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如何教會學生在文學鑒賞中持何種審美態度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審美態度的問題。
關鍵詞:文學鑒賞 審美態度 文學主體 價值觀 心里層面
在閱讀中,人們往往喜歡那種文質兼美的文章,就連在生活中,人們也常常贊揚那種文質彬彬的人。這就涉及到“文”與“質”的關系問題,那么如何判斷文質是否都好呢?這就要求我們學會鑒別、鑒賞。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鑒賞,懂得審美。我想這也是語文課改中一項重要任務吧。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在文學鑒賞中的審美態度呢?
一、明確態度的重要性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此話中的“高度”是指人的社會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美國當代社會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認為:“態度是心理和神經中樞的一種穩定的心理準備狀態,它們通過經驗來組織,并對個人所面臨的客觀對象和已知有關的情境做出反應,產生一種指導作用或能力作為的影響。”這個定義揭示出態度的三個特點:(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它使某些行為的出現成為一種可能。(2)態度有可能間接或直接地影響個體的行為反應,即決定人們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3)態度不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通過經驗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和改變的。
二、理解態度的作用
態度能體現主體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對某一事物的善惡、是非的評價。
學生的學習態度和他們的價值觀緊密相連,價值觀不同,態度也就不同。態度對行為具有調節作用。態度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量。一定的刺激通過學生能持有的態度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另外,態度對行為中獲取信息具有過濾的作用。態度不但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向性,而且還影響學生對信息獲取的選擇。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接受與個體的態度一致的信息,拒絕與個體態度不一致的信息,而且認知與個體態度一致時,容易注重和評價其好的一面。
三、審美態度的重要性
審美態度是主體鑒賞時的一種精神、心理準備,是以科學態度專為審美服務的特殊心理態度,是區別于把文學完全作為政治本文、現實本文、實用本文、宣傳文本、新聞本文、商業本文的鑒賞態度,這與鑒賞主體的人生觀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主體確定將一部作品當作文學本文來看待,以一種審美態度、一種無功利的審美直覺的感知態度、超越現實情感的審美情感態度來迎納本文,才能在心理上喚起審美想象、審美觀照,最終獲得審美愉悅,達到審美目標。
四、文學鑒賞中審美態度的心理層面
在文學鑒賞中審美態度是否奏效,取決于審美態度的心理層面,其中在淺層的注意心理里,審美是不關欲望的,否則,欣賞態度就不可能轉換。審美態度包括以下三個心理層面:第一,審美情境注意。它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審美主體的心意活動對特定情境中的具體對象的指向與集中。第二,審美心理時空。它是美感活動的直觀形式,在審美活動中具有整合對象感性材料與主體心理要素的功能。第三,審美人格傾向。它是主體先在經驗中比較穩定的審美心理定向,是主體在審美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審美人格傾向在具體的審美活動表現三個層次:審美需要、審美興趣、審美理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機體天然的心理潛能。只有發揮與抑制的問題,而不會永久喪失。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接受新的審美刺激的影響,不斷地接受新的審美刺激的影響,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趣味視野,就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審美興趣。當這種審美興趣到了最高境界時,它就是一種審美的理想了,就是主體進行審美活動最積極的動力。譬如,在語文課上要對某一篇文章內涵較為豐富的進行賞析時就要注意學生(即審美主體)的人格傾向,針對其特點進行審美教育,這就是要把學生的目光、注意力吸引過來,或是含蓄的,或是彰顯的。
總之,文學鑒賞的態度應該是一種自覺的審美態度,具有崇高人格品質的審美主體的、有價值的審美態度。只有這樣,主體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美的內涵的享受;同樣的,好的作品才會在欣賞者那里得到升華的深化。
參考文獻:
[1]王一川.《審美體驗論》.百花文藝出版社.
[2]陶水平.《審美態度心理學》.百花文藝出版社.
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