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三(1)班和三(2)班的教室相對而開,中間隔著一條“河界”——走廊過道。長期以來午餐共飲一桶湯,為此,爆發許多紛爭——有哭有笑,有吵有鬧;天天煩心,頓頓惱人。怎樣讓孩子們盡快平息持久的“戰爭”,簽訂平等的“條約”?怎樣讓學生們學會換位思考,大家和平共處?如何將對學生的批評和懲罰變成正面的激勵與引導?如何把學生們生厭的訓斥變成孩子們接納的教育?針對這件事情,我們是這樣設計引導的——從敘事入手,把爭辯變為表達;從自我反省入手,把說教變為陶冶。同時,把無聊的生活素材變成有意的創作。結果妙極了,學生們作文與做人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說一說緣由】
學生A:我最愛喝西紅柿土豆湯。一塊塊嫩黃的土豆,一片片橙紅的西紅柿,咬一口土豆,粉粉的帶一點兒甜,再嘗一口西紅柿,潤滑爽口的帶一點兒酸。兩種蔬菜混合起來煮出來的一大桶湯,每次都被我們兩個班級的同學喝得底朝天。
學生B:我喜歡喝黃豆骨頭湯。快到午餐時間了,走廊里就有一桶桶湯放在教室的門口。我從旁邊走過,總忍不住打開桶蓋,只見一顆顆金燦燦的黃豆,吸足了骨頭湯的原汁原味,膨脹著,飽滿著……我興奮地告訴大家:“哎,今天喝的是好香的黃豆骨頭湯啊!”
學生C:豆腐肉絲湯是我的最愛。學校每天中午都變化著供應各種湯給我們喝。對于學習了整整一個上午,饑腸轆轆的同學們來說,能及時喝上一碗又美味又解渴的豆腐肉絲湯,真是一種享受啊!你瞧,湯上飄著一層清淡的油;方的豆腐,長的肉絲,還有碎的蔥花。所以大家對它垂涎三尺,欲罷不能就不難體會了。
點評:因為人見人愛的家常湯,味美而量少,同學們愛喝是人之常情。因此,才點燃了班級之間一桶湯的戰火。
【第二步:聊一聊理由】
學生A:上午第三節下課時,我們發現原來兩個班級共喝的一桶湯,被三(2)班同學提前拎走了,我們氣憤極了,就和他們爭吵起來,聲音響徹整條走廊,這下我們班可就名揚全校了。只聽見過道上傳來陣陣攻擊聲:“三(2)班不講道理!”“是你們三(1)班先搶湯的!”接著就看見我們兩班的同學你一拳,我一腳地打了起來。也許雙方都覺得不過癮,于是拿起了教室里的掃把,你一棍,我一棒地混戰起來。正當我們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上課鈴聲響了,我們只得休戰。我們為了保衛一桶湯累得氣喘吁吁,結果湯還是被他們搶走了。
學生B :“這湯應該是我們三(1)班的!”“這湯應該是我們三(2)班的!”今天,兩個班又為了一桶湯吵起來了。每天中午,我們兩個班的同學總是爭先恐后地搶湯,今天也不例外,為了這個湯,兩個班居然把木棍也“請”來了,簡直不可開交啦!木棍的一頭是三(1)班的同學,另一端是三(2)班的同學,激烈的戰爭開始了,那場面勝過了拔河比賽的熱烈。
雖然“戰爭”還是平息了,但是它留給我們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樣的事不應該發生在我們的校園中!同學之間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禮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不要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這樣只會拉遠同學之間的距離。怎樣才不讓這個湯傷了我們兩個班的和氣和友誼呢?
學生C:“我們感謝你——吳同學!”“吳同學,多虧你才確保了我們班每天都有湯喝。”他長得胖嘟嘟的,以前我們都叫他“企鵝”,因為他跑起來像只南極帝企鵝,可愛極了。現在我們都親切地叫他“湯司令”,因為吳同學的耳朵特別靈敏,每次聽見下課的鈴聲,屁股上就像有個彈簧似的一躍而起,以劉翔的速度第一個沖出教室去把一桶湯搶進教室里。
可是今天情況發生突變,出人意料的是三(2)班居然在第三節課一下課就把湯拎進他們教室了。我們個個火冒三丈,七嘴八舌“這也太過分了,居然開始發動偷襲了!”“哎,還沒到中午,搶什么湯!簡直是強盜!”吳同學氣憤地說:“今天你們早,明天我們更早,看誰厲害!”
學生D:每天中午聽到這樣的爭吵都很煩心的。“我們先盛!”一班說,“我們先盛!”二班道。“你們喝完了,我們喝什么?”“喝西北風呀,那可是喝不完的!”“你們太不講理了!”“是誰先搞偷襲的?”我們和二班又爭起來了……每天為了一桶湯,我們常常和二班的同學不歡而散。我們班有時候兩組同學都盛不到湯呢,只能干咽飯!今天的一番唇槍舌劍,我們仍然沒有搶到喝湯的優先權,只有一小部分同學喝到二班剩下的一點清湯。唉,這樣的日子何時了?
點評:重現硝煙彌漫的“混沌湯”場景,同學們通過回放場景,對于搶奪一桶湯的過程感到有點羞愧,有點氣憤,有點煩惱。
【第三步:談一談感悟】
教師引導
文明是一種氣質,是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風度;文明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做人的高尚境界。生活中,文明的人神態自然,舉止得體,為人友善,處事平和,與這些人在一起,讓人感到舒適、清新和放松。
尤其在迎接“世博”召開的日子里,城市的文明,公民的文明都將受到一次嚴峻的考驗。難道這點小事我們都放不下?這點氣度咱們都拿不出?今天,大家說說該怎么解決“一桶湯”的問題?
學生討論
學生A:以前是我們先把湯端到自己班級,只給二班留一點的做法實在有點過分。我們有錯在先,人家模仿在后。我們以后不要再這樣做了!
學生B:我想對吳同學說:“有水果大家吃才甜,有湯大家喝才香。”
學生C:雖然我搶湯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班級的同學。現在,我知道了,不管是為誰,都應該采取文明的言行,而不是粗俗的舉動。
學生D:我發自內心地想說:“我們兩個班要做友好的鄰居,不要再做死對頭了!”
學生E:我有一個建議:一、三、五他們班先盛湯;二、四我們班先用湯,下周再調換過來,如此循環。這樣就公平了,兩個班的同學都能保證喝到湯了!
學生F:要知道: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快樂。如果人人都謙讓他人,那么我們的校園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學G:我提議:下了課,我們一起去向二班同學道歉,并與他們和好吧!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是知錯就改,是一個文明的班集體!
師生共勉
有位作家說過“文明其實是生命的高級覺悟,是靈性的自然清澈,是欲望的平淡自適。”過一種文明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的期望,與文明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提升。我們生活的這所學校,并不缺乏文明的環境,文明的氛圍。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文明的心態,文明的言行,那就是處處為他人所想,時時為他人所為。
同學們,通過一桶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班級中的人,都應該成為文明的典范,并通過我們自身文明的努力,提升整個班級、整個學校、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點評:經過老師耐心引導,清香可口的“共和湯”即將出爐,同學們的情操得到陶冶,退一步海闊天空。相信“一桶湯”終有美好的結局。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