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化解制約高校發展的這一難題,很多學者、專家都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探討,政府也采取了許多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舉措。作為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著力從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而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當中的重要環節,只有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一、實踐教學及其現狀分析
實踐教學是指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以技能訓練和操作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形式,其內容包括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學年論文等,也包括軍訓、創業活動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方面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各地方普通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一般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培養方案,但由于一方面,地方高校受傳統的“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觀念的影響,實踐教學課時所占比例偏低,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另一方面,由于擴招所帶來的影響,需要自籌資金發展,如擴建校區、新建基礎設施等。因此地方普通高校的實踐教學經費普遍投入不足,首先表現在設備有限,學生人數增多,導致實驗課時緊張,很難開設與生產實踐聯系密切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課程,實驗室實施開放教學也力不從心;其次是實習基地不能滿足學生的實習實訓需求,學生個人自主聯系實習偏多,尤以非師范專業學生的獨立實習實訓居多,難免使實習實訓或流于形式,或達不到教學要求;高校部分專業的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同期進行,存在著考研與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或畢業實習與找工作之間的矛盾。這些弊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影響了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二、改革實踐教學對促進學生就業的作用
學生就業是否順利,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即大學生通過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能力,具體講就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生產能力和參與社會互動時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這一標準體現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較高要求,需要他們在學習中拓展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成為“學歷+素質+技能”的“適應型”人才。而實踐教學是高校拓展學生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就業專業技能、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加深對了解和學會與他人交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1.改革實踐教學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培養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技能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實踐教學是理論與實際聯系的橋梁、溝通產學研的紐帶以及專業技能訓練與形成的主要方式。地方普通高校應改變以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觀念,應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標準,改革和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實習、實訓和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實踐能力,注重就業技能訓練,密切理論知識與用人單位需求和工作實踐的聯系,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改革實踐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課內外教學的重要任務。改革實踐教學就要發揮實踐教學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把握好“三個結合”,即開放式教學與封閉式教學相結合,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實踐教師“傳、幫、帶”與學生自主實踐相結合。在常規的實驗、實踐教學中,鼓勵教師和學生提出、探討創新性實驗項目,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在實踐過程與周邊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思考并嘗試解決。這就給常規實踐教學賦予了新的內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提高,實踐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
3.改革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就業的了解,學會與他人交往
改革實踐教學,讓學生融入社團、步入社會,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鼓勵學生融入校內外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使學生就業能力的個性化差異形成。二是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才能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職位能力要求有更多的了解,清楚自己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及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就業職位要求之間的差距。最后,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就是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的學習過程。如果不踏入社會,“閉門修煉”,培養的人才就可能就會與社會需求脫節。
三、改革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就業的措施
1.完善實踐教學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監控
實踐教學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建立起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保證實踐教學經費的不斷投入與增長,以滿足高校擴招后學生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開展。地方高校都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但具體的制度和保障機制還需要不斷完善與加強,實踐教學的監控還需加大力度。
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目前雖然建立了“三點四線五面”的教學監控體系,但從教學運行檢查、督導聽課等環節來看,重心都是放在理論課教學上;教學質量評估中,理論課與實踐課評價放在一起比較,不利于引導實踐教師提高實踐教學指導水平;實驗獨立設課偏少,實驗室二級管理體制模糊,甚至有的實驗室依附于教研室進行教研活動;急需建設同時具有較高實踐和理論教學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不斷完善教學管理機制。
2.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需要比常規教學更嚴格的教學條件,地方高校要積極搭建軟硬件實踐教學平臺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就高校硬件教學平臺來看,地方高校要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搜集已就業學生的能力反饋,建設好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中心,爭取獲得省級以上建設資金資助,成為示范或優秀基地。高校實踐教學的軟平臺建設是硬平臺建設的補充與延伸,如:完善實驗室開放制度,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確立實驗室的職能和實驗教學的地位,充分發揮實驗室主任在實驗教學管理和實驗教學教研活動中的核心作用,改變實驗室依附教研室的現狀;定期召開實習基地負責人座談會,密切實習基地間的聯系,探討用人單位與高校人才培養對接等問題;加強對學生實踐指導,強化崗位培訓;開展多種專業技能競賽,展示實踐成果,發揮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
3.改革見習、實習方式,培養學生職業技能
職業道德形成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是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之一。用人單位和高校對口培養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形成的辦學特色;研究型人才培養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走出一條自身的培養人才的特色之路,就要博取兩家之長。高校要增加見習實習的課時,讓學生在真實生產的情景中成長,同時強化實習調查或研究報告的撰寫。在見習、實習前,要加強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培訓,讓實習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收效大。在見習實習方式上也要發生變化,在按專業集中組織見習實習的基礎上,探索混合編隊和結合就業需求單位獨立實習等方式,并逐步推廣頂崗實習。真正讓學生能深入第一線,了解生產現狀、從事生產實踐、透徹理解書本理論,同時檢驗自身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距。也從根本上保證了學生在見習實習過程中得到較多的鍛煉機會,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
4.項目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與研究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人才,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研究能力的訓練。地方高校要建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機制,注意加強利用課內外項目對學生的創新研究進行引導。一方面加強對課程內的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社會調查、實習調查的指導、評價與管理;另一方面藥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創新研究,如科技創新項目、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教師科研項目以及學生自選課題。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
5.支持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校園社團活動是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充分反映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互相學習。它對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亮點與特色。社團活動能彰顯學生個性,實現能力分流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的“軟實力”。高校相關部門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科學引導、規范管理,使之有序開展,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建萍.改革高校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就業能力[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5).
[2]楊祖恩,楊敦顯,蔣洪.強化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3]柳瑞翠.突出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就業能力[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
[4]徐哲.加強高校實踐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J].黑龍江史志,2008(21).
[5]鄧育武.深入組織學生開展實習調查,培養學生創新應用能力[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6]鄧育武,李玲玲,梁繼芳.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習管理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