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闭Z言文字的積累,其途徑是聽和讀;語言文字的表達,其形式是說和寫。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去引導學生在會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博覽群書,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開展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知識的有效方法。
一、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喜愛閱讀
1.營造閱讀氛圍。首先,在墻壁上懸掛一些名人讀書成長的掛圖,詩詞、名言等,讓孩子孕育在濃濃的書香中。其次,我不僅發(fā)動學生向班級捐獻圖書,還定期向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定量的圖書,利用節(jié)日建議家長帶孩子買書,建議家長買書給孩子當生日禮物……把班級的四個角落都設置成圖書角,教室墻壁上也掛滿了各種課外書、報刊,讓學生在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歡的書,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2.激發(fā)學生博覽群書的興趣。學生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級學生都特愛看童話故事,而猜謎、科技、名人傳奇、歇后語、寓言等之類的書卻極少問津。魯迅曾說過,讀書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盡所能激起學生閱讀多種書籍的興趣。
3.拓寬閱讀空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完書上的一些課文外,可介紹學生閱讀相應的課外書。如:學完古詩后,推薦學生選讀《唐詩三百首》,在學習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后可讀《魯濱遜漂流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讀小學生版的“四大名著”,讀兒童報刊及科普讀物。幫助學生隨課文選擇一些文學性、趣味性強的課外兒童詩、歌、謠、趣味故事、優(yōu)秀作文等,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
4.巧設閱讀契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有一種看書的需要。如大部分學生都樂于猜謎,卻又沒有較系統(tǒng)的猜謎知識,這時,我教學生猜謎的一些方法,告訴孩子老師是從哪一本謎語書中學到的,自然地把謎語書推薦給學生。最后提出兩周后將繼續(xù)開展猜謎,并將要推選出幾名“猜謎大王”,孩子果真順著老師設的梯子爭相搶看謎語書,偶爾還會自己出幾個較簡單的謎面。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興趣雖然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但是學生光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只憑興趣毫無目的、不茍方法地去茫茫課外讀海中“瀟灑走一回”其意義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jié)的內(nèi)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我這里所要談的是幾種我們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閱讀方法: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jù)學生在課內(nèi)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大自然的文字》一課,讓學生結合當今的環(huán)境狀況,再讀一讀大自然現(xiàn)在的文字,搜集相關的資料,然后展開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大自然,樹立環(huán)保意識,珍惜和保護“大自然的文字”,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營造美好的家園。因而我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wǎng)查閱)。又比如,我們學習了《麋鹿》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以培養(yǎng)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tǒng)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jīng)據(jù)典,情節(jié)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jù),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diào)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地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zhì)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啻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紙雜志,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nèi)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點??傊x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閱讀的書籍不同,而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應該注重教會學生根據(jù)個人不同的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性質(zhì),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靈活使用。
三、開展讀書評比
小學生情趣不穩(wěn)定,為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便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悅。
我利用早讀課、語文活動課、班會課,開展了“介紹一本好書”、“詩文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讀后感》交流會、《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動。這些交流不僅反饋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設置作品欄,展出學生摘錄的筆記、讀后感和手抄報等作品,使學生對課外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總之,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開創(chuàng)了一個開放式的大語文學習氛圍,同時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生活體驗,使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為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鋪平了道路。
作者單位:福建龍巖新羅區(qū)適中保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