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事實上中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外閱讀活動開展的并不理想。筆者對課外閱讀現狀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課外閱讀的現狀和原因
我們現在總是聽到這樣的話:“現在做學生的真苦!”苦不堪言絕非夸張,學生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少,不是一天到晚強迫他們做那些永遠都做不完的各種各樣的練習題,就是強迫他們去參加這樣那樣的補習班、輔導班。最要害的一點是:學生剛進初中,就面臨學科多,課業難、重、繁等壓力,更別提課外閱讀時間了。
教師和家長推薦的書,學生不愛讀;學生愛讀的書,教師和家長卻不讓讀。筆者在開學的兩周內就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查找書,當時發現學生借閱的大多數是幽默漫畫、笑話大全之類的書,這些書適合消遣,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作用甚微,更談不上審美情趣的提高和文學作品的熏陶了。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過多地關注課內閱讀,關注學生對語文課本具體內容的掌握情況,而對課外閱讀教學的重視力度很不夠。致使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開展往往流于口頭的提議上,缺乏實際操作的舉措。加之受應試教育因素的影響,學生和家長對課外閱讀也不熱心。這樣一來,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就大打折扣了。比起小學階段,初中學生的學習的科目大增,難度加大,課外閱讀的時間就更少了。“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實際上,這一要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至少來講大多數地方做的很不夠。各個地方從老師到學生、從學校到家庭,普遍關注的還都是考試的分數、考試的名次。很少有人在乎學生的閱讀狀況。
二、改變對中學生課外閱讀想法的幾點方法
(一)改變觀念,為閱讀擺正位置
“閱讀是一種從印的和寫的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是由一系列的行為和過程構成的總和閱讀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由此獲得重要信息,從而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閱讀常常被看作是人類打開通向理性世界大門的鑰匙。在實踐中,我也確實發現,當沒有課業負擔時,學生是十分樂意閱讀課外讀物的,并且閱讀的面非常廣,各種類別都有涉及。然而一旦閱讀與作業、與考試進行掛鉤后,學生這種主動閱讀的興趣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變得厭惡各類課外讀物。然而閱讀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為了拿更多的分數;不是為了知道某一個虛構的故事。提倡閱讀,是與文本、與作者的一次心靈的對話,是獲得我們所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這與看一遍文學導讀是不同的。有鑒于此,學校、老師應該重新看待閱讀,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看書,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是為了考而讀。
(二)改變內容,閱讀的讀物和方式要多樣化
課外閱讀的讀物應允許在統一中求個性,閱讀的方式要在穩定中有變化。比如“最喜愛的雜志”以《讀者》為主,也允許選擇《青年文摘》等;“欣賞一個作家”任學生自由選擇,不求一致;課前評《讀者》演講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力和心理素質能力。讓名著經典與雜志時文并存,讀寫抄評與聽說論辯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多樣中獲得豐富,在豐富中擁有厚實,在厚實中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閱讀欲望。
(三)改變教育方式,跟上變化,給學生正確的指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航行。”在這句話后面我還想加一句,正確的指導,是掌握方向的舵,正如航行需要有一個方向,閱讀需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為此,家長、老師應該要合力來做這件事,不要把孩子的課外閱讀放在一個看似開明實為聽之任之的三不管區域。老師自身也要時刻關注文化信息,及時了解學生關心什么,興趣如何,以便有針對性地推薦好書。再一方面,應該注意對學生正確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培養,使學生所看的各類書都能成為他自身文化素養的一部分。而家長也應該積極與學校、老師配合,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為孩子課外閱讀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
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它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家長共同關注,齊心協力;培養學生快樂、有效、長久的良好閱讀興趣與習慣,更應當成為我們老師和家長共同追求的一項科學的、長期的事業。
參考文獻:
[1]熊甫軍.《初中生語文課外閱讀興趣培養策略》.攀枝花市十九中學.
[2]李薇.《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微探》.海口四中.
[3]俞之佳.《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分析及對策》.
[4]網絡收集.《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思考與實踐》.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