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政治教學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養成是值得我們政治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政治教學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養成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怎樣有效養成呢?下面我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談一談我的粗淺看法。
一、教師思想認識的提高
我們要努力提高教師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意義的認識,為教學實踐奠定基礎。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實踐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能力。中學階段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利于將來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而有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同時,從創新和實踐的關系看: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創新離不開實踐,實踐必須不斷創新。
因此,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二、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之前,教師還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1.轉變“權威觀念”
教學觀念對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對傳統的教學要有“離經叛道”的精神,擺正自己的位置。否則如果教師只滿足于傳統教學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討,那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只能成為泡影。所以,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
2.堅持個性化原則,讓學生學有特色
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創造的本質就是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創造總是表現鮮明的個性。因此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堅持創造的個性化原則,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充分肯定學生的特長,積極發展學生的特長,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讓學生在展開豐富想象的同時充分展現自我。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
三、教育模式的轉變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以促使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情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意識,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學生逐步達到活動的最佳狀態。
情境創設從前期教材內容的導入,延續到課堂情緒全過程的感知體驗,一直發展到學生主體性知識體系意義的構建,情境的創設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了,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這樣,既做到“境”與“情”的結合,又達到“境”與“理”的統一,情、境之中蘊含著“理”,才能使學生真正因體驗而曉理,因感受而動情。
2.由“解惑”到“生惑”,以促進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巧妙設計學習障礙,干擾學生,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下,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正是這種不斷地,經常地“生惑”,激活大腦,才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才可能有所創新。
3.啟發學生大膽想象,以在爭辯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它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應在教學中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條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維空間,實現創新思維的飛躍和突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創新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要大膽想象,學生間互相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專題性研究課程,以在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選擇課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豐富和積累直接經驗的活動過程。它以調查、實驗、設計、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并特別強調校內外、課內外學科間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去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最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為目標的教學活動。這種研究型課程可以真正構建起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習慣,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社會活動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開展研究性課程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研究專題,然后由學生自主參與社會調查,搜集有效信息資源,再通過學生自己建構專題性知識網絡,綜合提取多學科的主干知識并給予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積累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更新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始終把學生的探索精神、綜合能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及實踐能力養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崗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