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提高質量的關鍵。在民辦高校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大背景下,以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加強內涵建設,構建適合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已經成為目前最主要的任務。
一、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以人為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結構中,通過建立教育關系和教師勞動對象化而實現人性發展”,“要培養出具有競爭實力的一流人才,則需要我們的高等教育樹立一種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強調開發人的潛能、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1]民辦高校在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時“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以教師為本和以學生為本。
“以教師為本”就是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質量監控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對學生的學習、學校的教學管理能夠進行認真負責地評價,同時也要使民辦高校所有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得到應有的評價。“以學生為本”就是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吸納他們全程參與各種教學管理,把學生的評價結果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成為教師業務考核、職稱評定、津貼分配的重要參考。[2]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對象,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水平感受是最深刻的。同時,學生作為民辦高校提供的教學和服務的直接消費群體,對學校滿意與否直接關系到民辦高校能否可持續發展。因此,民辦高校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質量管理理念,對于民辦高校提升競爭力具有長遠作用。
(二)全面質量管理思想
民辦高校“全面質量管理”思想是指應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管理。這一思想主要體現為“三全一參與”的觀念:一是全面性觀念,即評判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學校所提供的教學和服務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全程性觀念,即教學質量監控貫穿到學生在學校所接受教育的全過程,包括入學、基礎課教育、專業課教育、畢業、就業等重要的階段。三是全員性觀念,即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一個良好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必須也一定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四是學校、政府、市場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觀念,即在構建內部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時,學校在發揮其核心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作用,市場的調節作用和家長對于民辦高校所提供教育產品和服務的選擇作用,從而建立學校、政府、市場和家長四者之間良性互動關系。
二、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內涵
教學質量監控就是在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按照一定的程序,對影響教學質量的諸要素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積極認真地規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以確保學校的教學工作按計劃進行,并達到學校教學質量目標的過程。[3]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即民辦高校在相關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上,通過職能部門(以教務處為代表,還包括學工處、教學督導部門、教學質量評估中心等)和各個教學單位(包括院系、基礎教學單位、實驗中心等),社會相關民辦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等中介機構對影響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諸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水平、條件設施、校園文化等)和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包括入學、基礎課教育、專業課教育、畢業、就業等重要的階段)進行積極認真的規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以確保民辦高校教學工作按計劃進行,并達到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目標的過程。
三、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模式
(一)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民辦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可以用一個三維的系統來描述。第一維是時間,即從學生入校前到畢業后在其不同時間階段的質量控制。第二維是層次,即通過院、系、課堂內外三個層次的教學評估活動來進行質量控制。第三維是方法,即采用多種方法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以下將對這三維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進行系統闡述。
1.時間維。即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各個時間階段的質量控制,也包括學生畢業后就業期間的質量跟蹤。學生入校前到畢業后的各個不同的時間階段,學校都應該通過相應的教學評估進行質量控制和跟蹤。一般一名學生在校期間包括入學、基礎課教育、專業課教育、畢業、就業等重要的階段,對這五個階段的質量控制和保障是建立民辦高校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礎。
2.層次維。即在專業、系、院的不同層次進行不同范圍和性質的評估。專業一級的評估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民辦高校的培養目標;系一級的評估主要包括系是否能滿足學院發展的需要,為學院的發展提供諸多支撐以及能否為專業和教師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學院一級主要是從常規檢查的角度來保證教學質量,比如對新生需求進行普查,及時了解新生對教學和服務的需求,為學校調整發展規劃提供建設性意見。新生主要是接受基礎課教育,基礎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會影響學生在大學后期的學習。為保障基礎課教學質量,學校都設立了大學英語教研室,德育教研室,體育教研室等教研機構,對基礎課階段所開設的課程進行系統地規劃與設計,確保學生在基礎課階段所接受的教育質量。
3.方法維。即應用多種評估方法進行教學評估和質量信息反饋。在基礎課學習階段,主要是采用考試來評估。但教學評估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課堂評估方法就是十余種之上,如課程論文,講演,集體作業等。不同的學科由于學科性質的差異,所采用的評估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如傳統的考試在理工科評估中仍占有一定的份量,但應用傳統的考試的方法對社會科學、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進行評估的份量已迅速降低。課堂評估是雙向的評估,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采用各種方法進行評估的同時,學生在每門課結束時,都對課程的內容和教師的教學進行綜合評估。
綜合而言,民辦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系統是一個三維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了在不同時間、不同方法、不同層次的系統評估。這一評估體系的目的就是保證學生掌握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離開大學后具有繼續深造和就業的能力。
(二)外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民辦高校外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主要是由政府、社會、市場、家長等外部力量對民辦高等教育質量進行的質量監控活動。
1.政府對民辦高校的質量監控
政府主要是通過對民辦高校進行準入評估和質量認證來達到對其實施質量監控的目的,如江西省2007年實施的向民辦高校派督導專員政策,對進一步規范民辦高校辦學行為,促進民辦高校健康持續發展,切實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能夠充分發揮民辦高校黨組織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中的作用。政府對民辦高校的質量監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二是要制定適合各級各類民辦高校基本的質量標準;三是從宏觀上對民辦高等教育進行協調和管理。
2.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質量監控
社會監控主要通過聲譽評估來評估民辦高等教育質量。聲譽評估主要是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對民辦高校的評估作用。由于社會中介組織本身具有相對獨立性、學術權威性,其對民辦高等教育質量的評估更具有公正性、科學性和較高的可信度。如2008年5月28日,中國校友網、《大學》雜志和21世紀人才報發布《2008年中國民辦高校評價研究報告》,這是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連續6年發布大學研究報告。江西藍天學院蟬聯2008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榜首,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列第二,北京城市學院列第三,位居前十名的其他高校依次是黃河科技學院、西安外事學院、仰恩大學、西安翻譯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上海建橋學院和黑龍江東方學院。[4]
3.市場對民辦高校的質量監控
市場競爭是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基礎,是一種較好的質量約束機制。衡量民辦高校社會聲譽與人才質量的高低,可以用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民辦高校對社會的服務、民辦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等指標來檢驗、約束,從而達到提高民辦高等教育質量的目的。
4.家長對民辦高校的質量監控
家長是民辦高校教學質量服務的直接買單者,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間接消費者。他們在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的同時,對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水平如何具有很大的發言權。家長把子女送到民辦高校,除了看中民辦高校較好的硬件環境之外,更加看中的是子女在學校能否學到比較實用的知識和技能,能否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如果家長對民辦高校所提供的教育產品或服務比較滿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說明家長對民辦高校正在由不了解到了解,由接受度差到慢慢逐步接受。
四、結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民辦高校能否吸引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學生總是要挑質量、服務上乘的學校和教師,民辦高校能否吸引學生,關鍵在于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服務能不能滿足日益更新的市場需求。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民辦高校的教學和服務質量,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對推動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丹青.當代高等教育應“以人為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2]高海生,等.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研究,2006(10).
[3]張恩忠,楊雪瀅.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的研究與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校研究版),2003(1).
[4]2008年中國民辦大學實力排行榜[EB/OL].http://www.doc88.com/p—47903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