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一詞源自古希臘語mimesis,自亞里士多德始成為了美學和文學理論的核心用語。有感于此,我充分利用一些佳作,引導學生仿寫美文。現以一實例為證。
《作文報》2008年第23和第24期均刊登了一篇寫李白的文章,它們分別是山東李振華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和湖南楊超群的《回唐代看一位詩人》。具體操作如下。
一、請兩位朗讀水平高的同學(這很重要,可充分展現文章的藝術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感情地在班上朗讀。
二、讀后,教師暫不作任何評論,先讓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必須談到的是:聽完該文后,該文哪一處或哪一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教師對同學們的發言歸納總結出可供借鑒且操作性強的幾點。
1.兩篇文章都以李白的詩句貫穿全文,使得文章古詩文氣息濃厚,深富蘊藉之美。
2.語言上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得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具體,極具藝術感染力。
3.《回唐代看一位詩人》結構新穎嚴謹。開頭用水、月、秋三個意象組成三個排比段落,后分別以“愁水”“殘月”“冷秋”三個小章節照應開頭,使得全文思路清晰,讀來含蓄而不晦澀。
4.《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回顧李白的一生,以第一人稱抒寫,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回唐代看一位詩人》以第二人稱抒寫,讓人覺得作者就是李白的摯友,在與他訴肺腑之情,以這種傾吐式敘事、呼告式抒情釀成深情美文。
5.引用或化用古詩詞,擬一個醒目的標題。
四、針對學生讀課外書不多的現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教材里的作家作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完成這次仿寫。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念奴嬌·赤壁懷古》《石鐘山記》《赤壁賦》
屈原:《離騷》《屈原列傳》《湘夫人》
杜甫:《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抒懷》《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
孟子:《孟子二章》《魚我所欲也》《齊桓晉文之事》《莊暴見孟子》
李清照:《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陶淵明:《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
五、仿寫。要求:寫一位作家,借鑒《作文報》上兩篇文章的優點,必須做到的一點是要以多種形式(引用、化用等)用到主人公的作品。
第三天,文章交上來了,我懷著期盼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打開他們的作品,感謝上帝,果然有明顯進步,一改以前的語言蒼白、無詞可用,取而代之的是不時跳躍的精彩。雖然有的模仿痕跡太重,但總比在原地踏步強了許多。現摘錄一二,以饗讀者。
1.化用作家詞作
亡國者,多是為人們所不齒的,而后人對你更多的是同情;亡國者,多是為人們所指責的,而你卻被詞學界高高托起;梧桐深院,鎖不住冰冷的清秋;一江春水,流不走千古的愁。
(劉艷慧《國家不幸詩家幸》)
2.化用作品兼排比擬人手法
有那么一步,昭君走過了,從此人生平沙落雁,大漠孤煙,邊邑的安寧靜默了她華麗的哀傷;有那么一步,蘇軾走過了,從此人生枯草蠻荒,永駐南海,世人的敬仰撫慰了他滄桑的容顏;有那么一步,易安走過了,從此人生梧桐細雨,綠肥紅瘦,詞別是一家讀懂了她無盡的憂愁。(李俊霞《暗香飄過》)
3.化用作品,以第二人稱抒寫
你那云中的錦書,那門前的梧桐,那綻開的芙蓉,暮雨蕭蕭下的兩壺清酒,輕風斜陽下的一地黃花,舴艋舟里載不動的濃愁,都化作那聲聲嘆息聲聲慢……(尹雅清《聲聲嘆息聲聲慢》)
4.引用化用再加第二人稱抒寫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在淡雅清溪旁,繁花松菊間,你手執一壺酒,對明月吟詩,對清流撫琴。從此,你的高潔優雅,你的錚錚傲骨,讓魏晉之風飄向亙古。(葉苗《翻動歷史的書頁》
可以說,這次作文教學是成功的。細細回味,覺得這次仿寫能有收獲主要得益于以下三點:一是細化仿寫目標——就寫一位作家,用到他的作品。要求明確具體了,學生仿寫時動起筆來就有針對性,不至于講了一大通最后還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充分利用手頭現有資料。高三學生,他們看課外書的時間是很少的,尤其是理科生。所以還是引導學生調動現有的素材儲備比較現實,操作性也強。這次仿寫積累梳理了一些名家名言,強化了修辭手法的應用,打開了學生思路,開闊了學生視野,點化了寫作技巧,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說,仿寫美文的確是高三作文教學的一條捷徑。
作者單位:新疆五家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