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目標指導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p>
在十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我認為:關鍵要把握好“三度”,即適度、力度、結合度。現在,我就這“三度”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滲透德育要“適度”
滲透德育就是將思想、觀點、精神、情操等有意識地擴散、影響、遷移、傳遞給受教育者,使之在無意識中演變、接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課堂滲透德育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德育教育的“度”過強,將會把數學課堂轉變為政治課,失去數學課的教學本質。若德育教育“度”過弱,就成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課,失去數學的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也失去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征,從而有悖新課標有關德育教育的要求。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正負數”時,我向學生介紹了我國比西方提出正負數概念早了1000多年,并能運用自如。這體現了古代數學家卓越超群的智慧,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一項世界冠軍。這無疑能激發學生對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這些德育教育的滲入,要掌握好量的“度”。倘若,借題發揮、滔滔不絕,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侃侃而談的話,就會失去數學課的教學價值。要做到:課堂中滲透德育,既要防“過”,也要防“不及”。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數學知識與德育教育完美結合。
二、落實德育要有“力度”
常有老師抱怨道:“我們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勸說;學生卻聽得乏味,無動于衷,我行我素?!蔽页K伎歼@些問題的根源,我想一定是我們的“力度”(方法、方式、適時等)做得不夠,沒能撞擊學生的心靈,因此,我們的話未能進入他們的心靈深處。知其根源,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常從調動學生情緒、情感入手,進行德育教育,收效頗豐。
1.動之以情,即充分發揮情感的感染性
老師只有動之以情,方能激生之情,使之樂其所學。要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在“潤”字上下工夫,寓理于情,情理結合,以滿腔的熱情地去關愛、信任每一個學生。特別是特殊生的關愛,我們老師要善于發現這些學生的細微進步,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用老師的愛心點燃每一個學生心靈的火花。如:我在教學九年級下冊“拋物線”章節時,我發現班級有位“特殊生”陳鐘良,這節課比以往聽課認真,我順勢在黑板上畫出拋物線的形狀,并說道:“今日的陳鐘良上課認真,正如拋物線上的點向上爬行,我堅信他一定能堅持不懈地爬到拋物線的頂點。”課后,他找到我說:“老師,今天,我細微的變化,你都能發現,沒想到你還給予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后,我一定要像拋物線上的點一樣,爬到拋物線的頂點的,不會讓老師失望的。”之后,陳鐘良上我的課,比以往認真多了,作業也能按時完成,成績也得到顯著提高。
2.靈活施教,即不拘一格因課設教,因人施教
我們老師就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注重課堂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發揚民主平等的教風,提倡學生競爭合作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
把班級學生按學習成績不同程度,交錯開來編排座位,前后桌4個同學劃分若干個學習小組,由學習好的同學擔任“小老師”(小組長)。在課堂上,老師提出討論的問題,由小組討論,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講解,未能解決的問題,老師稍加分析與引導,然后由小組長們來最終明確答案。
課外作業和單元試卷批改完后,發到各小組長處,由小組長仔細審核組員中存在的問題,并給組員進行補缺補漏,爭取小組共同進步。每次單元小測根據各小組總成績進步的大小,評出若干個的“優秀學習小組”;根據組員個人成績進步的大小,評出若干個的“個人學習進步之星”和“優秀輔導小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其體驗到學習數學所帶來的成功的樂趣,還能使學生在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中,學會友善待人、合作共贏、互幫互助等多種能力,使知識與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
三、滲透德育注意“結合度”
即要選準數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火力點”,然后從這點噴涌而出。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意了“適度”,加強了“力度”,但只注意這兩點是不夠的,還要切忌進行德育教育的“說教性”,否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要準確而深入地挖掘數學教材中所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在傳授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水乳交融地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也經受德育思想的“洗禮”。
1.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教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老師可以利用學生“向師性”這一心理特點,加強自身個人修養,以自己處世風格和行為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讓學生以自己為榜樣,處處學習老師為人處世的風格。這就給我們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需在課堂上,能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對“特殊生”的關心愛護,構建一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念,師生之間能平等交流,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精心準備好每節課,課堂上,注意自己的儀表,語言的表達,板書的設計等等,讓學生產生美的享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心里油然而生對老師的敬佩之情,繼而學生效仿老師的言談舉止,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數學史料是提高學生民族自信心的好素材
在講解圓的時候,我們會講到中國的祖沖之是如何利用極限和分割的方法得到的圓周率的;在講勾股定理時候,我們會講到我國周朝數學家商高是如何靈活應用這一定律的;在講正負數時候,我們會講到我國比西方早提出1000多年;在講拋物線的時候,我們會講到中國的趙州橋利用拋物線原理設計……結合這些素材,用我國古今數學的輝煌成就和數學家的動人事跡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為國爭光,使學生發憤讀書,運用數學來造福社會。
3.結合富有時代脈搏的重大事件進行滲透德育教育
例如:結合2008年“汶川地震”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捐款數額特別巨大,和海內外友好人士為重建汶川作出不懈的努力。通過這一重大事件,來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優良傳統……
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我們要把握好數學教師的角色,既可以在教學中傳授新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我們就能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