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多少遍了,你們怎么還錯了?”
“現在我重新講一遍,請所有同學認真聽,不允許拿筆寫,等我全部講完再訂正”“全部看屏幕,最后一位同學還看得見啊!”
……
一陣訓斥聲從三(7)班傳來,這就是我正在給孩子講《簡單的時間計算》課時作業。開始以為之前的一陣訓斥應該沒有同學開小差,做小動作,而且事先又打過招呼,如果誰拿筆訂正就把筆沒收或扔掉。可是正當我講得專注,同學們也聽得很認真時,我發現了我們班的老大難“徐小明”就是一直埋頭苦干,干嗎呢?拿著筆在奮筆疾書,忙著訂正,生怕黑板上的答案錯過。看到這,我一頭惱火,快步地走到他跟前說:“已經提前跟你打過招呼,你怎么還不聽。”不容他狡辯,我把他的筆狠狠地摔在地上……
我殺雞儆猴,以為不會再有同學犯同樣的錯誤了。可剛講不久,又有一位同學低著頭看課時作業,也再訂正,而且是平時比較乖順的一位男生,可愛,老師還蠻喜歡他的。越是平時好學生,這時更令我氣憤,“我怎么講的話?還不聽啊,不允許拿筆寫,只管看大屏幕,這么大的字應該看得見吧”。不容他解釋,我就把他的文具盒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筆也壞了,其他文具也灑滿了一地,教室里靜的可怕,似乎空氣都像凝重了。他看到他心愛的筆壞了,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我也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有點過火,但又礙于老師的尊嚴和面子,說:“哭什么哭,老師講了半天,特別還問了最后一位同學還看得見,你坐在第二排都看不見啊,就是上課不聽講。”他邊哭邊解釋:我的眼睛不好,平時上課都看得不是很清楚。“那上課之前怎么不說了”“我不敢說”。我讓他坐下,可他哭聲越來越大……
為了不影響我的進度,我就把他叫到走廊上,你先站到那冷靜冷靜,想一下,等想清楚了就進來聽課。好!其他同學繼續聽講……其實此時此刻,我的思緒也靜在這一刻,可能所有同學的思考也靜在此刻,教室里沒有往常的氣氛,一片沉靜……
后來,雖然那個同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沒有怪老師摔壞了他的筆,但我已經深深地感到后悔,后悔我當初的行為,后悔我的教學,究竟是誰的錯,是學生,還是我自己?
其實作業出現錯誤,學生一而再,再而三訂正出錯,誰的原因,我們老師往往都是責怪學生上課不聽講,有沒有反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認真備課,鉆研教材,認真備學生等等。其實,罪魁禍首是我自己。
在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教學時,相信大多數老師都是按照教參上進行兩課時的教學,有沒有了解一下學生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的備學生,而且教師的固定思維限制了一些學生出現的情況,后來我查閱資料,發現原來學生的一些書寫格式也還算可以,只不過不算規范,當然這里的規范也是我們教師自定義的,教師往往受到教學經驗的影響,而過于統一格式。再比如:
1.因為在這部分教材中,有很多是從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的時間計算,如果要列出算式就要牽涉復名數。現在在小學里是不教復名數計算的,這種題目等到學習小數后,就可以用小數表示的單名數來計算了。
所以在三年級(上冊)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強調了這部分練習要以口答為主,可以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和過程有條理地表達出來,以相互啟發,提高練習效果,根本沒有必要讓學生列算式來計算。
2.學生對于兩種時間概念混淆,時與小時的區別,也就是結束時間與經過時間的區別不懂,所以在寫單位名稱時總是容易混淆。比如《補充習題》第44頁,學生也出現錯誤:
3.比如有些題目涉及到兩天或者兩天以上的時間介紹,也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講,而我在新授課就沒有講到,只有一味地講好例題,然后講解書上的想想做做,沒有認真研讀書上的習題,每道題的區別,所以課上沒有講的知識點只有在訂正作業中講。
4.在備課時并沒有備好《課時作業》和《補充習題》上的題目,如果把上面的難點放到課堂上講,學生在做作業時就不會出現這些錯誤。
所以,究竟是誰的錯,是自己的錯,還把把責任往孩子身上推,只看事情的結果,而不追究起因。
其實,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地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習題等就不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另外,即使個別學生出現這些錯誤,也應該做到細心和耐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摔壞了不僅僅是那個同學的筆,而是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打擊了他的學習積極性,我們教師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已經為學生導演了類似的一幕幕“好戲”,而不敢承認錯誤,我們更多是要勇于承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加強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