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學生都能獲得健康、全面、主動的發展,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應擁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學校制定各項規范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有效途徑。然而規范的養成不應該是管制,更不能是改造,應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以引導、教育和激勵為主,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
案例中的陳校長在養成教育方面學習某中學的三點做法,如果說第一點讓學生掛胸卡是為了加強管理,促進學生自我約束,尚有可取之處,第二、第三點的做法就明顯過火了,為什么“男女生的發型必須分別基本一致,女生頭上不能戴任何飾品”呢?愛美是人的天性,難道女生頭上戴個發夾、插枝花夾就是不守規范了嗎?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不能硬性規定“學生課余時間在校園內不得跑動”,只能引導學生應該在適當的場所(比如運動場)進行運動,不要亂跑,如果學生在校園內連跑都不會倒反而值得擔心了。由此可見,陳校長顯然模糊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把“規范”泛化和隨意化,把學生的養成教育簡單化、模式化和速成化。并且以為通過一些外顯的行為就可以印證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效。于是,一些壓制性的、捆綁式的考核制度就“應運而生”,其結果必然招致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質疑。
那么,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規范呢?
首先,要明確學校需要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即育人目標要明確。如果學校要培養的是循規蹈矩、唯命是從的人,那不妨就沿著某中學的路子繼續學下去:如果學校要培養的是健康和諧發展的、富有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那學校在進行養成教育時就要思考“規范”的合法性與目的性,并且要由外在的控制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生長,舍棄那些不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形式主義的條條框框。
其次,學校在制定和執行規范時應以學生為本。學校應該確立學生立場,要思考這些規范是不是學生發展所需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行為習慣,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自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財富。”學校制定規范應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為學生“量身定做”,杜絕成人化和盲目性。同時,應積極爭取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支持,如果簡單化地將“學生的達標情況”作為“優秀班主任評比考核的重要內容”,班主任在執行上很可能就急功近利,簡單粗暴。
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體驗是產生共鳴、冷漠或逆反效應的關鍵。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中,遇到的往往不是認知障礙,而是情感障礙。小學生自覺遵守規范的能力比較低,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并將執行規范與“三好學生”的評比掛鉤,往往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努力進取的積極性,甚至可能會激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情緒,教育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學校進行養成教育時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研究,努力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對學生要做到“嚴”而有“格”,讓他們感到“嚴”中有“愛”。學校要引導教師在具體操作上講究方法,要善于將學校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要有“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教育智慧。
規范只有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帶有明顯的規定性與強制性的灌輸教育。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無法觸及學生品德結構的核心部分,即使學生一時的行為符合規范,也是不穩固的。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內心,避免培養那些表面馴服,內心反叛,甚至于人格分裂的人,如果出現了“乖巧的叛逆者”,就不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社會的不幸了。所以,我們在進行養成教育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體驗中逐漸增強對行為規范的親和力,使規范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成長需要,從而使道德行為習慣由他律到自律最終達到自由生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