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體會到,以導學圖為載體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模式新課堂中,教師扮演的角色的轉化,至關重要。有效的課堂,要求教師準確的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教師是領導
隨著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少需要教師對細節的幫助,更多地需要教師宏觀的指點和評價認可,教師應像領導一樣提出本節課的目標、要求。還不時作宏觀調控、思想引導、監督、評價、總結實際操作情況。
課上課下,教師在知識的領域里代表一定的權威,學生普遍尊重教師的觀點。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承擔了學生的管理者——領導的角色(很像一個基層干部),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管理才能,在“群眾”中建立“崇高的威望”,做一個深受愛戴的“群眾領袖”——“孩子王”。
二、教師是主持人
每一堂課,是由很多個精彩的“節目”組合起來的。學生是演員。有單獨的表演,也有集體的。教師理所應當是主持人。用精練、準確、簡潔的臺詞將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聯起來,還不時作小結、引導、強調。主持人當得好,一堂課才顯得生動、緊湊,才能活起來,才具有真正的有效性。教師要善于表達,不僅要條理清楚,還要聲情并茂,甚至要慷慨激昂;不僅要能說會道,還要有的放矢;要以最有效的方式使自己的觀點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三、教師是法官
課堂教學,離不開評價,對知識的,行為的。否則,學生是茫然的,無知的。這就需要對知識、對學習過程了如指掌的教師當當“法官”,“這位同學表達的非常準確”“這組的同學合作得最好”“這個結論才是最準確的”。這樣的話語,課堂上老師經常在說,儼然像個法官一樣,不斷評判學生行為,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便作及時的調整。
四、教師是朋友
課堂上,教師應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幫助學生。當學生出現疲憊狀態而“開小差”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并糾正。當學生需要幫助時,教師應毫無怨言、孜孜不倦地予以幫助。教師不僅是指導者、指揮者,教師不是高高在上,高學生一等。而是學生最好的,最信賴的朋友。時刻準備著為學生服務。
老師要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以平等心來對待學生。要想了解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就要同樣讓學生了解你,了解你的優點和弱點,知道老師也是個普通人,能理解普通人的心理。這樣學生才會消除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甚至做老師的朋友。
五、教師是萬金油
教師首先要求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而且,為了教學思想,也為了個人發展的需要,教師必須“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信息,探索新問題,日積月累,教師往往學識淵博,學有專長,多可稱為學者。又由于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教師對人,對社會,對世界不斷思考,評價,反思。教師知道的東西越多,越受學生的愛戴和歡迎。
六、教師是心理醫生
教師還應該隨時隨地幫助學生講究心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這就要求教師還應該是一位心理衛生的治療者。由于社會競爭性增強,學業負擔過重,學生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有的學生膽怯退縮、多疑抑郁;有的學生郁郁寡歡、情緒不佳;有的學生魯莽冒失、喜怒無常;有的學生人際關系緊張而又改善無方;有的學生自怨自艾,悲觀失望;有的學生離家出走甚至厭世輕生;也有的學生得意忘形、驕傲自滿、盛氣凌人……他們中的不少人身體健康,但歪曲了的心靈卻造成了悲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毫無疑問地要充當心理衛生的治療者的角色。這一角色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健康地生活和學習,克服種種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礙。把學生從過度的焦慮、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沖動、執拗、抑郁、亢奮中解救出來,以發展正常心理,防止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在學生遭受心理挫折和痛苦后,教師要設法創造一種諒解和寬容的氣氛,減輕學生的痛苦,并及時提供幫助、咨詢和診斷,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古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