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國際《兒童權(quán)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對于兒童的年齡是這樣規(guī)定的:“兒童系指十八歲以下的任何人。”這個《公約》是有史以來被最為廣泛認可的國際公約。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從出生一直到十八歲,都屬于兒童時期。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也把兒童的年齡界定在一歲至十八歲。之所以突出強調(diào)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因為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前十八年中,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遠比成人大得多,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在語言上,他們由剛出生的咿呀學語,一直到可以自由地表達思想和愿望;從認知的角度來說,他們由一無所知,到人生觀和世界觀已經(jīng)初步形成;從“學歷”上看,他們經(jīng)歷了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初中,直到高中畢業(yè);從識字量上講,他們由目不識丁,到能夠掌握3500個常用字,并且基本能夠達到無障礙閱讀。兒童十八年,他們在生理上成長了,在心理上成熟了;兒童十八年,他們對于閱讀的需求,也經(jīng)歷了一個多層次變化的過程。
朱智賢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根據(jù)兒童心理、生理的發(fā)展,把從一歲至十八歲的孩子劃分為以下七個階段:“乳兒期(從出生到滿一歲),幼兒期(從一歲到三歲),學齡前期(從三歲到六七歲),學齡初期(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少年期或?qū)W齡中期(從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青年初期或?qū)W齡晚期(從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1]。從年齡劃分上可以看出:幼兒期的兒童正處在語言的準備階段,還不能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他們主要是通過聽和看來感受兒童文學的;兒童期和少年期,他們已經(jīng)步入學校,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這兩個時期則是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最佳時期;而到了青年初期,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經(jīng)基本上接近成人,他們更喜歡閱讀成人的文學作品。也就是說,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兒童,對于兒童文學閱讀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是有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可循的。從幼兒時期能夠閱讀淺顯的兒童文學開始,直到青年初期能夠閱讀“大部頭”的文學作品為止,“兒童文學必須適應各個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主體結(jié)構(gòu)的同化機能,必須在各個方面契合‘階段性’讀者對象的接受心理與領(lǐng)悟力”[2],建立兒童文學多層次的閱讀體系。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于兒童文學的閱讀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兒童文學在題材內(nèi)容、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和階梯性。具體表現(xiàn)為思想內(nèi)容或單純或復雜,情節(jié)發(fā)展或單一或曲折,語言表達或深或淺,篇幅結(jié)構(gòu)或長或短,這就構(gòu)成了兒童文學多層次的特點。根據(jù)兒童閱讀適應性與適用性的原則,可以把整個兒童文學閱讀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幼兒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這三個層次共同構(gòu)成了兒童文學多層次的閱讀體系,并且每一個層次各自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個性與獨特的風格特征。
一、幼兒的閱讀
(一)幼兒的年齡特征
三歲到六七歲的幼兒,在身心各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們在心理上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是他們這時的主要思維方式,凡是具體形象的事物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滿腦子都是“十萬個為什么”。在注意力方面,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他們對新奇的、有趣的、活動著的事物很感興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幼兒的各種感知覺都在迅速地發(fā)展完善,觀察事物的特點是大輪廓、粗線條的,容易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身體上,他們活潑好動、喜歡模仿,這時游戲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在語言發(fā)展上,幼兒的詞匯量迅速增加,詞匯的內(nèi)容不斷豐富,逐步掌握了語法結(jié)構(gòu),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發(fā)展。基于幼兒的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幼兒期是幼兒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初始時期,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化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學習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guān)鍵時期。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指的也就是這一時期。
(二)幼兒閱讀兒童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
幼兒對于文學的閱讀還處于學語狀態(tài)和被動感知階段。他們主要通過聽成人講故事而獲得快感,感知語言、認識事物。也就是說,幼兒是靠聽覺和視覺來感受兒童文學的。而文學又是一種語言藝術(shù),所以,幼兒文學要十分重視語言問題。根據(jù)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幼兒文學的語言應是口語化的,而這種口語應考慮幼兒的語言特點,如多用疊音詞、運用反復的表現(xiàn)手法等;就語體來說,幼兒文學應是口頭文學,又應具有口頭文學的特點,如多使用動詞和象聲詞,以充分表達動作和聲響,并且要很講究韻律和音樂性。同時語言的句式要短,成分要簡單,一般三五個字,孩子一聽就明白。語言還應具有音樂性,目的是讓孩子易唱易記。幼兒文學還應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因為游戲是兒童的天職,幼兒文學就是要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它的熏陶,接受它的教育。
幼兒文學的主要體裁,當首推兒歌。兒歌是兒童一生中最早接觸的、由成人傳授的文學,是他們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文學樣式。魯兵的兒歌《好乖乖》,就是送給幼兒期孩子們的最好禮物:“老公公,/八十歲,/請您坐下來,/給您捶捶背。”這首兒歌,四行十六個字,用通俗、簡短、易記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告訴孩子如何尊老、愛老,什么時候運用“請”“您”這樣的禮貌用語。短短的兒歌,明白如話,但感情真摯,樸素自然,幼兒能記能誦。
其次,幼兒期的孩子能夠接受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短小、生動、淺顯、有趣的童話故事了。幼兒故事應該以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作為基礎(chǔ),再以他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做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lián)想,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這樣,孩子才能接受兒童文學作品的熏陶。如姚正平的故事《木馬搖了》,情節(jié)簡單,稍有曲折,一聽就懂。故事寫的是一個叫小金金的孩子在搖動木馬,可是現(xiàn)在搖不動了。這個情節(jié)對于大人來說無所謂,但對于孩子來說卻很有吸引力,他們特別想探究其原因。于是小金金展開了天真的想象:木馬餓了吧?木馬渴了嗎?表現(xiàn)了孩子純真的童心。后來,終于找到了一塊石頭,才使故事圓滿結(jié)束。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是寫出了孩子的心理和動腦筋的畫面,是很有啟發(fā)性和耐人尋味的。還有像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樊發(fā)稼的兒童科學詩《家》、彭文席的寓言故事《小馬過河》等,都是幼兒耳熟能詳?shù)膬和膶W作品。這時候,成人如果能夠為幼兒制定閱讀計劃,堅持“為孩子大聲朗讀,每天15—20分鐘,孩子會在語言、智力以及情感上發(fā)育得更好。幫助孩子愛上閱讀,朗讀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動。”[3]
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幼兒文學是兒童文學中特色最鮮明、個性最突出、種類最豐富的文學,它幾乎包含了兒童文學的所有文學樣式: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戲劇、兒童科學文藝等,可以說,幼兒文學是整個兒童文學大家庭中最有藝術(shù)魅力的文學。學齡前的兒童,會對圖書的可視性和趣味性比較敏感,“打開一本書,藍藍的天空,紅紅的蘋果,黃黃的橙子,黑色的夜,和簡單的童話故事都能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書本幫助他們打開了一個未知的世界,讓他們漸漸學會熟悉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和所接觸的身邊的人和物。”[4]
二、兒童的閱讀
(一)兒童的年齡特征
童年期,是指學齡初期,即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這個年齡階段。這一時期,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時期。“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點,閱讀兒童文學它能讓人善良,增強人審美的意趣,能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5]這個時期的孩子已從幼兒園步入了小學,學習成了他們的基本活動。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他們心理、生理繼續(xù)發(fā)展,并逐步走向成熟。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識字量的增加,他們不再滿足于已知的事物,他們的興趣會更廣泛,具有更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探索的精神。他們的思維形式已從幼兒期的形象思維為主,向童年期的抽象思維為主過渡。他們的控制力、注意力、記憶力都在逐漸增強。集體意識開始萌芽,個性特點逐漸形成。他們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已由過去的全部讓家長挑選,變?yōu)橥瑢W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交換閱讀,直至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兒童文學作品來閱讀。這時他們已經(jīng)能夠閱讀一些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情節(jié)富有吸引力的作品,并且由于各自性格特點的不同,對于兒童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體裁、表現(xiàn)手法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自主閱讀意識大大增強。
(二)兒童閱讀兒童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
童年文學的樣式和嬰幼兒文學的樣式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jīng)步入學齡階段,他們的生活已經(jīng)由以玩為主變成了以學習為主。對于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言和新穎的表現(xiàn)手法,已經(jīng)能夠逐步理解和感受,并希望有些知識能運用到他們的學習和寫作中去。同時他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已經(jīng)由以聽為主變?yōu)橐蚤喿x為主了;他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需求,也由被動需求變?yōu)榱酥鲃有枨蟆W髌穬?nèi)容的新穎、人物形象的可模仿性、情節(jié)的生動有趣、語言的輕松幽默,都會造成兒童心理上的愉悅,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如楊慶福的兒童故事《誰勇敢》,寫小松和小勇兩個孩子,小松說他勇敢,敢捅馬蜂窩;小勇說馬蜂蟄人很疼,不敢捅,小松說小勇膽小鬼。小松捅完馬蜂窩后,只顧自己逃跑;而小勇卻返身去救年紀小、跑得慢的鋼鋼,結(jié)果半邊臉被馬蜂蟄腫了很高,疼得哭了。故事采用對比的結(jié)構(gòu)形式,表達了真的出現(xiàn)險情時卻能臨危不懼、舍己救人,才是真的勇敢。那么“勇敢”的理念,就會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來。兒童這時比較喜歡并且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樣式還有:兒童小說、兒童科學文藝、寓言、童話、兒童電影等。由于兒童期的孩子特別富于幻想,所以他們會對兒童科學文藝作品愛不釋手。如葉永烈的兒童科學幻想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科學幻想之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等。這些作品在寫作的當時,雖然只是一種幻想,但是卻能夠激發(fā)小讀者們改變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未來的強烈愿望,也會使當時非凡的幻想成為今天的現(xiàn)實。兒童科學文藝作品能夠滿足孩子們幻想的需要,而像《小兵張嘎》《劉胡蘭》《羅文應的故事》這樣的兒童電影、兒童故事和兒童小說,也能滿足孩子們理想的需要。當一個孩子不能去嘗試現(xiàn)實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時候,閱讀就使他們有了選擇,他們可以在閱讀中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生導師王泉根說:“兒童是尋求精神信息的時期。人生的兒童期需要契合兒童時代審美特征與視讀經(jīng)驗的兒童文學。”[6]
三、少年的閱讀
(一)少年的年齡特征
從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屬于少年期或?qū)W齡中期,是孩子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一個時期,是他們從小學升入初中的一個時期。兒童升入初中后,學習內(nèi)容的增加、校園內(nèi)外集體活動的豐富多彩,使他們在學習和活動中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性逐漸減少,自我意識和自立能力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崇拜英雄、追逐明星,喜歡學習他們、模仿他們。在生理方面,他們生長發(fā)育迅速、精力旺盛,身體逐漸發(fā)育成熟;而在心理上又不夠成熟,時常表現(xiàn)出幼稚性和沖動性。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們喜歡爭辯、質(zhì)疑、反駁,不愿輕信,充滿叛逆和批判。他們開始認識自我,有了肯定自我的渴望,產(chǎn)生了很強烈的的“成人感”。克魯普斯卡婭在描述少年期的時候指出:“過渡期的年齡特點在于一種半兒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還像一個兒童,他熱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他感到了這種生長,并從這里獲得力量和勇氣,但是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的程度。同時,少年已經(jīng)不是兒童,他已經(jīng)有很多的社會經(jīng)驗,他已經(jīng)不像兒童那樣充滿幻想地生活著,他已經(jīng)有另外的興趣了。”[7]這時,兒童文學的任務,就是幫助少年期的孩子順利地度過這種半兒童、半成人的矛盾狀態(tài),平穩(wěn)進入青年期。
(二)少年閱讀兒童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
少年在成人看來盡管還有些幼稚,但他們卻特別渴望像成人一樣探索世界。所以,他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已經(jīng)不滿足于兒童故事、童話那樣主題單一、結(jié)構(gòu)簡單、幻想色彩比較濃厚的作品了。兒童文學作家應該盡量滿足兒童多方面的興趣和需求,力求作品內(nèi)容上的多樣化,更深刻地描寫自然和社會。這時他們比較喜歡讀歷史人物傳記、英雄故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的小說、科普讀物等。這些作品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形成判別是非的能力。而在作品的形式上,情節(jié)可以曲折一些,以增強作品的吸引力;表現(xiàn)手法不必像童年文學那樣直接,可以含蓄一些,給兒童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間和余地。
兒童小說以其典型鮮明的人物形象,贏得孩子們的喜愛。如少年兒童在閱讀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的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劉心武的小說《我可不怕十三歲》,表現(xiàn)了少年兒童自我意識的覺醒,宣泄了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叛逆和偏激。小說鮮明的時代特色、深受少年兒童歡迎。傳記文學也是少年兒童喜歡的文學樣式之一。葉君健的《鞋匠的兒子》,是以散文的筆調(diào)寫成的傳記作品。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興趣盎然地向小讀者介紹了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坎坷的一生。安徒生出身貧寒,命運坎坷,但他不懈奮斗,堅忍不拔,終于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這部傳記不僅使喜歡安徒生童話的小讀者全面地了解了安徒生的生平,也使他們感受到了安徒生奮斗的艱辛,并學習他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像《居里夫人傳》《巴爾扎克傳》《哥白尼傳》中的人物,也都會成為激勵少年兒童奮斗不息的榜樣。
針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探索兒童文學多層次閱讀體系的構(gòu)建,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經(jīng)典兒童文學作品具有超越時代的個性魅力,它能夠給兒童帶來的,不僅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和圖畫,還有著對兒童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的引導和幫助,它像是一位智者大師,在告訴你關(guān)于這個世界的故事以及你未來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在哪里。”[8]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6.
[2]王泉根,張國龍.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3]譚旭東.童話:為我的寶貝大聲讀[M].石家莊:河北少兒出版社,2009:1.
[4][8]梅子涵.兒童文學閱讀的意義[EB/OL].www.52jsxy.com/68K:2009—6—18.
[5]李夢.兒童文學閱讀調(diào)研報告[EB/OL].http://www.12edu.cn2009—6—24.
[6]王泉根,張國龍.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7]彼德羅夫斯基主編.年齡與教育心理學[M].1974年俄文版,第4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