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學習效果的差異也是必然的。“分層次教學”是一種重視學生間的差異,在教學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評價上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主體性教育
新課標的頒發,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的價值取向作出相應的調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來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
一、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分層次教學,即在班級團體教學中,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學科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實際出發,針對差異,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有區別地制出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設計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授課方式,創立評估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在最合適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從解決教學任務的有效性和師生時間消費的合理性著眼,按照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選擇和實施具體條件下最好的教學方案,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分層教學法正是依據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對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優化,向課堂要效率,在安排教學內容、速度和方法上都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效率,是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最優化發展。
二、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原則
1.啟發性原則
實施分層次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一般不直接給出學生結論,要啟發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盡量自己得出結論,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2.情感性原則
教師要以營造成功機會為核心來組織課堂教學,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多訓練、快反饋的方法。要把滿腔熱情傾注到教學上面,把全部的愛獻給學生,不僅給予尖子生,也給予那些基礎差的學生。只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交融,分層次教學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學生的分層
分層次教學與分快慢班教學不同,它是在班級學生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A層學生指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好,接受能力強,潛力大,為特長發展生。B層學生指學生知識基礎尚可,需查漏補缺。在鞏固知識的前提下,提高成績,使之成為優秀生。C層學生指基礎相對較差,即只要求學生把握教材,保證學習成績逐步提高。
2.教學目標的分層
A層學生適用于發展目標,也可稱應用理解目標。在他們全面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滿足這部分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其潛能,要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的綜合應用知識,不斷提高和發展其學習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B層學生適用于中層目標,也可稱深入理解目標。鑒于該層次學生處在中間層,我們要重在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快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好地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所規定的要求。
C層學生適用于基礎目標又可稱識記和淺顯理解目標。鑒于該層次學生的基礎較差,應以基本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為主,降低難度。在分層次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鼓勵其點滴進步,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教學過程的分層
教學過程的分層次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核心過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從最低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分層要按每節課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綜合要求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如對C層次的差生,教學內容宜低起點,有梯度,要照顧其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宜以B層次學習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次。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上升的規則,要讓A層次“吃得飽”,B層次“吃的好”,C層次“吃得了”。
4.作業指導分層
練習和作業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傳統的作業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層次教學的原則的。根據分層次教學的要求,練習應設計成低、中、高三個層次,即采用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基礎題可以計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做,只完成與教學相關的基礎知識,重在知識的驗證和記憶,保證學生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提高題可以讓中等程度的學生去做,側重基礎知識的熟練和知識靈活運用技能的提高;而綜合題要讓那些“吃不飽”的學生不斷提高創造性思維和應變能力,從而滿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分層次教學由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學生的雙主體性,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途徑,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參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的參與和發展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蓬勃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榮.《實施分層教學探討》.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5.
[2]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麥曦.《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4月版.
[4]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