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了“傳美”教育活動,將傳統美德教育寓于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教育。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已初見成效。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為了保證教育活動順利進行,我校領導班子首先達成共識,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進一步明確小學德育主要任務是向學生進行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則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統一認識后,我們確立了學校德育工作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傳美”教育為基礎,養成教育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并貫穿于學生在校一日常規活動之中。
二、制訂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實行目標管理
切實可行的計劃是工作基礎和保證。為了使愛國主義教育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我們根據不同學年學生思想特點、道德水平、接受能力,參照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十二個德目要求,制訂了《小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等等,使傳美教育與養成教育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在具體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1.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知道愛國主義是中華傳統美德,懂得做人最大的事就是愛國。
2.把愛國主義教育與養成教育結合起來,教育學生愛國應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愛他人、愛集體、愛學校、愛家鄉,結合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樹立無私的奉獻精神。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德育氛圍
營造高品位、高蘊涵、高度和諧的德育氛圍,對促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桃李不言潤無聲”的作用。我們將良好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在的隱性課程,利用其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悅性的特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力爭讓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中,凈化心靈。
四、通過學科滲透,激發愛國情感
教書育人是教學的原則和目的,而課堂教學是學校向學生滲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學本身就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針對不同學科的教材內容、特點,制訂學科德育計劃,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滲透愛國主義傳統美德教育。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營造育人氛圍
在實施“傳美”教育中,我們十分重視教育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情、明理,學會做人。近幾年開展的活動有:
1.豐富多彩的班隊會,深受喜愛。主題班隊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強班集體凝聚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以傳統美德教育為主題,結合各階段養成教育要求和學生思想實際,采用故事會、演講會、讀書報告會、文娛表演、座談討論等形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針對學生自理能力差、勞動觀念淡薄,組織了《我是媽媽的好幫手》主題班會;針對學生只知索取、不講奉獻的現象,組織了《友誼之花常開不敗》等主題班會;針對學生不懂禮貌,隨意出口傷人、動手打人的現象,組織了《文明花在這里生根、發芽》《爭做文明小衛士》等主題隊會;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接受傳統美德教育。
2.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有目的的開展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如:在喜迎國慶節之際,組織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祖國,我為你自豪》大型歌詠會、《愛我中華》知識競賽活動;建隊節期間組織了《我們的歌,我們的路》隊列歌競賽活動、《憶英雄、學英雄、做英雄》隊會觀摩活動;結合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節日,組織開展了“為紅領巾添光彩”自我服務小隊活動,協助社區清除了街道、河堤的白色垃圾;同時在全校開展了兩屆“希望林”杯書畫大賽活動;每次活動都引導學生通過讀、看、講、演、寫、畫等形式,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受教育。
通過幾年傳統美德教育的實驗,我校基本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質,學生良好的習慣初步形成。學校經常收到社會各界來信贊揚學生助人為樂的無私奉獻精神,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得到家長、社會的認可。
立足二十一世紀,學校將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斷拓展傳統美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徑,努力拼搏,開拓創新,使學校真正成為高品位的育人樂園。
作者單位:安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