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忙。
行走,是他的人生姿態。他常常帶領一批教師,輾轉于全國各地,傳播課程改革與思維創新的火種;他常常在各地名校的報告廳里侃侃而談,談教育的憂思,話教育的理想……忙碌不僅以動態呈現,更多時候是一種靜態的表達——他常常以全國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的身份在華師大美麗的校園里徜徉,在那醇厚的學術氛圍里對話;他常常在自己的校園里踱步思索。或佇立于那塊臥牛石旁,凝視著鐫刻其上的校訓“至博至淳”,或端坐在教室后面,傾聽師生們演繹講學稿的精彩……生活就在這“動”與“靜”之間不停地流轉,然而始終不變的是他對教改、對鄉村孩子的那份熱忱和深情。
他就是東廬中學校長陳康金。在浮躁的世相中,他保持著一種難得的安靜、平靜和沉靜。在《江蘇教育》、《中國教育報》等主流媒體,都能看到有他與東廬中學的報道:在任何一家強勢網站上,只要鍵入“東廬中學”、“講學稿”、“陳康金”,就能立即搜索到幾萬條相關信息……是怎樣的魔法和力量演繹了這個樸素的奇跡呢?
讓時光倒流到1999年8月。
那時,他剛剛接任東廬中學校長。因辦學質量差,又遇鄉鎮區劃調整,學校面臨被撤并的危局。東廬中學何去何從?東廬的孩子們怎么辦?這些問題在他心中糾結,撞擊,久久地煎熬著他。其實他并不在乎一個“校長”的名分,只是生于斯長于斯求學于斯的他深深地體會到農村教育的許多無奈與無助——設施落后,資源貧乏,師資薄弱,孩子們在貧瘠的土壤中艱難成長。面對孩子們渴求的目光,他抱定了這樣一個信念——一定要讓農村孩子享有和城里孩子、名校孩子同樣的陽光。于是,他決定奮起一搏。
他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從改革備課模式入手,大力推行“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教育改革。他狠抓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堅持集體研究備課,先在數學、化學學科進行“統一教案,師生共用”的備課實驗。成效初顯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課堂深處。經過艱辛的探索,他帶領老師們把教案作了進一步完善,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課堂筆記和課后的復習資料融為一體,自此,它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講學稿。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學習行為。10年來,廬中人秉承“合融”教育理念,在磨礪中迅速成長,褪去了鄉村教師的卑微,質樸中又融入了大氣和厚重。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長”、“中央教科所國內訪問學者”、“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兼職研究員”、“江蘇省中小學校長培訓指導教師”……盡管榮譽多多,但是,無論在什么場合,他從沒有咄咄逼人的架勢,永遠保持著低調的行事風格,一如秦淮河毫不張揚的源頭。當前,全國有千余所學校在學習、借鑒東廬“講學稿”,“講學稿”已演繹成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教學流派。各地紛紛邀請他前去講學,東廬經驗被眾多的薄弱學校奉為課改的圭桌……眾多炫目的光環并沒有使他的質樸褪色,他永遠記得,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祖祖輩輩守望著這方靈秀的土地;如今,他也懷著與祖輩同樣的執著,堅守著東廬中學這塊“教改試驗田”。他求索到教育規律和植物生長規律的共通之處,決心打造“綠色生態”的優質教育。美國作家塞林格筆下的“麥田守望者”,其至高理想就是:“守護著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東廬中學就是他心中的那塊綠洲,那片“麥田”。在這里,有一群鄉村孩子在自由地奔跑,暢快地呼吸,快樂地游戲……而他,為孩子們的幸福和快樂,執著守望。
(攝影
靜清/撰稿杭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