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美術教育改革的深入,美術課堂教學日益發展成為了一種發展的、變化的、動態的、開放的系統,以期為學生發展服務,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服務終身。
關鍵詞:美術教學 開放性 新理念
美術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美術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應盡量的“開放”。
一、開放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興趣的產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主動地加以引導、激發和培養。學生如果有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主動地投入,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并積極地嘗試可能性的轉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1.要審視課程新理念,理解教材多元化。看教材內容總體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是不是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構安排是否符合學生發展的心理順序,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要不斷拓寬學生視野,在廣闊的藝術文化情境中實現藝術活動的審美認知功能、審美教育功能,接受多元文化的藝術熏陶,培養豐富的情感,讓學生獲得一種精神享受,產生興趣。2.要打破常規,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使用美術的表現形式、手法。如畫水墨畫改變傳統水墨畫教學對筆、墨、紙、硯的嚴格規定,可以用墨和水粉、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自由組合畫;表現形式、手法,自由地選擇,可用水墨、色彩來畫,也可以用剪紙或泥塑,甚至可以用廢舊材料制作;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靈活多樣,這樣課程內容有利于學生自主精神形成、興趣愛好的保持和獲得成功的愉悅和體驗。3.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大師和同齡人的作品,不作具體要求,在嘗試實踐中逐步的感悟、體驗、認知和積累。這種開放式教學內容,比起封閉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內容,真正地讓學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實現和諧的發展。
二、開放教學空間,加強課內外聯系
美術教育應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育的特點是以情感人,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要像春雨那樣“潤物細無聲”。美術學科是通過眼睛看來感知領會美,教學中必須強調視覺意識的建立,不單停留在依靠教室里的媒體、圖片,把課堂向校外開放,向大自然開放,向我們生活的社區開放,讓學生親眼看看蔚藍的天空、遼闊的原野、飛翔的群雁,親耳聆聽小河的歌唱、鳥蟲的鳴叫、風雨的淅瀝,學生看到了、聽到了、嘗到了、摸到了,而且形成了感知,有了心靈深處的感受,才能用自己的雙眼去欣賞美好的世界,并感受與體驗世界的美好,這樣比在教室里口述,從媒體上欣賞要真實。以情感人,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三、開放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傳統的教學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扼殺創造的個體,把藝術表現特點——情感性給消滅,把學生出自天性的快樂的美術活動變成沒有享樂的活動,它有悖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藝術的本質特點是創造性,藝術教育的功能價值,在于它能促進人格的完善和個性和諧發展,所以教學要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教學。1.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的地位,多給學生時間,使在其無拘無束的狀態下主動進行鮮活的感受、體驗與表現。2.在教學中要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3.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地探究、嘗試,自己掌握信息,獲得美感的經驗,進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知識點,通過視覺、觸覺、聽覺自由地去感受形狀、色彩、材質、聲音所帶來的樂趣,自由地把事物聯系起來進行創造活動。
四、開放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美術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的表現,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策略,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然后對其逐一進行科學合理評價。2.評價要帶有激勵性,教學活動中,隨時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能使學生信心倍增,比如,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手勢,甚至一個充滿善意的沉默,都能傳達教師的關愛,表達出一種尊重、信任和激勵,另外還要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交流、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只要注意引導,以啟發創造性思維,完善他人創造的語言,從而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作用。3.美術教學要通過多種開放的途徑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自主地探索、思考、發現和體驗,要不斷地改變和修正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2]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G].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作者單位:漣水縣第四中學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