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化學教學一貫注重“雙基”,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擁有厚實的知識儲備。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化學思想的滲透,借助化學問題的解決來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大量的解題訓練有時會使學生在努力學習化學的同時,逐漸的厭煩、冷漠化學,對化學失去了興趣。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新課改對中學化學教學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學教學一定要改變老的教學模式,創設適當的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
所謂情境教學,通常是讓學生先感知形象,而后用語言表達,或邊體驗感受邊促進內部思維積極活動的一個過程。那么,如何能巧妙地創設情境呢?我認為主要可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一、通過實驗來創設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感知化學規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作為化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化學實驗這一有效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既能達到對疑難問題的解決,也符合現在探究性學習的要求,還可以通過實驗的教學去體會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講到金屬與鹽發生置換反應后,教師可提出問題:“金屬鈉與硫酸銅溶液可以發生置換反應嗎?”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學生會答“可以!”教師可再引導:“如果可以,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得出初步結論是如發生反應,會有紅色的銅析出。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演示出這一實驗,結果會發現金屬鈉浮在溶液表面不斷游動,最后溶液中生成藍色沉淀。這一現象與初步估計的相矛盾。此時的學生充滿疑惑,教師只需略加點撥,指出運用上述結論時,在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的活潑金屬應除外。
再比如為了不讓學生混淆生石灰和熟石灰兩種物質,教師可在課堂上補充演示一個實驗。將一個鮮雞蛋放入較多的生石灰中,再加入適量的水,過一段時間之后,剝開雞蛋殼,學生將會發現雞蛋竟然煮熟了!而如果有條件的話,此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效果當然會更好。
要知道,化學給學生所帶來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實驗。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利用實驗來創設真實的情境,“以情感人”在化學課上也不是做不到的(此處的情指的是情境)。
二、通過生活實例來創設情境
生活是學生化學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學生化學知識的最大應用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驗、人類文明發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化學史實、發明發現的故事等等。現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還是高考中的考點,社會、生活和化學都是熱點話題。引導學生用化學視角、化學方法去觀察、思考日常、生活、生產、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問題,學生認識化學在科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例如講“二氧化碳的性質”這節內容時,課前可先從“死狗洞”說起,內容就是在意大利有一個山洞,人們叫它“死狗洞”。人進去不會死,狗進去卻會死去。后來科學家波曼爾經過實地考察后,運用化學知識解開了這一謎底。故事提出之后,學生在驚奇之余,就會帶著一種探求原因的心態來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其教學效果也會相當好的了。又如可以通過介紹1999年山西某市一商場開業典禮日,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慎,造成氫氣球爆炸傷人,從而講述檢驗氫氣純度的重要性等等。而在講到水的凈化時,教師不妨向學生談一下2002年12月份廣西百桶砒霜墜河事件,當時專家使用石灰來稀釋河水,并在河道的下游設了很多點來監測水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防治水的污染的重要性,并努力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為社會作出貢獻。現實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作為教師,應能好好地利用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三、通過聯想來創設情境
高中化學學習學會知識僅是一方面,還應總結歸納、經常聯想,找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及規律。也就是說,化學學習,除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之外,還要重視掌握基本規律。在掌握基本規律的過程中,通過聯想來創設情境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模擬情景不僅與真實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可融入豐富的情感,它比真實的事物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充分聯想,學生在角色效應的影響下自覺地融入到學習情境中。卡通圖片、流程圖示、模型等,都可用于創設這樣的學習情境。有人說,化學難學,要記的東西太多了,這話不全對。實際上,關鍵在于怎樣記。例如對無機化學來說,我們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這部分內容時,可以以“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存在”為線索;學習具體的單質、化合物時既可以“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為思路,又可從該單質到各類化合物之間的橫向聯系進行學習,同時結合元素周期律,將元素化合物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同時我們還可以抓住學習對象的主要特征,運用擬人化的手段模擬出特定的情境來進行對知識的理解。
四、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來創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學語言是主要媒體。教師語言準確、形象、生動、幽默、風趣,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情感,則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精神振奮,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易把學生帶入探索情境中去。如在復習“堿金屬”時,我說“在堿金屬的化合物中有蘇氏三兄弟,你們認識它們嗎?誰能說出它們的異同點?”同學們一聽“蘇氏三兄弟”,個個情緒高昂,認真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不僅很快地弄清了蘇打、小蘇打、大蘇打的組成、性質和用途,而且印象深刻。生動、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能將學生迅速帶入樂學的情境之中,學生也就樂于參與了。
五、通過問題設計來創設情境
對于相同的課堂教學內容,有的教師采取的是就題論題、機械傳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講得很詳細,出力不小,但教學效果不佳。有經驗的教師則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把教材內容設計出較高質量的問題情境,用問題組成能力主線,課堂效果顯著提高。
要注意設計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的,衡量問題質量高低的標準應包括難易程度、思維容量大小、思維強度、刺激強度等。只有設計的問題具有足夠思維量,堅持運用讓學生“翹腳摘果子原則”,甚至“撐桿跳高摘果子的原則”,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高一化學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時,設計問題:用一種試劑,即可把K2SO4,Na2S,Na2SO3,Na2CO3,Ba(NO3)2五種無色溶液一次鑒別開來,該試劑是什么,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經過分析,完全能夠想到該試劑是H2SO4。這既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又加深理解和鞏固了所學新知識,同時還復習了已學的相關內容,比讓學生“照葫蘆畫瓢”模仿課本例題寫離子方程式的思維量大多了,真是一舉多得。
當然,也要注意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或偏易,如果難度過大,超越了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學生將茫然無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棄不學;如果問題偏易,又會使學生養成懶得動腦的陋習,都會泯滅他們求知的欲望。
六、通過電教手段來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83%是通過視覺獲得的,11%是通過聽覺獲得。而在“注意比率”的研究發現,通過視覺的注意集中比率為81.7%,聽覺只達到54.6%。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電教手段來創造一些聲像具備的畫面,配以聲音的刺激,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講到干冰時,為了講明干冰與冰的區別,可以通過電腦展示給學生一塊干冰和一塊冰的畫面,干冰升華后不留痕跡,周圍空氣中出現“云霧”,而冰融化后留下一攤水。學生通過觀察后,就能明白干冰和冰是兩種不同的物質,由此也能理解干冰的用途。再有講到原子的概念時,由于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學生很難把握,那么電教手段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充分利用視頻錄像和Flash動畫來展示原子的運動和它的內部結構,這樣所起到的效果,遠比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要好很多。而在講述化學變化的本質時,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較難理解的。如能配以電腦的動畫展示,讓學生看到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之間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這一過程,相信就會理解得更為深刻。
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凡是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的重大事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讓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的作用,而電教手段就是根據這一特點而實施的。現代化的電教手段,能將知識化抽象為具體,化沉悶為輕松。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事物的認識也必定會是很深刻的。
當然,在創設出情境的同時,控制好學生的情緒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是教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一味地追求新奇,只求新而忽視了掌握新知識,這是不可取的。另外,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在形式上的新異性,內容上的生動性以及方法上的啟發性,真正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去創設情境。以學科知識創設情境,以情境來掌握知識,這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