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的問題一直是我和班主任老師心頭最大的痛,他對自己用反常的舉動做出各種出格的事沒有絲毫的認識,還總覺得同學老師冤枉他,這不服氣,那不服氣。這不,今天又發生了這樣幾個小插曲。
第一節課我們學習完《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篇課文后,我問學生對鐵路建造者有什么想法。一鳴和其他幾個學生都舉了手,我就叫了一個女生回答,她的答案是:“我想贊美一下鐵路建造者們……”一聽到這樣的答案,一鳴坐不住了,馬上斜倚在桌子上,把課本往前使勁一推,不服氣地嘟囔:“真是的,憑什么把我的答案說出來了?”
聽聽這是什么話,對同樣的課文同學們有相同的認識多么正常,但一鳴不是這樣想,他覺得是同學盜用了他的思想,搶了他的光芒,你說這多奇怪。回答問題的女生和他一南一北,一前一后,不可能知道一鳴是怎么想的。同學們回答問題的興致一下子就被一鳴的反應打壓了不少,剩下的時間更是被大大地掃了興。
第三節課,部分學生被借用去上數學課,我就讓一鳴和剩下的同學寫寫生詞,誰寫完就上黑板寫名字,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字數不多,孩子們都很有興致地寫起來。幾分鐘過去了,一鳴還是一字未動,我走到他身邊時他才拿起筆。有同學上黑板寫名字了,又聽見一鳴在下面嘀咕:“你們憑什么寫名字,我要是早點寫就是第一名……”擾攘許久,一鳴終于在自己的嘀咕、嘟囔聲中寫完了,他走上講臺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第一名同學的上面,還寫上大大的“1”,這才心滿意足地走了。
下午的校本課上我們要背誦《大學》。《大學》的內容比較難理解,也不那么瑯瑯上口,背誦的難度挺大的。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把內容分散到每個周,學生完成一周的任務就到我這來畫星星。幾個星期下來,只有不足10人沒有完成任務,其中就有一鳴。但是翻開一鳴的課本,上面已經畫滿了所有的星星。是一鳴給自己畫的,第一周的時候就已經畫滿了。
“憑什么?”這是一鳴經常質問老師的話。發喜報時沒有他會質問“憑什么”,寫字達標名單里沒有他會質問“憑什么”,老師表揚經常拖地的同學他也會質問“憑什么”……“憑什么”反映了一鳴怎樣的心態?
一鳴為什么會這樣,我一直在觀察、思考,我覺得是“輸不起的心態”在作祟。聰明的孩子總是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從小時候起家長就經常地灌輸凡事要爭第一的想法,好像不爭第一就不能證明孩子的優秀,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我應該是第一名”,但是同時也會產生這樣的擔憂——“我不是第一名怎么辦”。于是就想方設法地逃避,既要逃避競爭又要為自己找到借口。
像一鳴這樣,回答問題時遷怒于回答問題的同學,既能顯示自己的優秀又為自己不回答問題找到借口。背誦古詩《大學》,害怕自己不是第一個背完,害怕自己背誦得沒有其他同學優秀,就干脆以不參與作為逃避;可是內心又羨慕同學書上的星星,就自己給自己畫上。凡事想爭第一,爭不了第一就用無理的行為掩飾,這樣的一鳴其實也很可憐。
課下我和一鳴做了交流,我很坦誠地把我的分析說給他聽,一鳴竟然流淚了,要知道這可是半年來的頭一次,以往他總會以“不”字開頭為自己做一番辯解。我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舉了姚明和劉翔的例子:劉翔是很棒的世界跨欄冠軍,但是比賽籃球他也會輸;姚明是籃球巨星,可比賽跨欄就不行。班上的一些優秀學生也不是回回都是第一,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優秀。我還告訴他科學家的研究,最有成就的人是班級中排名第10名左右的人,因為他們的眼光不局限于爭第一,而是充分地發揮特長,培養能力,培養自己的適應能力,還有與人交往的能力。
我想讓一鳴明白,“優秀”是對一個群體的總稱,而不是專門針對一個人的稱謂,所以不必局限于“第一名”狹隘的范疇,總想讓自己成為第一名,這樣自己的心會太累,時間久了就會生病。要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正視同學的優點,學會為同學的精彩加油。
希望以后的一鳴能放下心中“第一”的重擔,輕松、坦然地面對學習、面對同伴、面對自己、面對他人……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