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閱讀課上,學生就文章中簡單的一句話提出了疑問:Mary was indeed a lucky dog since she was selected to play for her college.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瑪麗被選中代表學校參賽本是件十分榮耀的事,可作者為何形容她為一條幸運的狗?只有當筆者解釋“lucky dog”在此意指“幸運兒”時(因dog在英語,特別是諺語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這點與我們對狗的看法截然相反),學生才豁然開朗。面對學生的困惑,筆者感受頗多。因為在實際的閱讀課教學中,筆者經常會碰到類似的情況:雖然所閱讀的文章在語言上并不難,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是不全面、不透徹;有時一篇文章的單詞幾乎全都認識,語法結構也沒問題,但是看過幾遍之后卻仍然不知所云,這就造成了閱讀后難懂甚至不懂的問題。分析其中原因,筆者發現是學生對文章中涉及的背景知識缺乏了解。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加強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必要性
文化背景知識是閱讀理解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我們將閱讀視為在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之間架起橋梁以達到正確理解的創造性行為,那么背景知識則是這座橋梁的重要構件之一。文化背景知識的分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背景知識是指語言雙方的共知,包括雙方共同擁有的知識結構、知識體系和知識內容。狹義的背景知識指與語言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通稱為非語言知識,即雙方交際話題的歷史背景、地理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民俗背景、文學背景、宗教背景及科普知識背景等。(王立群,2005)本文討論的是指狹義的文化背景知識。
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即主要解決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如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問題,而忽視了非語言因素(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閱讀理解實際上是讀者對讀物進行的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它包括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區別的兩個層次:字面理解層和推斷性理解層。對于字面理解層來說,主要靠掌握語法、詞和句子等語言知識來完成,關鍵在于深層次的推論理解能力,它的提高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實際上,讀者頭腦中的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他在閱讀中的猜測就越準確,他對所讀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閱讀速度也就越快;反之,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就會直接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導入文化背景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興趣。傳統教師那種按部就班地講解單詞→語法→句子→段落→整篇文章的教學方法早就使學生厭倦了,枯燥無味的閱讀課日趨削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而且能促進他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二、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內容
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內涵紛繁復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可能、也無必要在課堂上對其進行系統的講授,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所側重,靈活處理。一般來說,閱讀理解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可分為兩個層次,即淺層的背景知識和深層的背景知識。
淺層的背景知識表現為風俗習慣、慶典節日、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比如,中國人見面后,除了問候語之外,還經常談及家庭、年齡、工資等問題;而西方人士對這些社交方式頗為費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問題均屬于個人的“隱私”,不應該隨意打聽。又如,“龍”在我國一直被視為吉祥的神物,我們經常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西方國家,“龍”通常被視為“兇殘的怪物”,一般沒有褒意,因此很少用來形容人。諸如此類的淺層文化背景知識學生較易接受,因此無需花大力氣進行掌握和運用,就像詞匯中的“消極”詞匯一樣,只要見面認識,了解其意思就可以了。
在淺層文化背景知識之外,還包括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深層的文化知識。如在價值觀念上,中西方差異就很大。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認為個人利益可以忽略,人們通常都避免鋒芒外露;在西方人的價值取向上,個人主義反而是一大特點,因此他們就有很強的個人奮斗意識和競爭意識,他們認為個體主義是他們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這也正是西方年輕人在成年之后就在經濟和感情上獨立于父母的原因。又如在思維方式上,英美人一貫注重思辯理性,重視實證與分析,習慣線型思維模式;而中國人則側重直觀感受、切身領悟,這些差異在兩者的文章中一覽無余。由于崇尚間接的思維模式,中國人習慣于在文章中先強調背景知識后涉及主題部分,而英美國家人士更喜歡在文章中直接表達主題思想。這兩種相去甚遠的思維模式往往成為其他差異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讀者對英語文章的行文結構和情節發展作出客觀的評價和判斷。因此,較之淺層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更應該重視深層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當然,我們還應該根據一定的教學原則和目的,結合學生的具體需要,選擇與所用教材有關的內容,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自覺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
三、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方法
要實現閱讀理解,就必須具備足夠的、適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此一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就成了重中之重。根據自己實際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一)講解法
這是一種較常用的方法。在閱讀課教學中,對于與整篇文章有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作講解。例如,在學習《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三課“Why I Teach”一文時,如果學生事先不了解上帝造人的背景知識,就難以理解課文中“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這句話。因此,在講授課文之前,可以先介紹一下這句話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圣經》人類是上帝用黏土創造出來的,上帝對著黏土吹了一口氣,它便獲得了生命,人也就誕生了。這樣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章含義的同時,也較快地獲取文化背景知識,使他們感覺學有所獲,從而增加閱讀課的吸引力。
(二)對比法
根據社會學家的觀點,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導入背景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比較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以便更全面、透徹地理解西方文化。對比有助于學生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所要掌握的內容,而且一旦掌握后,記憶深刻且持久。閱讀文章中經常出現的成語就值得比較異同。如英語的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樣)對應漢語的“雨后春筍”,兩者都用來形容一種事物大量產生和迅猛發展,但卻用不同的事物作比,這是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造成的。在我國人們自古就喜歡竹子,竹子用來食用更是美味無比,相反英國卻不產竹子。同樣,文化差異也會造成指稱和語用意義的巨大差異。如英語的“brown bread”指“黑面包”而非“棕色面包”,“brown sugar”指“紅糖”而非“棕糖”,掌握這些區別之后,對于文章中出現類似的詞語或成語,就會迎刃而解了。
(三)討論法
筆者認為,討論不失為學生掌握和拓展文化背景知識的絕好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積極探索,有利于增強學生口頭交際的能力,并使所學知識更加牢固和系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討論并不僅僅是教師告訴學生信息的主題,而是教師和學生就某一話題進行互動的過程。因此討論一般應安排在課內進行。可以采用小組形式,以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開口;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使學生獲得一些實際經驗或體驗。一般來說,通常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下一次課所要討論的題目,并要求他們在課外廣泛查詢相關資料。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就有備無患,有話可說了。因為不同的學生對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了解的方面和程度各不相同,通過交流討論,就有助于他們獲得完整的知識和信息。比如在講授《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五單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就西方圣誕節方面的一些背景知識暢所欲言,如圣誕節的來歷、時間、慶祝的形式、范圍等。為了加深理解和記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圣誕節與其類似的中國傳統的春節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從而更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背景知識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單靠教師通過具體課堂教學導入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在課外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背景知識的積累。如多讀反映西方國家文化的書籍、報刊和雜志,多看相關的電影電視節目,多聽新聞廣播等,不斷拓寬西方文化方面的視野,從而提高自我文化素養。
四、結束語
王佐良先生曾經說過:“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成功的語言教學應該是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與學才能超出純語言理解的局限,最終實現全面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王佐良.歐洲文化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
[4]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5]寇菊霞.對英語閱讀教學中幾個問題的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1).
[6]王立群.英語教學中的閱讀理解與內容背景知識[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4).
[7]《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三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