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怎樣實施,作者根據自己的實踐,從語文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觀念更新,如何備課到語文課堂實施中課堂組織及語文課堂教學結束后的布置與評價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掃描,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教學探索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怎么教,學生該怎么學,這是困惑廣大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筆者根據使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感受和體驗,就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的備課
適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教師的備課不僅僅是簡單寫教案,教師的備課應該是多方面的準備,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開發者、組織者、策劃者,教師應該備好哪些課,筆者在實踐中作了一下總結。
1.備好思想情操課
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育人,教會學生做好人,教書的影響力很大,教師的修養情操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榜樣作用,潛移默化作用。學生身上或多或少會留下教師的影子。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思想修養,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感染學生。
2.備好社會課
現代教育是開發教育,學生不再封閉保守,現代社會信息流量大,學生接受社會信息多且良莠摻雜,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了解社會信息,并進行甄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
3.備好溝通課
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與學生溝通,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特點,知識水平,個性差異;了解對語文課的要求,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關注每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個方面,才可能使教學活動做到有的放矢,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4.備好積累課
語文教學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單一的語文知識已不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搞好語文教學工作,對教師的知識面要求越來越寬,深度越來越廣,教師的積累應是多學科的,不光是專家,還應是雜家。
5.備好研究課
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超常問題很多,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除了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外,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課下還應該進行專題研究,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自覺培養自我搜集信息的能力,進行專題研究的能力。
6.備好文本課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只是些例子”,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大量的時間是花在課文的學習上的。我們通過“語文教本”怎樣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了解寫作技巧,感悟情感、培養情操,這就需要我們每位老師下大工夫不可。怎樣備好文本課,我的做法一是通讀全套教材,把握編者意圖;二是明確單元側重點;三是把握每篇課文的特色;四是借鑒他人、同事、專家、網上同行在教學設計上的優點;五是針對所教學生特點設計出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科學性的教學組織結構預案。
二、科學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組織、設計安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優劣。怎樣組織課堂教學,我的經驗是遵循優化課堂教學的原則,找準適合課文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層探討。
1.遵循優化課堂教學的原則
(1)教學目標要明確
(2)課堂結構要嚴密
(3)教學思路要清晰
(4)教學方法要得當
(5)學習氣氛要活躍
(6)教學手段要跟上
(7)教學效果要明顯
這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作為我進行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好壞的評價標準。
2.找準教學方法
例如在學習〈毛澤東《新聞兩則》〉時,由于課本是新聞體裁,學生這方面的知識積累不是太多,我利用這幾天的報紙,選擇幾篇貼近本地生活的消息,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講授了有關新聞的系統知識:什么是新聞?新聞有哪些體裁?新聞有哪些傳播手段?消息有什么特點?消息的寫法與結構有哪些?消息常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消息的要素有哪些?并布置了課外作業:預習閱讀課文,研究以下問題:1.課文是什么新聞體裁?寫于什么時間?發表于什么時間?什么背景下寫的?有哪些組成部分?起到什么作用?這樣為學生學習課文作好了鋪墊。在第二課時,我根據上節講過的新聞知識和課外作業,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創設學校氣氛,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校氣氛熱烈,學生活動充分,收到良好效果。在學校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直接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我先讓學生談讀后感受,又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這種感受從何而來,特別是作者的幾次“眼淚”,讓學生在討論研究中體會作者的語言、情感。課外作業是用幾件小事勾勒出你的一位親人的形象,表達你對他(她)的感情。這樣做到了文理與文外的統一,知識和訓練的統一,感情和情感的統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除肯定式的評語外,課堂上對學生的研究成果及時表揚,對學生的興趣追求起到了積極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的探索和感受。我深知,要當好一名語文教師很不容易,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會有新的進步和提高。
參考文獻: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第182~183頁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