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基礎科中的基礎科。因此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著重于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師生交融的、和諧的而且能夠產生對文本共鳴的過程,從而更優質地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新的詞匯,掌握更多的語言溝通技巧,獲得更多間接知識和審美情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升華了他們的思想境界。
關鍵詞:語文 閱讀 教學 交融 和諧 共鳴
毋庸置疑,語文是基礎科中的基礎科。因此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小學階段,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學會新的詞匯,掌握更多的語言溝通技巧,獲得更多間接知識和審美情趣,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升華了他們的思想境界。過去應試教育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并沒有使語文閱讀教學獲得應有的目的和效果,相反簡單地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某些優美的詞句和詩文,雖然使不少學生可以從容應付考試,但卻對他們立身處世無甚幫助,對他們的語言能力、情操陶冶促進也不大。當新課標的春風習習拂來時,我們終于可以拋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重新構建一種新的閱讀教學,來實現千百年來“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
在筆者看來,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一種交融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應該是和諧的,這種和諧的交融必將能產生共鳴。下面,我們來詳細探討。
一、閱讀教學是一種交融的過程
這種交融是教與學的交融,是師與生的交融。
借助文學理論的研究,我們知道閱讀過程中有三個基本要素:作者、文本、讀者。很顯然在閱讀教學當中也脫離不了這三個要素,但卻多了一個教師。除去了沒有實時存在于閱讀教學現場的作者,整個閱讀教學現場也就只有教師、課文(文本)、學生(讀者)。必須清楚指出一點的是:教師也是讀者,但又極大地不同與也作為讀者的學生。因此教學的現場過程可以被看成是都是同為讀者的教師與學生一起對作為文本的課文進行閱讀。當然,這種閱讀不是一般意義的閱讀,而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多重對話的過程。新是閱讀教學里,教師把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的經驗方法告訴學生——并非灌輸式的傳授,而是一個讀者對另外一個讀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表達,學生也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表達出來,并提出閱讀中遇到的疑難,教師再根據教學目的引導學生進行釋疑,最后達到共同解讀課文文本的目標。這里師生就課文進行了互動、交流——不是作者與讀者通過文本進行交流,而是兩個不同的讀者共同對文本進行解讀。所以教與學、教師與學生在這里實現了交融,教與學有了一致的目標——解讀課文,教與學有了共同的性質——閱讀行為,而其行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也不僅有一致的目標、共同的身份,而且實現了交流與互動。梁啟超在《教授法》中說“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出的方法教人。”閱讀教學的交融,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掌握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活動,讓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課文,從而提高學生擴充知識、提升技能的效率。
以往的教學工作中,筆者體會到,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師生互動交流能否達到交融。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身份是平等的,都是讀者。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課文是客體,教師便是連接這主客體的關鍵。為了做好這個關鍵,教師在授課前應做好充分準備,擴充多方知識,設計教學方案,深入準備課程,全面了解學生。只有這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夠對學生“投其所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具體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雙方才能夠有效地進行互動、交流,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交融。
二、交融的過程是和諧的
閱讀教學是一種交融的過程,但這種過程應該是和諧的,而不是激烈的思想碰撞和理論交鋒。誠然,身為讀者的教師與學生在思想認識與實踐經驗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學生個體之間也各有不同。可是在一致的目標、共同的身份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通常會是一個和諧的過程,雙方既樂于表達出各自的想法、體會,也尊重對方的看法和意見。不過教師與學生自身知識水平、語言能力、文化修養都不在同一水平,因此這種交融的閱讀教學過程所體現的和諧就有了更深的含義。筆者認為和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對話,使學生能夠非常自然地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也能夠友善地對待其他學生的不同的理解意見,并能有自己對于文本閱讀的一種感想與表達欲望。我們可以簡單地說是聽與說的和諧。
以人為本具體而言就是以學生為本,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學生自身的特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對于文本的閱讀。面對同一篇課文,一位思維敏捷、知識廣泛、情感豐富的學生往往比其他學生能更快地體會出更深層的意義。即便是同一學習水平上的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人生經歷的差異也會在同一篇文章面前表現出不同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顯然不能也很難做到“一視同仁”。我們必須根據他們之間不同的個性差異使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指導。千百年來教育先驅們不斷強調的“因材施教”莫過如是。
平等的對話,既是教師與學生這兩種不同層面上的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同為學生與學生同一層面上的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幫助其實現更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得到更高境界的情感和審美體驗。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必須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對話。盡管學生之間的討論也常見于當前的教學模式里,但似乎我們更加在意的是他們討論之后得出的共同結果,對于他們之間的分歧和爭論卻重視不夠。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上,閱讀本身的特殊性、文本解讀的多樣性、重構文本含義的可變性以及解讀與誤讀之間的關系,決定閱讀教學不像數理化學科那樣會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答案。所以不同的學生在相同的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審美愉悅,我們不能也無法硬性認定是對是錯、是高是低。答案是多種多樣的,百花齊放才是和諧的體現。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各自的出自肺腑的表達。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共同認識的同時,也必須關注他們之間的分歧和爭論,給他們有益的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有效地進行交流,友善適當地對待相左的看法。
三、和諧的交融產生共鳴
很顯然,單單以中小學生自身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識、社會閱歷,去體悟大多數包括課文在內的文藝作品,是很難做到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的。于是教師在這里就起了主導作用。閱讀教學中,通過將教與學交融在一起,教師與學生在宏觀上成了同一個群體,他們都是讀者。但是教師是對課文文本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讀者,因此在這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讀者群體中,教師無疑是大家的領導者、引路人。由教師指引學生走入閱讀審美的大殿堂,幫助學生攀爬上共鳴的臺階。
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做到教與學、教師與學生達到了和諧的交融,就能使教師與學生有效地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使教可以順利地實施并圓滿達成效果,也使學能夠獲得到預期的目標并飛躍到更上一個層次,簡言之就是在教師的指引和幫助下,學生成功地完成了對課文的閱讀。最終的結果是作為讀者的學生與作為文本的課文、乃至與文本背后的作者擦出思想的火花,產生情感上與審美上的共鳴。
四、方法論上的意義
前面我們進行了一番理論建構,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使語文的閱讀教學做到教與學、教師與學生和諧交融,進而產生共鳴,卻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更多的努力與探索。以筆者數年的教學經驗,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有以下幾個實用的方法。
一個是引導學生悟讀。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也是關鍵。朱熹有言:“大體凡是觀書先熟讀,后精思,才有所得。”悟讀的方式因讀者因文本而異,可組織學生默讀、自讀、互讀、賽讀;通過嘗試讀、思考讀、展示讀、探究讀;也可采用刪減讀、角色讀、想象讀、配樂讀等多樣式讀法。順德何葵初在其《小學語文不姓“繁”——反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文中就提到:閱讀教學不僅要理解而且也要讀,尤其在我們南方方言區,讀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頗有同感。古人云:日誦千里,嫻熟與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跟其閱讀的內容數量與質量成正比。讀則是檢驗閱讀教學會否融會貫通的有效途徑。在筆者教過的學生當中,有個女學生總是在年級名列前茅。而她的那種驕人的成績很大程度得歸功于她對書籍的濃厚閱讀興趣。同學們經常可以看到她捧著諸如竇桂梅老師主編的《小學生閱讀叢書》等閱讀書籍在津津有味地讀。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閱讀活動,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學會在讀中自悟,讀中釋疑,讀中與文本與作者近距離的接觸,從而達到思想上的共識,情感上的共鳴。并循序漸進地將語言文字、知識儲備、審美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
另一個是以學生為本。把自己當成他們群體中的一員,而不是高高在上。尤其是在講解課文,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和體驗時,更要以他們樂于接受的語言表達,以他們熟知事物進行旁證,以他們明白的道理進行啟發,以他們已有的經驗進行對比。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著重于情感與審美體驗,而語文閱讀教學在實現這一總體目標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主要是教學組成部分。相信只要我們教師把自己也當成是讀者,一起引領我們的學生,把教與學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一定可以成功地帶領學生在閱讀中產生共鳴,獲得富有意義的情感與審美體驗,從而促進他們情感與思想上的健康成長,語言技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宋邵杰.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2]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3]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4]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5]董蓓菲.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6]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7]李沖鋒.語文教學范式研究.華齡出版社,2006年11月.
[8]魯定文.文學教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9]謝象賢.語文教育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10]魏國良.現代語文教育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11]魏書生.語文教學.沈陽出版社,2004年6月.
[12]曹明海.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作者單位:先烈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