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生去秋游,當全體學生安全返回時,我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放學后正準備離開教室,突然發現坐在后排的龍龍有些悶悶不樂。我正想過去問問他怎么了,他卻一溜煙跑遠了。也許我多慮了,也許他只是想快點回家吧。為了這些寶貝孩子,我有點過于敏感了。
放學回到家里剛坐下,電話鈴聲就響了。一家長告訴我:“龍龍在秋游時被遠遠同學打紅了眼眶。”我及時打電話給遠遠媽媽,得到了證實。遠遠同學說:“我就輕輕碰了他一下。”又是他,我的腦海里浮現出遠遠的模樣,這個活潑好動、精力旺盛的小家伙,哎……
第二天一早我就找遠遠談話了。我說:“這樣可危險了,眼睛如果看不見,將會給同學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可是小家伙卻滿不在乎,一點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的大道理對一個6歲的孩子沒起一點作用。最成功的教育是一種“自覺”“自律”的教育,而不是“他律”的教育。而我的說教就是一種“他律”,所以效果不好。怎么辦呢?
這時上課鈴聲響了,我只好先讓遠遠去上課。在一天的忙碌中,我一直思索怎么辦?我關心地問龍龍感覺怎樣,他總瞇著眼睛回答我,不愿意睜開眼睛。看著龍龍紅腫的眼眶,我是又心疼又著急,一不小心,手上的鉛筆掉下,龍龍馬上瞇著眼睛給我找,好一會兒才找著。多好的龍龍啊……
有了。我胸有成竹地構思好我的教育計劃。晚上回到家,我蒙住雙眼在家操練,當四周一片漆黑時,我心里很惶恐。如果孩子實踐一下盲人的生活,會觸動他的心嗎?體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對于形象思維處于主導地位的兒童來說,他們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起始階段,只有體驗,獲得的思想情感才能刻骨銘心;只有體驗,教育目標才能內化為兒童的基本素質。
放學了,我對遠遠同學說:“老師想請你幫我送作業本到辦公室,好嗎?”一年級小孩子最喜歡幫老師送作業,他爽快地答應了。我接著說:“不過,有個體驗活動希望你能勇敢參加。”“可以。”小家伙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告訴他活動的規則:拿出小圍巾一邊輕輕蒙上他的眼睛,一邊說:“盲人生活新體驗活動現在開始。”剛開始我用聲音引導他,他很順利地來到二樓辦公室,放好作業本。回去的路上,我提出要求:以后再也不說話。他在走廊上摸索著前進,步伐明顯比來時慢了很多,一會碰墻,一會撞到同學,周圍的同學們唧唧喳喳地小聲議論著。他真是舉步為艱,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很怕腳踩空摔倒,或是碰上什么,撞上……撲通一聲,孩子一個踉蹌向前,眼看就要摔倒,我一把拉住了他。遠遠嚇壞了,勉強再走幾步后就站住不動了。我很理解他此時的感受,知道體驗活動的目的達到了。“掌握學生的心理模式,于無形之中就讓學生在您的指導下,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這次盲人體驗活動已經觸動了孩子的心……
我小聲說:“你的左手邊是墻,可以扶著走回教室。”到了目的地,我輕輕取下小圍巾,一看這小家伙,正強忍著淚水,就快哭出聲來。是啊!這次活動遠遠同學經過“將心比心”,使他產生心理上的觸動,這將是他接受意見和轉變態度的開始。
我表揚他是一個堅強的好孩子。這時,只見他快步走到龍龍跟前說:“對不起。”猛地,微笑浮上我的臉頰。
在這次教育活動中,我運用了行為體驗教育方式。孩子的內心體驗則是其行為體驗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遠遠同學在活動中受到教育,產生了一種主動接納的意識。自覺自愿地改正錯誤、賠禮道歉,就是一種“自律”教育啊。從那以后,再也沒見遠遠同學“粗暴動武”了。
(作者單位:深圳市鹽田外國語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