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興趣是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少年兒童正處于對外部事物,特別是對音響刺激的敏感期,他們認識事物和理解事物時帶有明顯捕捉性,喜歡與具體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小學低年級音樂教材(無論是部編還是省編)都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審美趣味的有利條件。教材中選擇了許多適合于低年級兒童的結構短小、旋律動聽、節奏明快、形象鮮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做好這項工作。我想針對目前音樂教學的現狀,談自己的幾點認識,起到拋磚引玉、推動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目的。
一、培養審美趣味,獲得美感體驗
在心理學中所謂的意象是指頭腦中所保持的關于事物的映像。音樂是通過聲音直接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雖然可聞不可見,但因其是自然的產物,與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應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當我們聽到一種聲音時,總是能造成并非只有一種聲音存在的綜合反應,即在聲音的刺激下,通過審美的聽覺活動,對審美對象產生或是愉悅,或是痛苦、哀傷、恐懼等心理反應。所以,在音樂欣賞這一重要教學內容上,就不能簡單地采取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粗粗一聽,簡單一講“這首歌曲表達的音樂情緒是歡快的”“這首樂曲是優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事,并以為這就是音樂審美教育。這在認識上是錯誤的,其實音樂審美的本質應是美感。美好的音樂作品是能帶給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我們在培養學生審美趣味時,不能滿足于對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發學生的知覺形式直接反映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知覺表象,產生整體認識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識得到升華,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和陶冶。
二、擴展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在美學界流行著一句話:“趣味無爭辯”這就是說,一個人喜歡什么音樂,不喜歡什么音樂是因人而已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們都有相同的愛好。相反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因為低年級兒童由于受年齡文化,生活經驗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有責任通過音樂教學活動讓他們的審美趣味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擴展,以開展學生的音樂視野。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比較熟悉,因而倍感興趣。小學音樂教學富有不斷擴大大學生音樂審美視野的任務,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古代、近代、現代的優秀音樂作品也能逐漸欣賞、喜歡。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課外音樂教學活動低年級學生往往對本民族、本國家的音樂作品感到親切,因而感到興趣。人們常說:“音樂是沒有國家的。”這正是音樂教學較其他學科的優勢所在。另一方面從審美規律來看,人們本來就是有尋求新穎,向多元化發展的審美傾向。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的審美趣味向多元化發展。我們不僅要教好本民族、本國的歌曲樂曲,還要讓孩子們欣賞外國歌曲和樂曲,喜歡外國歌曲和樂曲。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不段進行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審美品位,培養高尚情操
音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卻又能最深刻、最細膩、最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賞者從這門特殊的藝術中感受歌曲(樂曲)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從中獲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華,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功能。許多哲學家和音樂大師對音樂的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給予高度評價。或曰“浸潤心靈”,或曰“凈化靈魂”,或曰“改進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低年級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而好奇心與模仿能力卻特別強。音樂老師應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內外活動,通過聽聽、唱唱、講講、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音樂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內涵,同時教給他們必要的音樂知識以促進學習,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音樂審美的品位;逐步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的好感、興趣,從而凈化學生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一方面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正確地認識音樂審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