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多元化使道德標準不再明確,一元價值的灌輸已經失效,教師的道德權威受到了挑戰。面對錯綜復雜的現實,不同的思想觀念在學生頭腦中互相撞擊,又都未能完全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于是就形成了多種價值觀并存的狀態。筆者通過對多元價值時代學生心理的解讀,強調道德教育要堅持“價值導向和自主選擇”的結合。通過開放性的協商與對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讓道德教育真正走進兒童的心靈。
【關鍵詞】價值多元的時代 價值引導 自主選擇 道德教育
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價值多元化是指在同一個社會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價值觀念體系。是和價值一元化相對而言的。價值多元化其實就是允許個人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不以一個統一的價值判斷約束人的發展。
在這樣一個彰顯主體性,尊重人的自由選擇權利的時代,我們強烈感受到了由于道德的模糊性而產生的道德選擇的困惑和猶豫。價值多元使道德標準不再明確,一元價值的灌輸也已失效,教師的道德權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教育者對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的反思
1,“灌輸式”道德教育模式的失效
傳統社會,人的價值觀總體上趨于一致,個人的價值觀雖有差異,但都要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任何人不得對主流價值產生懷疑,更不可有違背主流價值的行為。因此德育采用“灌輸式”的方法。強迫人們必須接受某種價值和規范,同時輔以懲戒措施,保證一元價值的接受。但隨著社會多元價值的發展,這種單一價值教育的方式已經失效。第一個旗幟鮮明地反對道德灌輸的理論家是杜威。之后,反對道德灌輸便成為當代道德教育理論的一個共同傾向。盡管目前對灌輸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人們仍然一致認為,由于灌輸從根本上削弱了兒童道德發展所必需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識,因此,無論教育上還是道德上,灌輸都是錯誤的。
2,西方道德相對主義教育的失敗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道德具有情境性,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道德權威和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則。因此每種道德觀點都是平等的,無所謂絕對的善與惡、對與錯、道德與不道德。這對學校道德教育產生了消極影響。它削弱了學校教育的力量,模糊了學校教育的標準,給學校帶來了道德危機。
二、尋求能夠真正走進兒童心靈的道德教育
在全社會改變了過去只講集體發展、諱言個人利益的大環境下,人們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開始對傳統的人生價值體系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在對紛至沓來的新思想、新觀念選擇、接受的過程中,人們將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學生們也因這樣的環境而對傳統道德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受外界因素影響,兒童對于嬗變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現象不僅缺乏正確的識別標準,也缺乏相應的識別能力。面對錯綜復雜的現實,不同的思想觀念在孩子頭腦中互相撞擊,又都未能完全占領他們的思想陣地。于是就形成了多種價值觀并存的狀態。你教育學生遇到壞人壞事要敢于斗爭,學生會說“生命第一”:你告訴學生錢要省著點用,他們會說“超前消費是明智的選擇”:你教育學生要有集體觀念,他們說“捍衛自己的自由和權利很重要”。他們要在這種種矛盾的現象中尋求平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師批評學生做得不對,學生都是無條件接受。現在批評學生,如果你的理由不充分,批評方式不合適,學生是絕對不會接受的,會當面質疑,性格倔強點的甚至會當面頂撞。我經常對女兒說打人是不對的。有一次她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批評了她,她一生氣就把手上拿的玩具扔到了地上,我揍了她一頓。哪知道她一邊哭一邊說:“你說打人是不對的,為什么還打我?”比女兒大的小學生對于家長的棍棒教育,更不會心服口服。
基礎教育,在價值多元的時代中,不管是在審美傾向還是觀念導向上,都無權要求受教育的個體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做到所謂的“高境界”。我們常說的“以人為本”就是要謀求人性尊嚴的充分發展,尋求孩子接受的道德教育。這一觀點源于我的一次反思。
三個女生以肚子不舒服為由一節數學課幾乎都在外面說笑。我當著同學的面批評了她們,誰知道她們三個人約定下午都不來。我很生氣,但生氣之后我也反省了自己:沒有找一個合適的場合教育她們;她們約定下午不來,是內心對我的批評不滿,我不顧及十幾歲女孩的面子,甚至懷疑她們以前缺課的原因。見到她們時,我很真誠地向她們道了歉。她們很受感動并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
分析這件事,我認為學生能接受的教育是:
1,“尊重”學生的教育
我很贊賞教育機智,但我認為這種機智應是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而不是人為的“運用”。“機智”更多地屬于一種技巧,而技巧必須注入教育情感才會富有生命。離開了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任何技巧都不過是教師的“小聰明”。教育需要機智,但這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上的事。它首先是心靈的溝通。教育機智必須根植于“尊重學生”的沃土才會枝繁葉茂。唯有了心靈的尊重,才會有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才會有化險為夷的教育智慧。
2,“真誠”溝通的教育
我不反對愛心教育,只是不喜歡把愛心當成一種手段、一種技巧。教育,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作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于教育中,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個學生的心靈,這其實是一種“真誠”。
3,“信任”為先的教育
學生一般都有渴望得到老師信任、理解的心理需求,信任才能產生“期望效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上進的動力,才能融洽師生關系,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批評是教育學生過程中肯定會有的,但在批評之前一定要弄清事情原委,如果不清楚可以選擇先相信學生,不要妄下結論。因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難愈合。
三、構建“價值導向與自主選擇相結合”的道德教育模式
不同于傳統社會的一元價值的強制灌輸和西方道德相對主義的放任,多元社會的道德教育,既要堅持價值引導,培養公共理性,形成價值共識,又要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判斷和選擇多種價值,尋求“多元”與“共識”之間的平衡。為此,道德教育要堅持“價值引導和自主選擇”的結合,通過開放性的協商與對話,喚醒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念,發展學生判斷他人道德行為的能力,培養具有公共理性和寬容意識的共生型人格。
1,教師價值導向的必要性
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價值導向,這主要是由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兒童最初的知識文化水平,以及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都是比較有限的,沒有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兒童就不能形成最初的價值基礎,那他們的自主選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學生不可能認同所有的價值取向,也不可能否定所有的價值取向,學生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組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選擇的,都需要進行過濾、篩選和優化組合。老師有文化和道德上的優勢,這個時候就要起到“啟發”與“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踐行”形成一套自己的正確的價值觀。價值引導使道德教育充滿智慧和人文關懷,歡欣活潑地走近學生,實現學生德性素質的自主建構。
2,教會學生判斷與選擇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說過:“選擇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壞他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為,因此,必須認真地考慮這種選擇——這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業去碰運氣的青年的首要責任。”
價值多元時代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矛盾,與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無疑會產生碰撞。面對種種情況,你可以選擇兩種方式教育:一種是依據道德標準,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或不應該怎么做;另一種是在作出價值判斷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自主選擇意識,掌握自主選擇的方法,學會對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作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班曾經發生過一個“圖書事件”:兩個學生向同學出租圖書,并制定了詳細的借閱規定,收取一定的費用。為了擴大經營范圍,他們還用得來的租金買了同學的舊書和一些新書。
如果我采用第一種方法,告訴他們學校里不允許這樣做,直接禁止,結果是他們不再向同學們出租圖書、同學們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教室里每到課間可能又會像以前一樣吵鬧。毋庸置疑,這種方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翻版,缺乏實效性,它只能給學生“不允許出租圖書”這一具體的結論,學生在面對其他事件的時候仍然感到不知所措,特別是在面臨新的價值選擇時會陷入新的迷茫。
這種直接告訴方式的不足還在于教育者不可能將所有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逐一告訴學生。實際上,對于有些問題,旁觀者根本無法抽象地判斷其正確和錯誤,無法簡單地根據某種道德原則確定應該采取什么行為方式,而只能由行為主體根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道德知識和道德原則,作出判斷和選擇。就拿上述例子來說,學生進入社會之后,他的這種“積累資金”、“擴大經營”的經營方式,可能會給他帶來很多的財富。
我選擇了第二種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自己先不發表意見,而讓當事人自己分析這件事有意義的地方:提供了讀書的方便,讓同學們掌握了更多的知識;使同學們知道愛護圖書;使同學們抽時間看書。接著我引導他們找出在這個事件中做得不對的地方: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為班集體和同學服務是應該的,不能收取費用;不能只局限于漫畫、故事等方面的圖書:可以動員同學一起捐獻圖書,每隔一段時間再退還給他們。趁熱打鐵,我讓他們重新修訂班級借閱圖書規定,并讓他們擔任圖書管理員。
實踐證明第二種方法體現了德育對社會現實的主動適應,因為學生在具有自主選擇意識、掌握了價值判斷方法的條件下,就能夠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進行分析和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實踐中引導學生學會判斷與自主選擇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呢?首先。要營造自主選擇的氛圍。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更多地對學生起幫助、引導、促進、服務的作用,教師學會傾聽、溝通、尊重。其次,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辯論,少一些結論。在一次活動中我遇到這樣一件事:
梓誠花120元買了一把弓箭,行程還沒過半,錢就所剩無幾了。他把弓箭以10元的價格賣給了凱。兩個人各取所需,凱只用10元錢就買到了120元的弓箭。還幫同學解決了困難;從梓誠的角度來說,弓箭自己玩過了,攜帶還不方便。不如賣給同學。如果我直接要求他們取消交易,兩個人心里肯定都會不高興。我把同學召集起來,對這件事進行了討論,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凱占同學的便宜,趁火打劫;梓誠花錢大手大腳,遇到喜歡的東西就要買,不考慮父母掙錢的不易。后來凱把弓箭還給了梓誠,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梓誠只因為口渴,買了兩瓶礦泉水。
遇到了事情讓學生先自己分析,教育者再根據學生分析的結果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得出的結論中進行判斷選擇,最終確定正確的行為方式。學會了選擇的學生不僅能對實際呈現在眼前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作出判斷,進行正確的選擇,還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以后對實際發生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作出判斷,進行正確的選擇。
4,實踐中不能忽視的問題
第一,價值引導必須注意“度”。引導過度,教師就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又變成了“命令式”教育;如果引導不夠,學生在自主判斷選擇的時候理解片面,那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引導過程應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時,教師切不可通過自己的講授把觀念傳給孩子,而應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談話方式。因為談話能形成一種相對自由的氛圍,讓雙方感受到可以自由發言,在交流中形成共識。
第三,教師應努力掌握新的信息。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首先自己應該具備正確選擇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道德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還要努力提高獲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在學生遇到新問題時教師才能正確引導。
自主道德選擇過程充分地反映了道德內化的成果。體現了德育過程的實效性。學生學會道德選擇是德育取得良好效果的突出表現,自主選擇的道德教育過程對于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會選擇的德育由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的道德內化,能夠真正走進兒童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