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蘇教育》管理版曾就“差生”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系列文章讀后,心里有很多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可以說,“差生”問題普遍地存在,并長期地困擾著我們。我們需要從教育的指導思想上予以重視,需要從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著手探究,需要從教育的根源上進行深入思考,以便給予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孩子一種特殊關愛。讓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誰制造了“差生”
1,辦學思想的偏差
近年來,受社會“分數至上”“名次得寵”“升學有獎”等對教育的功利評價的影響,許多學校幾乎無法做到不“嫌差愛優”。如有的對差生不聞不見不問不管“四不”甩手閑置:有的則變戲法般地捉弄、折騰“差生”,讓他們主動提出退學申請:更有甚者干脆勸退甚至“開除”“差生”
這些違反義務教育法規的不當做法,不僅會給孩子今后的生活帶來陰影,還會使孩子對未來的世界產生看法,甚至會自暴自棄,令學生傷心,家長痛心,社會驚心。導致這一怪狀最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最根本和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現行教育體制存在弊端。
2,教師的暴力言行
有資料顯示:來自教師的“語言傷害”和行為傷害導致學生離家出走、自殺、違法犯罪的占68%左右。前不久,央視“論壇”播放:蘇北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王某在家用鞋帶將自己吊死。從王某的遺書中得知她自殺的原因是老師當眾羞辱她:“你這狗屎成績,將來能做什么?”可見教師言行暴力的殺傷力之大,其后果是難以估量的。
校園內時不時地出現教師的暴力行為,究其原因,既有教師自身素質的主觀因素——職業道德水平不高,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法制觀念淡薄,人文精神缺失;也有較為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數為上的“應試”重壓讓教師心態失衡。教育體制中的不良“競爭”讓教師心理失調,校園規范管理不力讓教師行為失范。這是“差生”產生的重要原因。
3,家教觀念的偏差
父母過高的功利期望和不當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差生”的一個直接原因。一個在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4項大獎的13歲女孩,在她學琴的童年時期,3年里曾經挨了400多記耳光。打她的是她父親,目的是逼她學琴。幸好她成功了,父親也就沒有被追究是否違法,反而到處傳經送寶。這種不惜犧牲孩子童年的歡樂而換來的所謂成功,其實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成功”的背后卻隱藏著可怕的失敗。
4,差生心理的落差
有這樣一位學生在其日記中寫道:“‘差生’,我不知道這是誰叫出來的,我認為,我是優秀的:音樂、美術、體育都很出色。我努力過,想努力成為一名全優生。記得有一次主題班會上,我準備了整整四頁的發言稿,然而老師始終沒有叫我發言,一任我頻頻朝他投去希望的目光。那次,我把發言稿撕得粉碎,并發誓:絕不會再有下次了!”
反觀當下的教育現狀,教學往往只是圍繞少數的有升學希望的“尖子”生轉,那些升學希望不大或無望的學生被拋棄一邊,打入冷宮。結果,許多本該成人、成才的孩子。在我們太少的耐心中失去了勃發的機會而過早地被淘汰了。
二、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培養道德上的好人
一個教育案例的回放:《“老師,快跑!”》案例中的李欣(文中稱其為“問題學生”:臟、亂、差,打架,罵人,撒謊。逃學……)在女孩子“啊”“啊”尖叫、大多數學生慌了手腳地或躲或藏或逃時,高喊:“危險!”“老師,快跑!”“我來!”李欣卷了卷袖口,猛地奪過拖把柄。朝著冒火的電線狠砸了下去……(《江蘇教育》2008年第2期)
這一壯舉背后有百年樹人的教育大業必須關注的問題,教育孩子歸根結底是要落到人的本性,即求真、追善、向美上,成為道德上的好人——這是一個教育方向問題。一個人不必是一個處處獲得榮耀和成功的人,但必須是一個道德上的好人。多年的教育實踐,我一直堅持“語文即育人”的大語文觀,把“做人”與語文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從“生態語文”到“生活語文”再到“生命語文”的課題研究,始終沒有脫離“人”的教育實踐,尤其是對“差生”的教育關注。
1,“讀”出來的感動
在一般校長和老師的眼里,閱讀就是一種課外活動。我則認為,閱讀是生命的化妝。“讀”是喚醒,“讀”是內化,“讀”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自我,“讀”可以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凈化我們的靈魂。
(1)美容心境的共讀
水色本清白,積深自成綠。一個人只要喜歡讀書,日久天長,書中的思想、書中的語言,便會如絲絲小雨,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他,而他的認識水平和語言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潛滋暗長”了。每節課前“新書推薦·五分鐘演講”在日常的具體細微的教與學情景中,不斷展示新的豐富的優秀的文本,促使孩子們像展開競賽一般進行“瘋狂”閱讀,一起“構建自己的閱讀成長史”。
(2)觀照心性的辯讀
讀書的過程是升華思想的過程,也是破解疑難的過程。實踐中,我潛心摸索出“因生主題給讀法”:體弱病殘生、懶惰干坐生以“健康-脊梁”為主題,讀海明威《老人與海》、杰克·倫敦《熱愛生命》等作品,感悟“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培育挑戰生命極限、永不服輸的精神;悲觀失望生以“責任·脊梁”為主題,閱讀曹操的《觀滄海》、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等氣勢磅礴的篇章;普通生、進步生則以“名人·脊梁”為主題,讓他們讀《林肯傳》、《鄧小平傳》等“名人傳記”,用歷史名人的人生道路給他們以啟迪……
2,“寫”出來的驚喜
對“差生”,要“骨頭里找肉”,哪怕是找到一丁點“肉絲”,也要把它看成是一塊好排骨。只有這樣,才能在轉化“差生”的過程中,帶著欣賞和贊美的眼光與他們一路同行。
(1)“1×100”與“100×1”不等值的啟示
“1×100與100×1”是否等值?單從數字看,這個問題似乎很多余,然而在轉化差生的實踐中,兩個列式的內涵和價值就不一樣了。在對待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老師是只幫一次呢,還是一個學生不厭其煩地幫100次甚至是101次呢?哪種辦法更有效?我針對問題學生身上的優點常常被屏蔽被忽視的現實,借鑒魏書生老師的做法,讓學生撰寫“我的優點”之一、之二、之三……很多學生就是在這不斷被自我發現的優點“光照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斷邁步不斷優秀的。
一位叫向舒潤的厭學女生感慨道:“以前。我以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身上幾乎沒有優點。自從寫了近一個月的‘我的優點’日記后,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有的地方還比別人強。比如,在我們的小組里,大家都學習我樂于助人的品行,爭著做好事。現在,我們在一篇篇‘優點享受’中尋找、期待、發現、安慰、欣喜、成長……”
就這樣,我常采用“專題之……式”讓學生進行“滾雪球”般地發展,不僅學生個體的“雪球”越滾越大,班級整體的“雪球”也越滾越厚、越滾越緊,科學發展。
(2)課堂“記實”的妙用
“不記則思不起”。據有關測量,學生聽的效率最低,尤其是那些成績靠后的學生往往把講授內容變成了“耳旁風”。教學中,我采用:①課堂上“書間筆記”(直接把筆記做在書上)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解邊圈點勾畫,生字注音、生詞釋義、重點詞句的勾畫以及旁批旁注、文旨的歸納、特點的揣摩,統統寫在書上,在訓練理解教材上使勁。并定期組織“誰的書本最文化”展評。②課后整理筆記,形成課堂“記實”。課堂“記實(實錄)”是我多年來語文教學的獨創,讓學生依據“書間筆記”里對教材的熟讀靜思和對課堂情景的反芻回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素描式、日記式、隨筆式、整合式、聯想式、點撥式、評點式進行“創作”,達到每課有所獲,每日有所得,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就品嘗到成長的快樂。
3,“訪”出來的真情
“您使幾近荒廢的學生考出一流的成績。我們確信教育真能使一切變得美好。”
“您讓一個班級由亂到治,讓一門學科由差而優,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能被所有學生家長真心信賴的老師的確不太多。但您是不太多中的優秀一個。”
這些來自家長的話語,雖有些夸張,但“每個學生都是塊有用的木料”是我心中堅守的圣典。工作以來,接了十幾個新班,我從不選擇、不挑剔學生,對成績差或思想有問題的學生更是關注有加,不拋棄,不放棄。我任教的班級一直被人們稱為“無差班級”。我的秘訣之一就是每周末都要走訪一兩個學生家長,跟孩子的家長、鄰居交流,有的放矢,詳盡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等,使教育更具針對性。我每周的家訪跟別人不同的是:
(1)變學生有問題才家訪為學生進步了就家訪、再進步再家訪的“生進師訪”。
(2)一直堅持“家訪”到家。身臨其境地家訪,便于了解學生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家庭環境,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育;“家訪”到家,也便于和家長就“孩子成長需要什么”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3)特別的“家訪”通道: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思想品德和獎懲等情況的家長報告卡;每月一封“師說生寫”的“給家長的信”;創新的家長會;定期的家庭教育通訊:家教事跡展評……
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十幾年地堅持下來,教育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學生們的心,徐徐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改變了、成熟了……
三、一個沒有了結的話題——讓教育回歸本真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馬卡連柯)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應該是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成為一個家庭幸福的制造者。并進而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因為一個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會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愛他人、奉獻社會。當我們的社會上有更多的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安全、更和諧、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1,政府應有更大作為
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度破解“差生”成長困局。全方位培養道德好人,需要學校、家庭、政府及社會形成合力。尤其是政府不僅要擺正立場,還要有切實行動。只有政府走在前頭,教育才有盼頭!
行動一:2008年,山東在全省中小學范圍內大刀闊斧地推進素質教育,規范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工作,嚴肅處理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經濟利益而開展的各種課外培訓,加強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努力將孩子們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救出來。
行動二:2009年,江蘇省“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工作推進會”上出臺了規范辦學的“五嚴”規定……
期待政府能有更多更新更實的政策、方案、措施問世,高度重視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工程。讓我們的教育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而具個性的成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從源頭上堵死“差生”現象的發生。
2,學校應負起責任
看點一:江蘇洋思“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執著,把人人合格放在第一位,堅持從最后一名抓起。
看點二:上海閘北八中“把差生當成天才來教”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學校”變成了“明星學校”。
看點三:山東安丘四中全方位實施的“信心教育”全面啟動學生心理自信系統。“善待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做到一個也不放棄”。
看點四:近年來,江蘇、湖北等地紛紛出現的專以中小學“差生”為招生對象的民辦教育機構悄然走俏。
“差生”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說,與學校教育的失敗是不無關系的。各級各類中小學確實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學校的辦學目的是否真正端正——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重要工作。方向反了、偏了,都必然地導致學校教育的失敗。
我們的教育應該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和進步。普通中小學任重而道遠。
3,教師應堅守使命
我一直反感用“差生”抑或用“問題生”“后進生”“學困生”等稱呼來稱謂那些需要關愛、需要幫助的學生。因為這些名詞確實傷害了許多學生,戴上“差生”帽子的學生是很難有自信的,更是不幸的。全國優秀班主任李鎮西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著一個樸素的愿望:讓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幸運感,讓他們感到,在這個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驕傲,也是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時光……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真誠、耐心地去關懷、賞識每一個學生,從教育觀念上和教育行為上,拋棄陳舊的教育策略,積極投身于“用真正的愛轉化有差別的學生的行動中”,從對“差生”現象本質的把握到研究其科學的診治之道進行“絕不滿足”的積極探究。
只要還有一個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而被周邊環境歧視,我們就絕不滿足!
只要還有一個學生因愛其所愛而被認為是不學無術乃至禁止處罰,我們就絕不滿足!
只要還有一個學生遭受“捉弄”、“折騰”、“開除”等詞語的為難,我們就絕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