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新課改的高考命題特點,全面探討了適應新課改的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要求和措施。
關鍵詞:高中 歷史 新課改
自2007年,山東、廣東、海南、寧夏四省首先針對新課程標準的規定進行了高考改革,從實際上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題在歷史試卷的命題上進一步更新了史學范圍,增加了對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考核。它從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同時對高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歷史教學目標觀
新的課程改革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高揚時代和人文大旗,倡導教學方式的改變。《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歷史教學目標觀。
傳統的歷史教學目標定位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而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判斷歷史知識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來測定,歷史學習能力也是圍繞著歷史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掌握量來判定。而幾乎完全忽略了對思想品德目標的評價,明顯體現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承受者的狀況。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中對教學目標進行了重大轉變,將其具體定位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并不是概念上的簡單替換,而是一種教學理念的全面更新,更突出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
在“三維”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強調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它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目標,以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為方向,主要強調使學生將知識學會,而并非片面的“知識本位”。
“過程與方法”強調認識歷史的過程和方法,即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積極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方法以及實踐能力為目標,強調使學生會學,即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情感體驗,其內涵包括對學生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興趣等各方面的教育。它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強調的是使學生樂學,即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
二、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重新定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角色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重新定位教師角色。
1.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引導者
在傳統的教育觀中,教師是“師長”,處于課堂教學的絕對中心和支配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學生不能也不敢有創新。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要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追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觀。所以,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歷史教師必須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而把課堂當作是師生交往和互動的平臺,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積極倡導和推動在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創造一個自由的環境。
2.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者
傳統教育觀中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只要將書中的知識盡可能多地灌輸給學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本知識中的疑難問題就盡到教師的職責了。而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主體,因此,就要求歷史教師不但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善于掌握全局,能夠把握和創造“機遇”,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善于觀察學生學習情況,透過現象看本質,并能從中進行總結再及時調整教學步伐等,真正形成課堂教學的互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達到“學生會學”的目標。
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新的課程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改變傳統的“講述——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要完成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任務,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前應掌握每節課的具體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要重新進行整合,必須明確哪些內容應由教師去講,而哪些是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要盡量少講、精講,將多數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去議論、去思考,而此時教師的任務就是要適時進行調節和指導。
2.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教師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自主組合成多個學習小組,將課程教學內容按學習小組進行分解,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同時組與組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參與者、研究者,而教師則是隱藏在幕后的組織者和策劃者。
3.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學生是帶著自己的情感、知識、經驗、思考、靈感等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及教學過程中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適當增加閱讀課和活動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然后搜集查閱相關資料,開展課堂討論、辯論或分組形式進行知識探究,最終解決問題。還可以開展其他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比如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或歷史評論,組織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小歷史劇等。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要從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從中進行不斷的鼓勵和啟發,對不正確的批判要加以引導。
4轉變傳統評價模式,構建全新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是對教師的教學情況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而評價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試,是單純的“結果性評價”。新課程標準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與評價方法上都進行了很大的轉變,主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主要分為學分認定與模塊教學評價。模塊學分的認定由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成績兩部分構成,學業成績還分為單元測試和模塊考試兩個方面。模塊教學評價對模塊來說是終結性評價,但對整個高中歷史教學來說是過程性評價。高中歷史模塊學習時間為36學時,修完模塊并達到規定要求即獲得2學分。課程設計應該全面實現教學評價的功能,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評價不但要注重知識與能力,也要注重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能單純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高中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叢書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龔奇柱.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6(1).
[3]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