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沒有創造,人類就不會進步。在現實的生活和實踐中許多客觀事實都證明了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學校教育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擺在突出位置。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因其豐富的想象空間和人文內涵,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下面,本人就結合個人的教學實際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及能力的培養。
一、營造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學習環境
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人才能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嚴厲、呆板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只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他們只能一味地聽老師的話,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唯命是從,這樣的教學肯定不能培養出有主見、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老師應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充分發展、張揚個性,創新的火花才能燃燒起來。要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中,要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師生關系就當是和諧民主的,生生關系就應是團結友愛的。老師在課堂上要親切、溫和,課堂下多與學生談心,讓他們覺得你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才會由怕你變為敬你、愛你,他們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樂意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才能更好地走向自我的實現。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多一份寬容、少幾許苛刻,讓學生見了你有一種親切感、興奮感。當然,課堂上不光師生間應民主相處,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應和諧共處。老師不但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允許學生發言不準確,允許學生給老師指出錯誤,允許學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師好,不能諷刺、挖苦學生。這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畢竟,好的學習成績和好的學習環境是分不開的,人際環境好,人的大腦才會處于興奮狀態,而興奮不僅是興趣的起點,更是喚起創造的源泉之一。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強烈的自信心以及目標實現的必勝信念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創新思維不竭的源泉。當一個人自信時,便會朝自我預定的目標去奮斗,便會漠視一切困難與挫折。如果一個人缺乏自信,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敢想此,更不敢做彼,那么天賦再高,也不會產生創新的動機與行為。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趨勢進行誘發性教育。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引起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接受知識,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聯想、分析、綜合、推理,進行創造思維。在教學中,學生往往特別注重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應主動推行“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優點,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獨特見解,才會使其遂漸成長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現代化人才。
三、采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表明,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教師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多開展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語文實踐學習活動。同時,教師更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和其他學科的關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修養無不有利于語文的學習。而且如果能夠把其他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創造性地運用到語文上來,對語文學習將是十分有利的。跟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創造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讀書與實踐相互融合的大語文教育。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引導查找資料的實踐,培養學生通過圖書、網絡等收集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習慣和能力。教師要引導語文應用實踐,讓學生尋找語文實踐的機會,把自己的所學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如給遠方的親人朋友經常寫信,給大人的商店寫廣告語,把新學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等。在具體的組織形式上,可以通過教師布置開放性作業,也可以是學生自主進行。現代社會里,單一的知識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時代對綜合知識的需要越來越大,語文教學也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要能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才能不斷開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新途徑,才能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在培養創新意識方面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佚名.《如何培養的學生創新精神》.
[2]王向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王順坤.《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石達次仁.《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河南省沁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