的未來。
三、后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當代價值
有一位美國校長曾經這樣說過:“一所學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不是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也不是課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后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對師生和學校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首先,后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對教學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當今時代,高校里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平等對話、交流,相互學習,教學的角色泛化,教學由一維走向多維,真正體現教學相長,“教學”一詞的內涵得到極大地豐富。
其次,后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學效能。師生關系是高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他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決定教師教學積極性的高低,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效能,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最后,后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高校師生關系是整個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和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歷來被認為是和諧社會關系的重要基石和內容。處在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師生通過平等交流與對話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促進兩者間的關系融合,從而把學生與教師從代溝的困擾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自我發展,最終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
四、后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倫理取向
自改革開放以來,師生關系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但以往學者的研究主要從認識論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從認識論視角出發有:教師主體論和學生客體論;師生主體和教材教學客體;師生主體和學生身心素質客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教師學生互為主客體等。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有:把師生關系劃分為緊張型、冷漠型和親密型等。然而,關于倫理學視角的研究相對來說則比較欠缺。而且在跨入新世紀之前,社會的“后喻文化特征”并沒有當今這樣凸現,因此學者也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后喻文化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和沖擊。
后喻文化時代的來臨使得高校師生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日漸凸現和增多,傳統的高校師生關系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要求漸行漸遠。合作教育學有一個很好的論斷:“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比谇⒌膸熒P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效率與效能的要求,體現后喻文化時代特征的高校新型師生關系亟待建立。
后喻文化時代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必須堅持正確的倫理取向,在此基礎之上,還要選擇與遵循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有效的具體實現途徑。對此,筆者建議高校師生應當通過交流、溝通與對話,構建彼此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和諧師生關系。后喻文化背景下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應該是:
1.人格平等,彼此尊重
如今社會,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對平等的追求更為強烈。因此,平等應該是后喻文化時代高校師生關系倫理的核心要素。首先,高校大學生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貴與卑微之分。每個大學生都有表達和實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權利,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和自由的個體,學生與教師同樣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在高校里,要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師生關系,主動權主要在教師手上。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思想觀念,主動摒棄“教師權威”“知識本位”“精英主義”的倫理取向,從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積極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對話與溝通,傾聽大學生的心聲,用心去踐行教師的使命。
尊重是新型師生倫理關系的重要體現,要達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應該彼此尊重。當然,首先學生應該尊重教師,包括尊重教師的人格、勞動等。當然,教師也應當尊重每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一方面體現在對學生獨特個性行為表現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另一方面體現在為大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其實現自己個性自由與全面地發展。
2.民主合作,共同進步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師生關系的應然狀態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合作伙伴。適應時代新要求的高校新型師生關系應當更加強調民主與合作,師生關系的民主性是指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師生之間是以此為基礎的人—人關系;高校新型師生關系同時也強調師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師生要取得共同進步必須擯除師生之間功利性的因素和干擾,必須注重師生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傳統的高校師生關系很難找到民主的意味,但是,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系則要求廣大教師應當具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民主,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和溝通,遇到與學生利益有關的重大事件,積極征求學生們的建議,從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師生間不必要沖突的發生。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民主,增強師生民主意識,才能實現師生的最優化發展。教學的本質在于交往、溝通與合作,師生共同進步,“教學相長”。高校中的教師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和學習者。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體現在教學主體及教學模式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對話型教學應當代替以往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講授型教學。
另外,教師還應該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在與學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最終達到師生的共同進步,在此過程中同時也鞏固著師生間的和諧師生關系。
綜上所述,各種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日趨多元化。尤其是當今高校里的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其他多種途徑獲得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正在不斷消解教師的權威。再加上,高校里師生交流的缺乏,師生關系表面化,日漸淡化甚至惡化。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中的師生關系亟待改善或重構。民主、平等、合作、發展、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改變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隔離、疏遠的狀態,從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效能,達成學生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鵠的,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付進.三喻文化與教學[J].文化藝術研究,2007(11).
[3][4]趙永勤,靳玉樂.論文化類型與教師權威[J].當代教育科學,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