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學到古詩詞,課堂就像陷入泥潭,一片死寂。整個課堂上只有老師一個人的聲音在回響,學生則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美麗的詩歌被隔絕在學生的心田之外,我心里非常焦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然有責任將古典詩詞的種子播撒進學生的心田,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可又該如何去做呢?
新的一課是李煜的《相見歡》,我開始努力動腦筋。想起教往屆學生這首詞的情景,心里頗多感慨。盡管努力講解,學生的解讀還是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雖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情感,但從課堂效果上看,還是不夠明顯。想當初我第一次遇到這首詞,是何等愛不釋手,與作者同悲共戚,沉醉其中,難以釋懷。可如今,我的學生怎么了?是他們太浮躁,還是我的引導不當?怎樣才能帶領他們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呢?又是上李煜的《相見歡》,這一次應該有所突破。我搜尋資料,發(fā)散思維,反復思考。布置學生預習時,我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一定要認真預習,換位思考,這次我們的詩詞學習課要以特別的方式來進行。
一切就緒。上課了。我和學生一起了解李煜的身世與處境,一起朗讀課文、揣度字詞。我談了一些自己的切身感受,講到高潮部分,我問到:“假如你就是生長在囚禁李煜深院的那棵梧桐樹,作為歷史的見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仔細品讀詩詞,組織下語言,一會請同學上來講。”學生仿佛進到了意境中,邊讀邊體會著,悲悲切切的讀書聲蕩漾開來。隨之,一只只手像小樹林似的聳立在我的面前。
我示意學生林哲上講臺來,看來他準備得不錯,興匆匆?guī)讉€跨步就沖上來了。到講臺前卻停了停,看來是在醞釀情緒,全班鴉雀無聲。他的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飄來:“天更冷了,陣陣秋風吹過,我身上僅剩的幾片樹葉也要離我而去了,我好孤單呵。這時,我聽見簌簌的聲音。借助清冷的月光定睛一瞧,原來是李煜邁著沉重的步子,緩緩地向我走來,唯有腳踏枯葉的聲音聲響徹在整個院中。他那瘦小的身子就如我樹枝上的枯葉,在秋風中瑟瑟抖動著。我以為他又有話對我說,可他僅僅抬頭看了我一眼,那眼睛,溢著孤獨與無助,仿佛還有著深深的絕望。就這樣,他緩緩地登上西樓,獨倚欄桿,仰天長嘆。順著他的視線望去,只見一彎如鉤的新月,正與它相對無言。清冷的月光如霜般灑在他身上,此時此刻,怎一個愁字了得……”
說到這兒,他飽含感情地把這首詞又泣誦了一遍,仿佛這首詞就出于他的內心。其他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誦讀起來,整個教室里似乎縈繞著李煜的身世之悲、亡國之痛。林哲走下來的時候,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學生王芊接著上來,她有點害羞,聲音很低。但同學們都安靜下來,怕漏掉她講的每一字似的。
只聽她說:“我身上好痛啊。自從那個叫李煜的來到這個院子,我就沒安心過。前不久,他用手指在我身上寫啊畫啊,讓我好不心煩。什么簾外雨潺潺,風雨闌珊,什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啊,他又過來了。還好,他只在我身邊停留了片刻,便上樓了。終于免遭一劫了。只見他拖著自己厚重的影子,一步一步地向樓上走去,那影子,仿佛有千斤重。終于到樓上了,我又禁不住好奇地向他望去。只見他呆呆地看著彎彎的月亮,兩行清淚潸然而下,正好滴到了我的樹干上,哇,好苦!
我不再看他了,我怕自己的淚也要一瀉千里了。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我昏昏沉沉的,就要睡著了。忽然,我被一陣腳步聲驚醒了。怎么,他還沒睡?我睜開迷蒙的雙眼,看到他正朝院門走去。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此刻,我真盼望它快點走出這個院子,走出這個時代。他又回來了,停在我的面前,伸開手指在我身上寫到: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哇,我聞到了一股腥味,仔細一看,他的手流血了,原來他是在用血指在寫!我實在受不了,我要向我們的樹族族長寫一封申請書,我要離開這里。可還沒等我寫出來,我的心就碎了,我被永遠定格在這個院中。”
這時,教室里只有王芊哀婉的訴說,其他學生仿佛都被帶到那個深深的大院中,走也走不出來了。
站在教室一角的我,只能充當一名聽眾了,但心里激動萬分。聽學生用心訴說和朗誦,我也再次走近李煜。這個別致的詩歌解讀朗誦會受到學生們的熱烈稱贊和歡迎。當學生還意猶未盡時,我便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李煜的其它詩詞,并與學生商定舉行“每日一詩”的活動——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詞),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賞析并背誦。每個月抽出一到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賞析,以及運用古典詩詞的心得體會。
從此,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古典詩詞再也不無精打采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我驚喜連連,交流課上,有的學生以畫畫的形式進行賞析,有的學生則以改寫現(xiàn)代詩歌的方式寫心得體會,有的還制作課件進行賞析。看到大家勁頭很足,便與學生商議每個學期舉行一次大型的詩歌背誦比賽或朗誦會,學生們雀躍起來。
漸漸地,學生的作文不知不覺有了質的攀升,看似信手拈來的句子,卻有了妙手偶得的好處;學生的胸襟也在范仲淹,杜甫、蘇軾這些古代文人的影響下,日漸豁達。
每當有外校老師聽我執(zhí)教古詩詞課時,他們總是感慨地說:“你的學生的文化底子真厚啊,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之濃厚、理解能力之強,真令人佩服。”我反思我的詩歌教學,從思路阻塞,到意境開闊,主要是因為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情感共鳴
學生之所以對古詩詞無動于衷,是因為沒能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教學時,我在讓學生了解背景、初步賞析詩詞的基礎上,抓住詞中“梧桐樹”這一意象,巧妙地讓學生轉換角色,由一個旁觀者到成為置身于深宅大院中的一個目擊者。學生從目擊者的角度再來審視文本,便很容易透視文本,體悟到作者深切的亡國之痛,與之形成強烈的共鳴。當學生能夠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深情描述、感情誦讀表達出來時,會讓更多同齡人受到感染,引起更多學生的感情共鳴。這樣,課堂上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學生進行自己的情感之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課上,變換引導的角度,將學生的心靈喚醒,引導學生走進古典詩詞優(yōu)美的意境中,深切地體會詩詞蘊含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方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課的樂趣,在心靈受到冶煉的同時,盡享古典詩詞的美。
其次,搭建創(chuàng)新的平臺,讓學生擁有更大舞臺
真正讓古詩詞走進學生心田,單靠一兩節(jié)課的“熱乎勁”是遠遠不夠的。當課堂上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的時候,還應注意讓學生的興趣能夠繼續(xù)保持下去。我們不僅僅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更應該把教材當作一扇窗,讓學生看到窗外更美的風景;還應該把教材當作新的起點,讓學生從這里向著更廣闊的海洋揚帆遠航。課堂上,學生對李煜的詩詞產(chǎn)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如何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暢?我便順勢提出開展“每日一詩”的活動,將學生的目光引向更廣闊的視野,以活動的形式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與賞析。讓學生耳濡目染,豐厚積累,讓更多的詩詞如泉水般澆灌進學生的心田,從而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有了汩汩不斷的源頭活水。
第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美永駐心間
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個性氣質的差異,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多樣化的。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遵循文本原意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fā)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這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是一致的。課堂上,學生對《相見歡》的解讀已經(jīng)融進了自己的想象與體驗,這種個性化的解讀無疑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在學生的詩歌賞析活動中,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詩歌、賞析詩歌,比如用作畫的形式解讀詩歌、用散文詩的形式解讀詩歌也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個性體驗的尊重。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學生才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這樣,經(jīng)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感受到的美才會永駐心間。
(作者單位:山東寧陽縣二十四中)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