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語文水平和素質的重要尺度和綜合表現。然而,農村初中由于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學水平比城市初中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應如何走出困境呢?我們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獲。現筆者把當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困惑以及相應的對策談談自己的研究心得。
一、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現狀
1.學生方面
當今的農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寫作,不少學生對作文知識知之甚少,對寫作大多有搜腸刮肚之苦,捉襟見肘之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能完成寫作任務。學生在寫作情感上對作文不感興趣,持消極態度,能把寫作當樂趣的學生只是鳳毛麟角,作文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學生的作文質量普遍偏低,作文中不講究行款格式、隨心所欲使用標點符號、字跡潦草、濫用誤用詞語、亂寫錯別字的現象俯拾皆是,作文中的病句多,前言不達后語的多,作文內容空洞,中心不明,結構零亂,作文缺乏創新精神。
2.教師方面
農村初中有的語文教師在開學初制訂教學計劃時,只是籠統地訂一個語文教學計劃,作文教學只是“蜻蜓點水”,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大多缺乏整個初中的作文訓練方案,作文教學隨意、無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注重傳授所謂的“技巧”“經驗”,忽視對學生的科學實踐訓練。應試教學占了上風,命題嚴重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
二、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困境的歸因分析
1.環境家庭的影響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城鎮的學生自小就受到父母較好的引導,處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教育環境中。但在農村,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不要說給自己的子女在作文上進行指導,就連孩子是否在看書也很少過問。農村學生生活范圍極其狹窄,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很少接觸社會,又缺乏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生的生活枯燥無味。這樣封閉單調的生活不適應新課改下作文內容的開放性、豐富性要求。
2.學生閱讀面狹窄,文化積淀不深厚
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對于農村地區初中生來說是一大難題,他們常為無“米”下鍋而為難。其實,這一問題的根結就在于學生閱讀面狹窄,文化積累不夠。
原因之一,是受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課業負擔偏重,往往整天埋頭于課本、題海而無暇他顧,根本無心也無力進行課外閱讀。而且,對于少數喜歡閱讀課外書的學生,家長、老師還不時出來反對,禁止他們讀“閑書”,這使得他們的讀書熱情遭到了扼殺。
原因之二,是我們的教師習慣于教讀課文,對課文知識津津樂道,卻很少給學生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和知識積累。至于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書目,并在課內外指導學生閱讀的情況更是少之又少。語文學習僅僅拘囿于有限的課本,又怎能讓學生文思噴涌、下筆如有神呢?
原因之三,是與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有關。很多學生只喜歡看童話故事、作文選,而對名家名作,反映當代科技的作品涉獵較少,顯示了很強的閱讀的功利性色彩,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3.教學方法有缺陷
(1)絕大多數教師仍是重閱讀課而輕作文課。閱讀教學時又把讀寫分開,沒能做到讀寫結合。有些教師平時疏于對學生的作文訓練,到考前卻教給學生所謂的“應試秘訣”,如何把寫過的作文改頭換面,而忽視了切切實實地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作文能力。
(2)農村初中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師布置作文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作文——課堂講評作文”的作文教學模式。作文練習完全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更談不上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3)教師作文的批改未能起到促進作用。教師作文批改方法單一、呆板,教師精批細改的方式也導致作文批改周期過長,降低了學生對作文的“熱度”。
三、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對策
盡管作文難教難寫,然而作文還是要寫的,寫作教學也還是要堅持下去的。在此,筆者就自己二十年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師的教學實踐精髓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幾點嘗試。
1.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對于寫作的基礎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另一方面是語言技巧的借鑒。所以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學好課本知識的情況下,積極鼓勵和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有益身心健康的各類圖書,多渠道獲取大量信息。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寫作的材料,還充實了他們的思想,為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拓寬了道路。
2.體驗生活,指導學生到廣闊的農村社會生活中去汲取寫作的不竭源泉
毛澤東同志說:“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學生要寫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來源于生活。農村作文教學只有立足于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熟悉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
其實,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孩子在實踐能力和作文素材積累方面具有優勢。盡管現在農村學生學習負擔很重,很少有機會參加勞動,但星期天和寒暑假,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可供自由支配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寫自己干農活,放牛、喂雞、趕鴨之類有趣的事,在獲得豐收的高興之余,也能品味“把酒話桑麻”的美味。春天來了,他們去山上采摘蕨菜、竹筍等;夏天來了,他們去河里摸魚蝦、田螺等;秋天來了,他們去山上采野果;冬天來了,我們堆雪人、打雪仗、烤紅薯……這都是很有趣的事,也是農村特有的生活信息,為什么不寫寫呢?農村的世界雖是樸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寫出區別于城市的獨具魅力的閃光點的作文。如歌詠農村新貌、四季風光;收集、學習農村勞動人民生動、優美、豐富的諺語、俗語及農民豪爽真摯的鄉村土話等;抒寫農村變化,感受時代脈搏;記敘學習農技農藝,體驗農村生活;描繪鄉俗民風;品賞家鄉特產,宣揚家鄉美名等。這樣,只要堅持“不熟悉的不寫”的寫作原則,何愁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呢?
3.活化作文評改方法
傳統的作文評改方法對教師來說無疑像愚公移山,移完這堆,又移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學生甚至連看也不看就塞入書包。學生似乎往往只關心自己習作上的“分數”,對老師的“評改”“批語”卻無動于衷。所以,教師要善于打破傳統和常規,創新作文的評改方法。
教師要搞好講評。講評時對學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學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經過他們冥思苦想而獲得的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要抱一顆“人文關懷”的心去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就一個精當的詞,一個優美的句子,都應及時地給予鼓勵,以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教師要對每次作文情況作出概括總結,并抓住普遍性的問題,以點促面的進行講評。作文講評要及時,要搶在學生寫作熱情和興趣消退之前,讓學生辛苦寫作后盡快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作文的進步與不足,這樣才能鼓舞學生學好作文的信心和決心。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村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入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學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無定法”,只要能切實提高我們農村中學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是可取的。只要廣大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農村初中作文教學一定會迎來明媚的春天。
作者單位:鳳山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