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牌的德育意義
一般來說,人在沒有熟人的場合、在沒有重要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比較容易無法無天,胸牌把學生的身份昭示于任何他人。使偶遇的他人成為了“熟人”;任何人都可能對學生的言行表現給予有效力的評價,于是一般的人也成為了重要他人。我國古人講究慎獨,就是要求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夠中規中矩。獨處不完全是指物理上的獨——周圍沒有其他人的獨,也指心理上的獨——即使周圍有人,我視之為陌生人、無關緊要的人,于是他們對于我就沒有了心理意義。慎獨就是自己在身心獨處的時候能夠律束自己的自律。從這種意義上看,在由他律走向自律的修養過程中,胸牌的目的非常明確,其德育意義應該是積極有效的。
二、美育的諷刺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我們經常把打扮與道德掛鉤。首先是與道德品質掛鉤,不管是男生蓄長發還是女生染發、卷發,我們很容易視之為“流里流氣”、“像社會上的人一樣”。其實,發式只是人的一種生活偏好或者生活方式。男學生留長發可能是模仿偶像的發式,也可能是想以長發遮蔽臉上的瑕疵。當然,也有些男生完全是出于另類的意圖,故意把自己的頭發弄得稀奇古怪。不管怎么說。這些做法都與道德品質沒有關系。做老師的也許看了不舒服,于是利用自己的權威整治整治。其實在生活中,如果一個愛喝茶的人因為看不慣喝咖啡的人而說三道四,甚至規定人家不準喝咖啡也得改喝茶,我們會覺得很荒唐,但是,老師對學生的生活偏好卻能夠指手畫腳甚至堂而皇之地通過制定規范而使之合理化,其中的原因真是值得深思。還有就是過分輕易地賦予發式以道德影響。比如,我們對教師的穿著打扮也有些過分的規定,其中一個假設就是相信教師的服飾能夠對學生造成道德效果。我想,如果有道德效果,大概也是因為我們自己首先相信它有道德影響所以才發生了道德影響的緣故。看看西方國家的教師,他們在穿著打扮上就沒有我們這樣的規定,他們的學生并沒有由此變壞。男生蓄長發,女生卷發、染發能夠傷害誰呢?它沒有道德破壞力。對于生活方式,我們不應該施以統一規定,而只能給以多元尊重和寬容。可見,校規是有限度的。
三、安全教育的無奈
育才小學規定課余不得跑動,這種規定看似不合理,實際上反映了學校的無奈。
這種無奈首先來自家長的壓力。現在的孩子特別金貴,稍微有點磕磕碰碰都會引起一些家長的“干預”。如果是比較嚴重一點的傷害,一些家長更是不依不饒,不管學校是否存在管理上的不足或者過錯,都可能無理鬧騰。有的家長賴在校長辦公室,甚至把受傷的學生放在辦公室,不滿足他的要求誓不罷休。置孩子的尊嚴于不顧。有些孩子之間發生碰撞,受了小傷,家長之間鬧得不可開交,而孩子其實早已和好無事。如今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小孩特別地愛。但是,什么是對孩子的真愛?有些家長把受傷的孩子作為要挾的道具,而不顧孩子自身尊嚴。那還是愛嗎?
家長的這種無理鬧騰也得到了一些上級部門的無意“鼓勵”。一些領導出于對和諧社會的狹隘理解,不敢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對于無理鬧騰的家長只希望花錢買“平安”、買“穩定”,結果無意中給社會形成了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處事印象。即使學校沒有過錯,也寧愿公家吃虧,賠錢了事。消極的穩定觀反而造成了不穩定局面。
學校在家長和上級部門的擠壓下只好守住不出事的底線,郊游活動減少甚至取消了,稍有危險性的活動都可能被制止了,甚至所謂的臟活、累活都“社會化”了。學校因此失去了大量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兒童是好動的。如果出于安全考慮,把稍微劇烈的活動都取消了,至少應該在有組織、有計劃的體育活動中得到彌補吧,但是,同樣是出于安全的考慮,許多學校的體育活動也縮水了。可見,校規還需得到家長、社會的配合。我們說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上的三方配合,在校規上也是需要的。
四、校規的理念
規范是為了社會生活的,不管是道德規范也好,還是行為習慣也好,其實都是通過“加工”學生的本性,以便有利于學生在學校這種社會群體中的生活和學習。對于本性,是壓抑、否定,還是規范、疏導,這里體現了對校規目的的認識。比如,兒童有好動的本性,如果校規不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管理的便利,我們可能不準學生(亂)動。不讓他動,動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學生遲早要報復性地動,那是真正的亂動。規范不是壓制需要,而是調節需要,給需要指引合理的滿足渠道。規范不是壓制個性,而是尊重個性,使個性在“社會”中得到健康的表現。規范的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就體現在基于本性又導引本性、使本性進入秩序的操作之中。
如果是為了教師的管理方便才確立校園規范,這是制定規范的價值偏離,很容易導致規范教育的強制和霸權。由于規范之“理”在教師那里,它們就無法得到學生的“理解”,即使把學生管得很好,讓學生規規矩矩,也無法走向自律。一旦離開了校園,沒有了教師的督察,學生將棄之如破履。甚至變本加厲地表現反規范行為,以發泄在被迫規范之下的壓抑、挽回在被迫規范之下的“損失”。這些規范并不構成現代學校制度,這種規范教育只能強化專制與臣服,不利于現代公民的培養。
規范有幾種。佩戴胸卡的要求屬于生存規范,它體現了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規律。幼兒園教師不能佩戴飾品是因為她們要頻繁地與幼兒接觸,飾品很容易對幼兒造成傷害,所以,禁止幼兒園教師佩戴飾品的規定屬于生存規范。學生戴頭飾也可能不利于參加體育活動,如果規定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時候不能佩戴頭飾,同樣是合理的要求。如果在參加文體活動的時候需要統一發型,只要得到學生的同意,我們便可以制定這種規范。但是,如果從美學角度禁止學生佩戴頭飾并且統一發型,則屬于對學生生活偏好的干涉,如果認為發型與道德品質有關系。則更是缺乏科學依據。課余不得跑動的校規屬于哪類呢?由于教學樓走廊比較狹小,跑動容易受傷應該是符合科學邏輯的,所以,它也是生存規范。但是,在執行這個校規的同時,學校應該安排時間讓學生在空曠平坦的地方有“跑動”的機會,比如文體活動;甚至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活動活動,比如,通過舉手、組織討論小組、上黑板演示等配合課堂教學的合理活動來滿足運動的需要。比如,通過回答問題而滿足說話的需要。結合教學任務的說與動就不是亂說亂動了,就體現了校規的人本意蘊。
學校規范與社會規范不完全一樣,學校規范除了具有維護秩序的管理功能外,還特別重視執行校規的教育功能。什么意思呢?由于學生是未成年人,破壞校規是可以理解的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學校要允許學生犯規,相信學生是在犯規中理解規范、養成規范意識。如果學校規范執行得過分嚴苛,以至于沒有犯規現象,那是可怕的,因為這很可能把學生犯規的機會留給了他們以后的社會生活。只有把對校規的執行和破壞都當作有用的教育資源,學校才能充分利用校規的教育意義。沒有多樣的規范經驗,學生就沒有借以發展出比較、鑒別、選擇等自主能力的情境。教師與學生不只是在校園過有規范的生活,更是通過過有規范的生活獲得規范意識和能力。有些學校在設計和執行規范的時候,存在一種營造“凈土”的思想。生怕在校園里出現惡的現象。其實,學生不僅應該學會如何在美好的校園環境中執行校規,還要學會如何處理不良的環境,任何環境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事實上,我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使學校成為“凈土”,我們惟一能夠做的可能是想辦法如何利用種種“消極的”經驗,以便教會學生正確面對客觀刺激,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如果教師不是立足于通過設立規范來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而是花工夫去人為地減少、乃至禁止所謂的違規現象,他必定是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規范教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