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于醫學領域,后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獲得巨大成功,并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分析的模式,進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罢n例研究”以教師為導向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要想把課上好就必須進行課例研究。
一、什么是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屬于案例研究的一種。一個教育(教學)案例就是對包含有某些疑難問題或某些決策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景的描述。一堂課當然是一個具體的案例,所以課例研究的本質就是案例研究。
具體地說,課例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過對實際發生的一堂課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教學活動的研究。
理解課例研究的內涵與外延,首先要理解其研究的內容,或者說為什么研究?
(一)研究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即以課例為載體的主題研修活動。比如發現小組合作交流在課堂教學中華而不實的問題,就可進行以解決該問題為目標的課例研究,設法找到相關理論支撐,從而解決實踐問題,或者以問題喚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動。
(二)總結、分享教學經驗。比如青年教師與專家教師的教學比較研究。這種課例研究往往通過分析具體案例或利用敘述體故事來獲得知識和溝通,形成文獻資料。
(三)驗證相關教育理論。研究者認為教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從理論觀點出發,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論設計和改進課堂教學。在這種研究中,課例宛如各種教育理論的標本,研究者通過研究標本來從某個角度詮釋或豐富該理論,改進教學。
(四)發現或實踐新知識。在課例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知識,這種“意外”的收獲可能不多見,但是課例本身就具有知識性,因此是有價值的。
綜上所述,課例研究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往往要精心準備,采用一定的方法,根據一定的程序,有步驟地進行研究。
由此可見,進行課例研究應該是群體行為,研究人員至少兩人。因為自己上課自己評,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很多問題根本發現不了,反思也較為膚淺。所以,進行課例研究首先應建立研究小組,這是有效研究的必備條件。
二、課例研究的一般過程
課例研究一般有以下五個基本的過程:
(一)制定課例研究計劃
課例計劃是課例研究的綱領性材料,它不但支撐著課例研究的過程,而且是進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教學工具,它為課例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劇本”;作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研究人員傳遞著主講教師的課堂構想和教學過程;作為觀察工具,它為研究人員觀課提供了方向和指南,為觀察者記錄和分享提供了場所;作為研究工具,它為研究人員指明了研究方向,制訂了研究步驟,提供了研究材料。
課例計劃的制定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選取研究對象,找到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上課、聽課
研究者帶著問題認真備課,精心設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其余的研究人員參加聽課,形成過程性材料。
這和一般的上課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但課例研究的上課和聽課是帶著問題、帶著研究意識進行的。比如對相同的教材,設計幾種不同的教法,通過對比、研討,不斷改進,尋求更好的教學效果。以筆者本人為例,曾聯系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過《關于<散步>一課的N種教法》課例研究。對于這種“同課異構”的課例研究,必須多人、多次反復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修改,才能得出有效成果。
(三)說課、評課
上課者向其他研究人員說明該課的重難點、希望解決的問題、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策略等。參與聽課的研究人員根據執教者上課和說課的情況,發表自己的看法??梢詫虒W的相關環節、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執教者進行詢問和質疑,還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就這一點來說,課例是個載體,為教師集體觀課、課后相互評論、反饋教學、共同改進教學提供了平臺。借助這個平臺,教師們可以提出疑惑,尋找策略,體驗成功,提升教師集體的教學智慧。
(四)反思教學過程,修改教學設計
執教者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寫出教學反思。并根據研究小組中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優化教學設計。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課例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從而把課上好,因此反思和改進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同課多輪”的研究方式,即在修改教學設計之后,讓另一名教師(或原執教者)在另外的課堂教授“研究課”,其他研究人員進行觀課活動,然后再進行評課。
比如寧波市蔚斗小學,就采用過“一人同課多輪”的課例研究模式。第一輪課不受任何干擾,由教師獨立式設計教學案例,代表了教師的原行為階段,充分體現出教師本人的教學經驗與風格;第二輪課前,教研組成員積極介入教學設計,教師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后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第三輪課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對前兩輪課的改善,縮短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實現理念與經驗的整合。這樣一人同課多輪進行課例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三、如何撰寫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報告的結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內容:
(一)背景介紹
課例研究首先要向讀者交代課例的相關情況,對課例的背景、研究意圖、思路等進行說明。比如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學生;授課教師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是精心準備的研究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這個課例研究想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等等。比如一位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效率,進行的“隨堂練習有效性的課例研究”,再比如一位教師基于《社戲》的課例研究:教學目標引領下的提問預設與驅動的有效性研究。介紹研究的背景,才能使人了解研究的原因和目的,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
(二)課例敘述
即真實地記錄與闡釋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從而將這堂課實際是怎樣上的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師生間的互動等。不過,課例研究報告不是課堂實錄,不必事無巨細和盤托出,而要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對原始課堂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
(三)反思與評析
這是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內容涉及課后的反思及研究、與他人的商榷和爭鳴、課例的意義與價值、新的改進方案、根據第二次方案實施的行動跟進、第二次課后的反思、研究、提升等。對于課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和結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必須發表看法或進行分析。比如進行教學導入的有效性研究,就應該提出一些導入的方法和技巧,使其他教師能從中受到啟發。
當然,這只是課例研究報告的基本形式,根據研究的對象、過程和方法的不同,還可以適當調整。只要你有實踐的基礎,不斷積累經驗,具備一定的寫作技能,并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和思考,就一定能寫出好的課例研究報告。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徐樓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