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小語界對“語文教學該怎么教”的話題有了更為理性的審視和科學的定位:關注語文意識是語文老師的獨當之任。關注語文意識,就是要關注文本中言語情趣的“亮點”,筆者認為,言語亮點是文本細讀后的獲取,是引領學生觸摸文本內涵的有效落點。本文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尋獲言語亮點進而引導學生觸摸文本內涵的層面上作探索性闡述。
關鍵詞:言語亮點 文本細讀 文本內涵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入,小語界對“語文教學該怎么教”的話題有了更為理性的審視和科學的定位:語文老師,在關注文本“寫了什么”的同時,更應關注文本中的言語存在、表達方式、結構修辭等,也就是要關注語文意識。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而語文老師應該成為破解這個“秘密”的人。破解“秘密”,首先要找準語文意識的點,即文本中的言語亮點,它是作者在文本語言運用中最富創造性的地方。本文將結合有關課例,就如何在細讀中尋獲言語亮點進而引領學生觸摸文本內涵作探索性闡述。
一、在文本的“空白處”捕捉言語亮點,于隨文練筆中實現文本內涵的體味
正如山水畫講究留白藝術那樣,每一篇文學作品也必然存在著語言的空白,從審美的角度看,文章中無處不在的空白點,自然地誘發了學生再創造的內在動力,它召喚著學生運用自由想象去填補。因此,教師應該通過細讀文本,有意識地去捕捉文本中“言雖盡而意無窮”的言語亮點,使之成為學生體味作者“未言之言”的生發點。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這一切的一切,匯成了四個字——“慈母情深”!這是我第一次發現母親的偉大,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著錢,分明是攥著母親的(學生答:愛、希望、心血、汗水……)。攥著母親的博大情懷,回想母親掙錢的畫面,再看母親給錢的那個細節,我們感受到的是……(讀課題)
出示: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師:“跑出去”的后面是一串長長的省略號,我心潮澎湃,我一遍遍地對母親說,對著那個在七八十臺縫紉機前脊背彎曲的母親說……拿出筆,把你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
寫話交流:
生: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我心潮澎湃,我一遍遍地對母親說,您用您粗糙的雙手支撐著這個家,看到那惡劣的工作環境,我根本不該向您要錢。
生: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我一遍遍地對母親說,您的身體如此瘦弱,但您的一言一言讓我深深地讓我深深地震撼,我一定要報答您。
生: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我一遍遍地對母親說,敬愛的母親,我從您的身上看到了一種偉大的力量,我從您的身上體會到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母愛,雖然生活很貧苦,但是只要有您,我會非常幸福和溫暖。
……(學生從決心,悔恨,幸福等方面寫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不難看出,在上述教學片段里,一個看似普通的省略號(空白處)在王老師的眼里卻是個難得的言語亮點。在渾然天成的隨文練筆中,學生筆下流淌的不僅僅是“我”對母親的訴說,更是孩子們對母愛的重新認識。由此可見,文本的空白處其實是一種無法替代的言語形式,是作者無法用語言表述下的產物,教師對空白處的挖掘和再創造,為學生體味文本內涵鋪墊了更多的“色彩”。
二、在文本的“反復處”尋獲言語亮點,于朗讀感悟中實現文本內涵的深化
反復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反復的出現往往在文本中起著一唱三嘆,增強語勢,突出主題的作用。一般來說,文本中詞句的反復,不是形式上的簡單重復,而是意義升華的著重體現,它承載著作者認知和情感的變化。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字詞句,結合語境,細細品讀,思考比對,進而實現文本內涵的深化。如竇桂梅老師在《秋天的懷念》一課中,當學生對史鐵生母親的“忍”有了充分理解后——
師:好!會讀書,請再仔細讀讀,看看母親又是怎么“忍”的呢?(生找讀句子)
出示: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
2.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3.……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師:母親這“悄悄地”忍的細節被你發現了,現在把“悄悄地”去掉,再讀讀上面的三句話,任意選擇一句談談你的看法。
生:我談第三句。因為母親一說“跑”和“踩”,就會想到兒子的腳癱瘓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親對自己的話很敏感,就連說話都那么小心。
師:用個成語,那就是——
生:小心翼翼!
生:我談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體會不到母親的苦心。她想讓兒子盡情地發泄一下,就又悄悄地進來,這就更體會母親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擾兒子。
生:我說第一句。如果母親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隨便地出去,根本就體會不到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和細心關懷。
師:是啊,她的心比針尖還細啊!把你的感受送進去再讀。(生讀得較輕)
師:母親的腳步還是稍重了一些,再輕一點兒。(生再讀)
師:你們真會讀書呀!由于你的啟發,引領著大家體會到母親痛心中還要細心、耐心、小心——因此,這“忍”中透著的是看不見的愛。
三個“悄悄地”反復出現,體現的是母親不同的內心情感,卻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和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到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有效地實現了由形式感知向內涵體悟的轉變,“悄悄地”這個言語亮點成了課堂中朗讀感悟的有效落點。
三、在文本的“細微處”拾取言語亮點,于自由想象中實現文本內涵的豐滿
常言道:于細微處見精神。在文學作品中,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個司空見慣的眼神,或許一句家常的話語,往往蘊藏著言語亮點。這種容易視而不見的亮點往往被教師的“過場式”閱讀所掩蓋,它需要教師本著“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聲聲入耳”的閱讀態度,懷著高度敏感的語文意識去拾取,去創獲,然后緊緊鎖定言語亮點引發開來,會使得文本內涵更加豐滿。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鸕鶿》一課時,緊緊抓住漁人趕鸕鶿下水時用竹竿“一抹”這一細微之處大做文章:漁人這輕輕一抹,僅僅是將鸕鶿抹下水嗎?然后引導學生充分去思考、想象——這一抹,會抹出什么?學生思考后發言,有的說這“一抹”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紋;有的說抹出了一個歡騰、熱鬧的湖面;有的說抹出了漁人豐收在望的喜悅;還有的說這“一抹”抹出來的是漁人的幸福生活……
在這位老師的教學片段中,“一抹”,這一簡單的動作成了豐滿文本內涵的著力點,“抹出了什么”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紛紛從自己的視角去看文章,紛紛依據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理解去體味,去感悟,課堂頓時思如泉涌,顯得有血有肉,神采飛揚。
四、在文本的“矛盾處”創獲言語亮點,于理性思辨中實現文本內涵的擴容
有些文章常常會出現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這些矛盾現象,大多是作者有意識、有目的巧妙安排,是文本張力的一種呈現。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作者著筆的“不同處”與“矛盾處”,質疑釋疑,破譯弦外之音,加深對文章主旨和思想內涵的把握。
如江蘇特級教師陳金才《一面五星紅旗》一課中,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呈現了文中老板說的兩句話:1.“我講究公平交易。”2.“費用我來付。”這是文中前后的矛盾處,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文中的老板在對待同一件事情上的態度,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看得出,這兩句話的矛盾沖突引發了文本的張力,激起了學生深層讀書的動力和探究欲望。隨后,教師圍繞這一言語“亮點”引導學生思辨——假如是你,在那樣的絕境中,你愿不愿意用國旗去換一塊可以拯救你生命的面包?
生:(高聲大叫)不換!
師:為什么堅決不換?(大部分學生紛紛舉手。少數學生猶豫、遲疑)
生:因為這是我們祖國的國旗。
生:五星紅旗是我們祖國的象征。我愛國旗勝過愛我的生命。盡管我現在一無所有,但是,我必須保住國旗。
生: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我們的祖國。我們愛我們的國旗。
師:(掃視全班)愿意用國旗換面包的,請舉手。(少數學生舉手。)
師:看來我們是少數派。(對著舉手的幾位同學)你為什么愿意換?難道你不愛國旗嗎?難道你不怕別人說你不愛國嗎?
生:我是這樣想的:國旗是用絲綢和線做的,換掉了以后,還可以重新去縫制新的國旗。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必須珍惜我的生命。
生:正因為我是愛國的,所以我不能讓國家失去一個很優秀的留學生。所以,我答應用國旗換面包。用國旗換來的生命,以后一定會更加報效祖國。
……
師:親愛的同學們,今天的這一課就要結束了。我很欣賞堅定地表示不用國旗換面包的同學,因為你們又一顆赤熱的愛國之心。你們愛國旗,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同時,我也非常欣賞敢于用國旗換面包的同學,因為你們珍愛生命。
國旗和生命,誰更重要?這是個價值觀的問題,這堂課在文本的“矛盾處”引發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思辨。陳老師在這里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既欣賞堅決不用國旗換面包的同學,因為他們有一顆赤熱的愛國之心。同時又肯定了敢于用國旗換面包的同學,因為他們珍愛生命。不難發現,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文本的內涵在孩子們的理性思辨中得到了科學的擴容。
“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語)看來,尋獲言語亮點,教師必須細讀文本,靜心沉入言語,時刻揣懷語文意識徜徉文本的字里行間,一字,一句,一標點,都可能成為引領孩子觸摸文本內涵的有效落點。立足言語亮點的課堂,必將是“得言又得意”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崧舟.《語文課堂需要喚醒語文意識》.2008年12月.
[2]《竇桂梅與主題教學》.2006年4月.
作者單位:浙江上虞華維文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