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新觀點、新方法推陳出新的今日教壇,學生是否得到發(fā)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已成為我們的普遍共識。近年來,江浙、上海等教育較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專家提出了有效教學理念,這個理念的落腳點也正適應了促進學生發(fā)展這一目標。因此,我在音樂課堂上對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作了一些膚淺的探討。
一、科學的教學目標
明確、具體、簡明、切實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在這一階段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本學期我擔任學校四年級八個班的音樂教學,為了提高備課的時效性,在分年級分科備課的基礎上,我又建立了八本“班級備課手冊”,在每本備課手冊上,我會針對本班學生性格特點以及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在其他班級采用過的方式方法進行適當修改,同時隨時記錄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表現(xiàn)。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上課質量和課堂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我的教學水平也隨著每次備課的認真總結和思考而不斷提升。因此我總結出: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第一步是有效備課,備好每一節(jié)課的關鍵是勤奮。
二、有效的師生互動
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音樂教師要勇于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設計師’‘指導師’‘合作伙伴’,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寬松、融洽的人際環(huán)境。”我想這一觀點應該被所有的音樂教師所重視并作為自己教學中所追求的境界。
“師生互動”這一理念,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老師與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相互依存,也相互促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教師在這一點上是怎樣處理是能否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關鍵所在。有的老師習慣使然,舍不得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一節(jié)課滔滔不絕又是表演又是展示,卻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顯然這種做法是非常片面的。只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和老師一起參與教學活動,才能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才是有所收獲具有實效的教學。
三、有效“講授”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卓爾不凡。它以它的“優(yōu)勢”使之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延續(xù)下來,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似乎不那么強調教師的“講授”。其實,好老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老師,是那些“能說會道”的老師。傳統(tǒng)的條件下如此,有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后,好老師的“要素”也大體如此。只是在有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后,教師“講授”的時間會有所變化而已。
好的“講授”總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意味著學生喜歡這個老師,至少喜歡這個老師的講課方式、風格或某種講課的細節(jié)。
好的使“講授”總是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jié)奏”,它的效果將不限于能夠帶來藝術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這種節(jié)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凡抱怨上課勞累的教師多半與節(jié)奏感缺失相關),且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
四、有效“提問”并“傾聽”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tài)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xiàn)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tài),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詞句,其有效性還在于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對于有效教學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還有比“方法”更重要的,這就是教師的人格。教師的期望、教師的熱情,教師是否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幾乎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有效程度。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藝術教育功能有自身的獨特性,不是其他學科可以代替的,所以重視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單位:浙江嘉興南湖區(q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