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以學生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
關鍵詞:課程改革 農村中學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定義和實施的意義
農村中學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農村教師針對該活動在本地區施行現狀,正加大力度使之有效地實施開來。①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中增設的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該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②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責任感。③
語文是工具性學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能把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相互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但農村有許多自然風光、社會資源,農村學生在課余有更多的勞動體驗和實踐活動,因此,農村中學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讓“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農村中學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如何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農村中學有效實施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動經驗。學生的自主活動可以在教室里進行,也可以在校園里進行,但它們必須以“生活”為背景。在農村中學,課堂學習和課余的活動更是幾乎割裂開來。農村語文教學處于封閉的狀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農村中學應反思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正視目前存在思想誤區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自覺有效地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農村中學有效開展起來。針對我們調查中發現的問題,認真研討了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后,結合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及活動實際特征,我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解放思想,轉變教師角色
要實施綜合實踐課程,關鍵一點是教師觀念的轉變。④在傳統的教學公有制下,學生走進課堂,就走進了早已預設好了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書的世界”,學生無法理解書本的“經驗世界”。⑤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相對封閉,重理論,輕實踐,枯燥乏味地教學嚴重違背了學生學習的規律,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體驗生活。所以我們教師應迅速改變自身的觀念。
解放思想,打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教材。針對農村中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差、觀察能力強的特點,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明確目標,綜合中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既要摒棄傳統教學的“滿堂灌”,也不可死板地把對話教學變成“滿堂問”,“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么樣”、“好不好”之類的毫無啟發性的問題,盡量少出現在課堂上。用心去設計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成為真正的知識的積極構建者,具有主動性,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師應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設置綜合課程,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建立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又要讓學生在多向的交流中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農村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很強的。他們嘗到了采訪的甜頭,于是便深入去了解鄉村不同生活水平的家庭的收支情況,理解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明白了知識的力量。學生不“安分守己”的學課本的一丁點知識。農家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又用知識去幫助父輩科學種田。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促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民俗走進課堂,使地方文化成為農村中學的一大亮點。
(二)就地取材,當好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是從農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夸大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給個宏觀設計,其余全部讓給學生。學生交頭接耳,暢所欲言,教師成了旁觀者、旁聽者。過分突出學生主體性,事實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知識是對世界的客觀反映,知識被告當作一些片段的、孤立的、靜止的“點”,無法形成線條與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掌握知識就成為簡單的“日積月累”。教學缺乏聯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不善于整體地、綜合化地把握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和處理只是一味地“教教材”。
加強學科教學的綜合性,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積極主動性。農村中學的信息較為閉塞,但是農村中學潛在的豐富教學資源卻是值得教師去充分發現、挖掘和利用的。綜合性學習教育理念的提出,為農村中學充分挖掘當地教學資源提供了可能。所謂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是指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科內容而組織的學習活動。⑥農村孩子在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及體驗的聯系方面一點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尤其在對大自然的感情,實際動手動腦的能力比城里的孩子還要來得強。
綜合性課程具有很強的地方性,教師作為綜合性課程的建設者,要與學生積極參與地方、學校課程的建設,充分利用周邊資源,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我們相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農村中學完全可以蓬勃發展起來。
(三)有的放矢,注重方式與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農村中學的學生天生麗質、率真淳樸,又加上十幾歲的少年的熱情積極,充滿活力,他們對于一些實踐活動是向往的,充滿興趣的。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情感態度,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學生在活動之初,都是帶著對知識的崇敬、好奇和渴望去探究的。開展語文綜合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方法和途徑很多,所以作為學習引導者,我們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注重對方式和實效的引導,切忌華而不實、虎頭蛇尾的形式主義,教師必須有目的性的精心編排教學活動。探究性實踐活動必須給予充分準備時間、活動時間、匯報評價時間。教師應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搜集整理資料,在動手同時動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⑦農村中學的學生思維活躍,觀察力強,積極熱情,農村資源豐富,目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農村中學的實施雖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工作人員解放思想,迅速轉變教師角色,當好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注重方式和實效,該活動必定能在農村中學得到很好的實施和發展。
注釋:①《新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P72 ②《21世紀,誰來教綜合課》P61 ③《21世紀,誰來教綜合課》P62 ④《新課和師資培訓精要》P75 ⑤《教師教學研究靠什么》P87 ⑥《21世紀,誰來教綜合課》P12
⑦《教育方法論》P101
參考文獻:
[1]主編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主編劉明遠.《21世紀,誰來教綜合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主編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4]主編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5]《人民教育》(13-14/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
[6]《語言教學之友》(2004第一期).廊坊師范學院主辦.
[7]著張偉譯.《批判反思型教師ABC》.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美)StphenD.Brookfield.
[8]左藤正夫著 鐘啟泉譯.《教學論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日).
[9]《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10]總主編張健.《教育方法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